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的中国画》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和中国花鸟画的种类及寓意。
能力目标: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情感目标:学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激励和相互合作中大胆想象,讲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并理解古代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中国古代山水画要表达的意境和中国花鸟画的寓意。
教学难点:
运用欣赏方法,学生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教材分析:
本节课课堂节奏应由“松”渐“紧”,再由“紧”入“松”,环环相扣。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从学生兴趣入手,大胆设疑,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节课内容较多,应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形式,着重从《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等这些作品入手,深入挖掘其主要的艺术特色、表现形式及思想内涵,并将古代中国画的历史沿革贯穿其中。通过对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的讲授,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画和文人画家有一个既较为深刻,又较为全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中国画?
回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样式。
小知识:按技法分:工笔画,写意画。按题材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三、新课传授:
传神写照——人物画
1、通过多媒体,师生共同鉴赏人物画作品。
2、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种类。
人物画按题材分类的种类:人物(表现现实人物或历史故事);风俗画(表现社会风俗);仕女图(表现妇女形象);写真(人物肖像)。
鉴赏作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点全方面进行鉴赏,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特点。)人物画欣赏,要看它传神从那里表现出来的。
(1)、唐代阎立本《步辇图》
提问:唐代阎立本《步辇图》是中国人物画哪一类?
回答:历史故事画。
内容:描绘唐代贞观年间,李世民接见前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番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题材:人物历史画。
表现手法:工笔画。
艺术特点:没有夸张化,借助眼睛、面容、姿态,画龙点睛的描绘了一代帝王宏大、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智慧的头脑。面容光滑,太宗一身便服出场。太宗颌下一撮胡须,以及唇上八字胡都很特别。太宗的眼神非常安详、平和,充分显示出一个满腹经纶、道德修养极高的封建帝王的形象。
提问:传神从那里表现出来的?
回答:眼神、面容、姿态、表情、手势、身体动作、服装轻浅、呼之欲出。
(2)、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默画典范。 提问:想一想,细致观察人物的表情,心理状态。试分析南唐危难之际,为什么韩熙载还经常夜宴宾客、歌舞升平?
回答:(学生自由回答)
提问:我们来找一找哪位是我们的中书侍郎韩熙载?你是怎么判断他是韩熙载?
回答:(学生自由回答)
提问:画家表现韩熙载在听音乐时是怎样的动态神情?
回答:其他宾客超然自适,韩熙载神情严肃。
总结: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对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的揭示。
咫尺千里-山水画 1、首先由学生读诗,强调中国画常把诗与画相结合,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注重这重情景交融的意竟。
2、播放诗歌配乐的山水画。
3、屏幕显示图片:宋代范宽《溪山行旅图》。后人评价他的画风“峰峦雄厚,势状雄强”。画面取景高远。
4、屏幕显示图片:宋代马远《踏歌图》。 5、屏幕显示图片元代倪瓒《六君子图轴》,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青绿代表作)。 比较两幅作品在技法上的不同,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技法娴熟,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把中国的山水画推向了高峰。 结合时代背景,强调此时山水画已发展成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 6、欣赏小结: (1)、魏晋时期萌芽 (2)、隋代时期独立 (3)、唐宋时期高峰 (4)、元明清时期主流 重点欣赏《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山水画的独特的透视) 移情草木-花鸟画 1、感知作品,了解花鸟画的题材,看看导学案上花鸟画的发展脉络。
2、学生自主学习
欣赏方法:①从分析形式和形象入手。②对内容的感受体验、理解。③对内涵的研究和领悟。
分析《写生珍禽图》
(1)、形象姿态分析各种动物的形态、神态性格。
(2)、形式、用笔、墨色找不同。
(3)、自己融入画面,对内容理解体验。
(4)、联系作者性格人生态度、时代背景领悟内涵意蕴。
3、中国花鸟画特点
A、以写生为基础。
B、借物抒情。
C、托物言志——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的遭遇,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通过有生命力和象征性的花鸟形象表达画家寄托在花鸟之中的情感和理想。
4、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件15张PPT。 独树一帜的中国画传神写照-----人物画阎立本初唐时期,工部尚书,因有政治才能,曾宰相,擅长肖像画与政治题材的历史画。《步辇图》历代帝王图顾闳中 五代时期,默写的经典之作《韩熙载夜宴图》风俗画张择端,北宋人,东武人(今山东潍坊诸城人)巨作《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汴京的繁华情景。全卷分三段,被称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杰作”。咫尺千里——山水画范宽《溪山行旅图》后人评价他的画风“峰峦雄厚,势状雄强”。画面取景高远。“宋四家” :
马远,夏圭,李唐,刘松年
马远《踏歌图》“元四家”:
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
倪瓒《六君子图轴》青绿山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移情花木——花鸟画岁寒三友:松 、竹 、梅 。
四君子:梅 、兰 、竹 、菊。《写生珍禽图》 五代时西蜀画院的宫廷画家所 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黄筌 徐渭 《墨葡萄图》作者自题“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从题诗中可以看出画家作画时期的心态。课件7张PPT。中国画的空间处理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例如赵孟畹摹度祷?锷?肌贰?
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鹊华秋色图卷》画济南郊外的秋天景色。画面上鹊、华两山遥遥相对, 右边的华不注山, 自平地拔起, 峻峭有余; 左边的鹊山, 则峦头圆厚。平原上, 洲诸红树、芦荻、茅屋、鱼罾, 行人往来如蚁。此画初看甚是平淡、干淡之笔, 简率的墨色, 似乎是追求一种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 表现一种淡泊与平淡的意趣, 极富笔墨趣味。三远法
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例如《早春图》、《千里江山图》。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
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
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 《早春图》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虽然篇幅不大,所画之图是兼具三远的全景式山水,布景立意,妙合自然,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着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 《千里江山图》绢本大手卷,青绿设色。画面上江水浩荡,浩渺天际,应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岩断崖,却是北方山景。构图上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结合。全图刻画工细,水面满勾峰头纹,无一笔懈怠。众物皆合比例、透视,布置合理。 《踏歌图》构图很有特色,主要以全景式构图为主,它被作者有意识地分为了上下两个部分,中间以云气相隔,虚实相映,颇具匠心。上半段在构图上多采用纵向,仿佛是要与天壤相接,大有天上人间之感。作品的下半段采用的构图方式以横向为主。
马远的构图一直是被后世所称道的,他善于通过对局部一边一角的巧妙刻画来表现出以小见大,以偏概全的艺术效果,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马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