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赏析
[知识归纳]
古代诗歌的赏析是阅读学习古诗歌的一种重要的审美认识手段,初中升学考试对古代诗歌的考查除背诵默写外,对诗歌赏析能力的考查逐年受到重视。天津市连续两年中考都出现了古诗赏析试题,有些省市中对古诗的考查已从客观题逐步发展到主观性综合题,形式多样,更具开放性灵活性特点。
1、 古诗赏析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感受形象
从诗歌的特点来看,诗歌具有形象性,诗人通过具体生活画面来表达思想感情,诗歌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的内容,就需选择最具典型意义最有启发性的生活画面,并将其拼接一处,欣赏时要有机地理解各生活画面内在联系。诗用形象表现生活,抒发感情,古代诗歌大多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境,或借景抒情,欣赏时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思想。如2002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招生试卷的古诗歌赏析题: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句诗中描写了黄莺、 、 、水乡、城郭、酒旗、春风七种景物,展现出绚丽多彩的江南春色。(杜牧《江南春》)
此题着重考察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具体形象(景物)的感受能力,这两句浓缩了整个江南春色,从听觉、触觉、视觉多角度感受,形成了一幅极有情致的风景图,除文题中的五种景物外,“绿”指绿叶,“红”泛指各种颜色的花,也特指红花,两空可填这两词。
再如山西省2002年高中招生试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碧水、 、 、红日使画面色彩缤纷,表达了诗人 思想感情。
此题同样是对诗中具体形象的赏析,“青山”、“碧水”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澄红如练的图景,“日”和“帆”虽不着色,但也想象得到图景:江面铺满红色、雪白的风帆在红日和江水的映照下,显得极其鲜明夺目,真是美丽非凡。从而表达出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此空填“青山、白帆”。
(二)、品味诗歌语言
叶圣陶说过:文学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入手。古代诗歌语言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这正是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结果,品味语言要专注那些诗人苦心经营、反复推敲过的字、句,品出其包孕着的丰富内涵和不尽的韵味。
1. 析炼字。古诗语言含蓄隽永,意蕴丰富,有的只是一两个可以提挈全诗的词,即所谓“著一字而境界全出”,诗人非常注意对诗中动词、形容词的锤炼,这是因为汉语中动词、形容词是最富有表现力的,一首诗意蕴深浅主要取决于这类词用得是否准确恰当。例如,《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出”字运用形象巧妙,给静止的事物赋予动态美,写“望”中的幻觉,并与“望”相呼应,以此提挈全诗,表达出作者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2. 析名句。名句最能引起读者的情思,品读后余味无穷,它们在全诗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近几年全国各省市中考题中对名句的考查“情有独钟”,有上下句的衔接,分析类的默写,名句的赏析等。如云南昆明市2002年中考题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点题的一句是 。此题为分析式默写,既检测记忆书写能力,又检测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先回忆诗的内容,仔细分析引出诗的句子,先默背再按要求的提示得出答案:断肠人在天涯。
再如,重庆市2002年中考题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但愿”的意思是 ,从全词来看,这两句表达了词人 感情。
考查的句子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中的名句,“但愿”是“只希望”之意,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所至,寄予美好想象:只愿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月光,表达出词人祝愿亲人平安,幸福长久的思想感情。
3. 赏修辞。为了使语言富有情趣,诗人常喜欢运用修辞手法来达到表述感情传达意旨的目的,通过比喻形象的展示物象,通过拟人赋予动物植物以生命力,通过夸张极言程度之深浅,通过对偶显示诗句的严谨,因此准确的把握诗句的修辞方法是体味诗歌语言情意的关键。
如《春夜喜雨》中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诗人把春雨写成有情有意,好像是了解人们意愿而下的,这种拟人化手法不仅把雨写活,使其更有生气,而且显得新颖极富感染力,使人精神一振,表达出诗人喜悦之情。
又如李白〈〈秋浦歌〉〉选用夸张将无形的愁思化为三千丈的白发,使人真切的感到诗人的愁思何等深长。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3) 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因语言具有凝炼性特点,所以大多数诗歌采用恰当的表现手法,以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成功的运用了映衬的表现手法。作者把九种事物融入同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静、明暗、主体与背景的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突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显出道路的苍凉;画面上,在秋风呼啸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呈现一派灰暗,而落日余晖又为它们涂上一抹金黄;“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安适的景象,与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哀愁。前四句是写景,为人物提供活动场景,烘托出人这一主体,正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很好的表达出主旨。
此外,对比、象征、比兴、移情、虚实相济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都应认真加以体会。
二、诗歌赏析应注意的问题:
(一)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和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深入体会思想感情。
(二) 理解诗歌的字、词、句的含义,这是欣赏诗歌的基础。
(三)借助联想和想象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考试题型分析:当前考试题型主要以客观性试题为主,即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古诗中形象画面、语言、意境、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在四个选项中,有不同诗篇的四个理解选项;也有同一诗篇中的四个多角度理解选项,从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判断。除利用选择题考查欣赏能力外,个别省市还用填空、问答等主观性试题的形式进行检测,对这种题型既要“意会”又能“言传”,在书写表达上必须注意三点:选用词语要准确恰当;语言必须规范符合语言习惯;表述必须简明清晰。
[典型例析]
例1 对下面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 )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A.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它歌唱大自然的辽阔壮丽,大草原的肥沃昌盛,反映了牧民们以天地为家的豪迈气概和对草原生活的亲切感情。
B.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写天空像巨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充分显示出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
C. 诗中前几句写平川、大山、天空、四野。意境阔大恢宏,采用了静态勾画,形象逼真;最后一句转入动态描写,使全诗动静结合,充满了勃勃生机。
D. 诗中最后一句堪称点睛之笔,其中的“风”字有极强的表现力。由于风的吹动使牧草低伏,人们才看见了草中洁白的羊群。
简析:此题是考查对诗歌的多方面理解能力。在四个选项中,A项是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B项是对草原形象的生动描绘,C项是对诗中意境美的感悟,这三项都是正确的感受,D项是对诗句的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 是点睛之笔,“见”同“现”,为“呈现、露出来”之意,全句大意是: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所以,这一项缺少主动者“风”,把“见”理解错误,选D项。
例2 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下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是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 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这首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简析:此题有两问,第一问为选择题,考查对作者了解情况及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思是:我和你都是为做官而离乡的人,此时的离情别绪是一样。这是诗人送别时慰勉友人的话,而C项中,把诗句理解为诗人将离开去外地做官,这明显与题目、内容相悖,故选C项。第二问是问答题,加深对名句的理解,培养欣赏能力和审美感。此题要理解准确,表达清楚,切勿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可以理解为: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伤悲之情,写得高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专项训练]
一、下列诗句中并非以动写静的一项是( )
A.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B.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二、选出下列诗句中意境最为开阔的一句( )
A.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D.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三、对下列诗句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一个“出”字,逼真地写出了天门山夹江对峙,而且由两岸伸向江心的态势,给人以动态美。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既是眼前实景,又是诗人想象,虚实结合,引起游子思乡之情。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动衬静,渲染出夜晚宁静平和的气氛。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望月有感》中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以“雁”、“蓬”作比,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B. 王维《汉江临眺》一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其画面的布局以及透过诗歌本身所传达过来的乐观情绪,给人以美感。
C.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长风万里送秋雁”所描绘的“雁”与白居易《望月有感》中“吊影分为千里雁”的“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D. 杜甫《羌村(其三)》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五、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借物言志,显示了词人孤芳独赏、自持清操、绝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B.《山坡羊·骊山怀古》这首曲虽题为“怀古”实质是“伤今”,在选材和语言上都带有伤感沉郁的色彩和抨击时政的深意。
C.《朝天子·咏喇叭》这首小令辛辣的讽刺宦官们依仗权势、作威作福的丑态,揭露了他们压迫人民的罪恶行径。
D.《水仙子·重观瀑布》这首词想象瑰丽,比喻奇巧,从视觉方面描写了瀑布飞泻的雄伟瑰丽的景象。
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名句。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唐诗《春夜喜雨》中的诗句。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宋词《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天净沙”是词牌,“秋思”是题目。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这首诗中描写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七、对古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春夜喜雨》细致刻画了春雨夜景,表达了诗人对春雨及时而降的喜悦心情。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景写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眷恋之情。
C.《渭城曲》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风格相同,都表现了对朋友的深挚感情。
D.《江南春绝句》以感慨作结,借对南朝统治者的嘲讽来警告晚唐统治者。
八、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的是李清照秋日游饮归途中的生活片断,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
B.《天净沙·秋思》用了九个事物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了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C.《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D.《山坡羊·潼关怀古》最后归结全篇主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以警句形式道出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的本质。
九、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A. 开头两句意思是:西湖四季的风光都很美,毕竟最美的还是荷花盛开的六月间。
B. 三四句用对偶和对比的手法描写景物,色彩鲜明:蓝天衬托下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仿佛与天相接;朝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格外红艳。
C. 全诗紧扣一个“送”字,抒发了诗人与林子方临别时难分难舍无限伤感之情。
D. 诗人用眼前的美景告慰友人,冲淡了送别时的离愁别绪,感情更显得含蓄深沉。
十、请选出对《惠崇〈春江晚景〉》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翠竹桃花,红绿相衬,透露出早春的气息。
B.“春江水暖鸭先知”:不仅写出了早春的温暖欢快、勃勃生机,而且富有哲理。
C.“蒌蒿满地芦芽短”: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为早春的画面添了一片绿意。
D.“正是河豚欲上时”:用拟人手法,写河豚也不甘寂寞,浮上了水面。
十一、对下面分析理解不正确的是(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 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
B. 诗中的“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写照,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 命运。
C. 诗人特别想要去戍守“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一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D. 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之中也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十二、下面对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诗人罢官后年老体衰、闲居荒僻故乡的情景和心情。
B. “轮台”泛指北方边疆,此句表达了诗人为国守卫边防的强烈愿望。
C. “风吹雨”是写作者梦中的情景,以此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
D. “入梦”再现“为国”,表现出诗人渴望战斗,抗敌报国的“壮心不已”。
十三、下面对《望天门山》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 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隔江而立、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B. “断”、“开”二字写出了江水浩大的气势和力量,“流”、“回”二字写出了江水的回旋激荡。
C. “帆”和“日”两字字面虽不着色,但同样让人能联想到江面铺满红光,雪白的风帆在红日江水映照下显得极其鲜艳夺目的景象。
D. 第三句的“出”字把动态事物赋予静态美,读来可以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十四、对王维的《汉江临眺》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出色有山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流醉与山翁。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在汉江边亲自登临远眺的所见所感。
B. 开头第一、第二是总写汉江形势。
C. 中间两联写作者纵目所见,其中第三、第四句是写汉江水流平缓,似从近处徐徐而来。
D. 第五、第六句写襄阳一带的城郭楼阁,结尾“襄阳好风日,流醉与山翁”两句中的山翁原指晋朝人山简。
十五、对下面这首北朝民歌赏析欠妥的一项是( )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A. 这首北朝民歌,歌颂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B. “穹庐”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居室,用穹庐比喻草原天空,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C. 一个“风”字令人欣赏,清风吹过草浪起伏,牛羊闪现,多姿多彩,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
D. 民歌写川、山、天、田野、牛羊,由上而下,再到四野,又由近而远,有层次,有立体之感。
十六、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对这首诗内容解说不恰当的一向是( )
A. 第一句说历史上文人描写秋景大都萧条冷落,情绪伤感。
B. 第二句说“我”认为秋高气爽的秋天比生气盎然的春天更可爱。
C. 第三句说万里晴空中一队白鹤在云间排成一排。
D. 第四句说诗人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上碧蓝的天空。
2、关于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表现出强烈的突破传统观念的精神,与政治上力求改革的主张是一致的。
B.“秋日”喻指改革成功后晴天丽日的美好前景,而“春朝”喻指未经改革时社会上的混沌状态。
C.诗贵形象思维,这首诗抓住“一鹤排云”的典型形象,体现作者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D.全诗立意新颖,意境开阔,情调高昂。
十七、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景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绘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十八、对下面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代的明月及汉代的边塞”。
B.“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出了秦汉以来世世代代征夫的共同悲剧。
C.三、四句道出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
D.全诗的情调悲壮高昂。
十九、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南乡子”是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 。这首词怀念的是 。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是一个倒装句。
B.“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说的是当今的人们应当像孙权那样有英雄气魄。
C.“不尽长江滚滚流”原为杜甫《登高》一诗中的一句,稍加改动,作者用别人之话十分合适。
D.这首词作者颂扬孙权,运用借古喻今的手法,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二十、读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 。
2.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 。全诗抒发了强烈的 。
二十一、按要求答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 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写诗人送别之情,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 诗中“莲”、“荷”指的是同一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 这首诗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碧天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2.诗中的“红”与杜牧笔下“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3.这首诗表达诗人 的思想感情。
二十二、说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句写景、抒情的特点。
参考答案:一、A 二、C 三、B 四、C 五、D 六、C 七、C 八、A 九、C 十、D 十一、C 十二、C 十三、D 十四、C 十五、D 十六、C B 十七、B 十八、A
十九、词牌名 题目 孙权 B 二十、凄凉(悲凉);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岌岌可危;全诗抒发了强烈的抗金保疆(爱国)情怀 二十一、A 两个‘红’字不一样 ,此处为形容词红色,杜牧诗中为名词“红花”;表达诗人对西湖六月的美好风光由衷赞叹的思想感情。二十二、“枯藤”、“老树”、“昏鸦”、“瘦马”,一个个让人刻骨铭心的凄凉镜头,正是天涯断肠人心境的直接反映,(触景生情、因情设景、情景交融)。与“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对比,凸现了背井离乡之人愁肠寸断的悲苦与寥寞。
PAGE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