《湘夫人》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通过分析意象和景物特点,把握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2、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2、学习屈原执着追求人生目标,虽屡遭打击也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导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主要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导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故事导入
一、故事导入:这种竹子叫湘妃竹。其名与一个神话故事有关。据传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湘君就是传说中尧、舜、禹中的舜。他到九嶷山惩戒恶龙
,死在苍梧,他的妃子是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到南方寻找舜,走到洞庭湖附近,听说舜已死,二人抱头痛哭起来,一直哭了九天九夜,眼睛流干了,哭出血泪来,。最后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上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有鲜红鲜红的血斑,那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叫这种竹子为湘妃竹。
可以说,这个名称,这种竹子形象化了一段凄迷的叫人生死相许的爱情。这段爱情神话,在民间广为流传,屈原以此为题材,写成了诗歌:《湘君》《湘夫人》。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湘君》《湘夫人》描写湘水配偶神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诉说他们热烈怀恋对方的真挚情感,和无缘相见的悲苦与怨愁对配偶神怀着深深的同情和讴歌抒发了死生契阔、会合无缘的绵绵凄怨之情。《湘君》
:
思恋湘君的唱辞由饰演湘夫人的女巫独唱湘夫人去赴约,但湘君却迟迟没有露面等待使她不由心生埋怨仍一往情深,驾着龙舟艰难地到江河湖泽中寻找湘君最后她还是无法找到失望、气愤,丢掉了湘君赠与她的礼物心情矛盾还是采集了芳草,想送给湘君的侍女,通过她向湘君传达自己的恋慕之情。《湘夫人》:《湘君》的姊妹篇由扮演湘君的男巫独唱道出湘君并没有爽约,只是阴差阳错,未能与湘夫人会面等待中想着与湘夫人未来的美好生活,设想用世上最芳洁的植物营造新房,让所有的神灵都前来分享他们的幸福希望变成了泡影失望之余,他也气愤地抛弃了湘夫人所赠的礼物又摘下了杜若香草怀着一丝期望和几分惆怅在汀洲上徘徊期待下一次将香草送给恋人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营造氛围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记好笔记结合课文,分析各类基础知识学生记录重点字词的意思学生记好笔记
师生互动建构新知师生互动建构新知师生互动建构新知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熟知字音三、指导学生诵读全文。1、学生自由读。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字音,句式变化,节奏停顿。3、集体齐读课文。4、节奏纠正。四、通读文辞,感知内容1、结合注释,了解内容,翻译作品。2、译文补充。(可参照学案)第二课时一、鉴赏诗歌形象1、齐读全诗。2、分析:诗歌塑造了谁怎样的形象?①抒情主人公是谁?
湘
君②诗歌对他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动作(实)目眇眇-登白薠-夕张-远望-
观流水捐、遗、容与心理(虚)幻想如愿相会的情景:景物(实、虚)秋风、木叶、流水:③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哪些形象特点?等待
期盼
向往
失望
气愤
平静二、概括诗歌主旨湘君身上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对在不断彷徨迷惘中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歌颂【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秦国和楚国(并吴越,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是左右当时局势的两个重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2、屈原的人格理想⑴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⑵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格理想表现之一---《九歌》《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王逸《九歌序》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是否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 相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是否有时会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相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否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 相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是否融进了屈原在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宽解自慰?
社会人生中,一切执著追求而始终虚幻难得的种种现实境况,一切由虽执著追求却始终虚幻难得所引发的忧愁、懊恼、惆怅、失望,是不是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同构感应和精神寄托?
三、鉴赏表现手法1、再读全诗,体味主旨,感知艺术手法。2、思考本诗在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主旨方面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⑴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心理融合在一起构成美妙的情景交融的意境。⑵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⑶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⑷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笔触细腻而含蓄⑸虚实相生的手法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四、鉴赏名句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秋水的绝唱
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
2、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鸟儿聚集在水草中,鱼网张在树上
异常情况
,难道说我们的约会也会出现异常吗?比兴3、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不在外面草地上吃草,跑到庭院中来吃东西?蛟龙为什么不深藏水底而跑到了岸边?
比兴鸟何萃兮萍中,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以此反常现象作比兴:象征寓意。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和烘染自身的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
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所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