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写意花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写意画的笔法、墨法,学习画枝、画花、画叶的方法步骤,能进行花卉临摹练习。
2、过程与方法:通过笔墨体验、局部临摹、完整形象临摹等方式学习写意花卉的基本方法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动手实践,体会中国花鸟画审美特征和笔墨情趣,陶冶性情,提高对花鸟画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熟悉写意画的笔法、墨法,学习画枝、画花、画叶的方法步骤,能进行花卉临摹练习。
2、通过笔墨体验、局部临摹、完整形象临摹等方式学习写意花卉的基本方法步骤。
(一)引导阶段
上节课,通过古今画家的花鸟画作品欣赏,我们了解了中国花鸟画的一些基本知识。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将用6节课的时间亲自动手实践,学学写意花鸟画的基本技法,画出我们自己的花鸟画。
中国画讲究用笔和用墨的技巧,在动手画花鸟画之前,先让我们练习一下水墨画的笔法和墨法。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笔法和墨法,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中国画的韵味和意境。
(二)发展阶段
1.笔法练习:中锋,侧锋,逆锋,散锋。
2.墨法练习:“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泼墨,积墨,破墨。
学生分小组,按照教材第25页“知识点”中的介绍,进行用笔和用墨的实际体验。教师到各组巡视指导,并在各小组分别示范。
提示:用笔和用墨分别介绍是为了更为清晰明确地展示笔墨技法,但在实际作画中笔墨是一体的,是无法硬性分开的。
教师现场演示,学生随教师演示进行临写练习。
画枝:上挺,下垂,横斜,回折,藤蔓画法等。
画花:用点厾法画单瓣红玫瑰,用勾填法画荷花。
画叶:分别用勾填法、点厾法画不同种类植物的叶。
欣赏教材上徐渭、任伯年、潘天寿的作品。
课堂作业:临摹画枝、画花、画叶三组步骤图。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与讲评阶段
1.在讲台展示区集中展示学生的临摹作业,部分典型作业可在视频投影仪上展示并讲评。讲评要点:
(1)步骤是否正确;
(2)笔法、墨法的运用;
(3)枝、花与叶的造型是否完整,是否美感等。
2.请作业完成较好的学生在投影仪上演示其绘画过程,供别的同学观摩学习。
(四)收拾与整理阶段
收好自己的作业,提示归类保存,以备学期末回顾总结。收拾画具,如有甩在桌椅上的墨和颜料要擦拭干净,恢复课桌椅和教室的整洁。
(五)课后拓展
注意观察常见花卉的形态特征,并注意搜集花鸟画作品进行欣赏;课余时间在家进行画枝、画花和画叶的练习。
课件13张PPT。学画写意花卉 中国画颜色墨汁生宣纸毛笔用 墨焦浓重淡清用 墨 步 骤: 梅 花 画 法泼墨法 用大笔蘸大量的墨,快速画在之上。泼墨法泼墨画荷叶,要有浓谈深浅,虚实之变化。 连叶柄、勾花,花瓣大小相同,墨线有浓淡。 赭墨画芦苇,与荷叶形成对比,石黄点蕊,叶柄点刺,点刺要注意大小相间,有疏有密 画几条小鱼,点浮萍,增加意境 作品欣赏写意画用墨的五个特性
(1)墨彩:
墨本来是一种单色,但由于中国画把墨当作色彩来运用,所以有墨彩之说,意思即是墨色美在单纯中蕴含了万物的光彩。黑与白是亮度的对比,黑白对比适当,画面就生出亮彩。浓与淡是墨色阶梯的对比,于与湿是水分多少的对比。对比适当,墨即有色彩的光辉。
(2)墨阶:
墨色由浓到淡的层次变化叫墨阶。与色阶、音阶相似。墨阶大体可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阶梯。浓的、不掺水的墨为焦墨;掺少量水分,浓度仅次于焦墨者,为浓墨;掺三分之一的水,为重墨;水分超过墨者,为淡墨;水中掺极少量墨者,为清墨。在实际作画时,可以把墨分成更细的层次。墨阶的作用,关系到画面色彩层次和调子,层次少,对比强,称之为高调;层次多,画面柔和丰富称为低调。调子的运用,要按画面的具体需要加以调整。
(3)墨质:
对墨的处理办法不同,产生不同质的变化叫墨质。可分:新、焦、宿、退、埃五种。新磨的浓墨,立即使用叫新墨。磨好的浓墨,放在砚台中半天以后,水分有一定的挥发,叫做焦墨。把墨放置一天以上,使水分有较多的挥发,叫做宿墨。宿墨由于部分脱胶,故运笔畅快、墨色浑厚,但光泽较差。放置多天的墨,墨中的胶力大部分脱去,炭粉沉淀严重,颗粒粗糙,光泽更差,但墨色厚重,笔痕清楚。埃墨是墨汁在砚台中长期放干之后,再用水泡起,墨质粗糙,一般不好使用,但在一些特殊效果中也可使用。
(4)墨性:
对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色性的变化,叫做墨性。分枯、干、润、湿、漓五种。不同的墨性可以表现不同的形象和表情。如干燥和湿润,粗糙与光洁,苍老与稚嫩等。枯墨一般用宿墨,枯墨适宜表现老年人干枯的皮肤及粗糙的衣物等。干墨可以分浓干和淡干,无论浓淡,把笔中水分尽量吸干,用笔时会出现飞白,适宜表现人物的须发、山石、树干等。润墨干湿相宜,这种不干不湿之墨,用笔时略有水晕之感,使用范围最广。湿墨指笔中饱含水分,行笔时,水分在纸上自然渗化,墨痕之处,有明显的墨晕,适合表现比较光洁的物体。漓墨为水气淋漓之墨,适合大面积渲染,表现烟雾、水气等。墨的干湿、枯润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破坏画面效果,太枯则无气韵;太湿则无骨气;太干则枯燥无味;太润则柔弱而无纹理。
(5)墨法:
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黄宾虹先生说:“画案之上,一钵水,一砚墨,两者互用,是为墨法。”又说:“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用墨七法,实际上是墨与水不同的调和与使用而变化出来的。
写意花鸟画的用笔、用墨
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分支,其表现语言建立在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框架里,但是,由于表现题材和审美要求的不同,它的表现语言也就具有鲜明的个性,更倾向于多样性、变化性和审美性。花鸟画表现语言的这些独特个性形成了与人物画、山水画既统一又变化的语言体系,对“笔”和“墨”的认识和要求更具个性化和表情化,在注重以笔写形,以笔表意,以笔抒情和以墨塑形,以墨丰姿,以墨赋彩的同时,更强调笔形、色彩和墨韵的变幻,尤其在“用墨”上,追求墨的氤氲变幻和墨彩层次,努力创造墨痕水迹的肌理变化。
花鸟画的用笔用墨实际上就是如何充分运用工具材料的特性,尽其所能地表现出笔形墨彩的各种肌理变化。由于毛笔和宣纸的独特性质,使得笔在纸上的各种力度、方向、角度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能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线形墨彩变化,同时,水分墨色的不同干湿浓淡也会随着笔的不同运行速度而表现出千变万化的肌理效果,故而用笔要“一波三折”,用墨更要讲究墨彩的层次变化,要“墨分五彩”。
花鸟画在表现形式上既不同于人物画的重线轻墨,轻描淡写,也不同于山水画的水璋墨染,凝重醇厚,它介于两者之间,追求笔触的醇厚和墨彩的变幻,更具多样性。花鸟画在用笔用墨中特别注重对笔墨自身各种抽象因素的发挥,以期从笔墨的各种本于灵性而出于天然的变化中得到灵感,如陈白阳、徐谓、八大山人等,他们都力图在笔形墨彩的变幻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笔墨肌理。自从花鸟画开始追求笔情墨韵以后,它一直都在笔墨自身变幻的笔迹墨彩肌理和“天地之质与饰”的自然纹理中沉湎,就花鸟画笔墨而言,它始终“并非古人杜撰,游戏笔墨”而已,而是“按形求法”(清·沈宗骞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花鸟画笔墨是肌理化了的技法,它时刻都力图在单纯的形式中追求莫测的变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花鸟画笔墨面临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概念化、程序化的技巧越来越成熟,以至于发展到清朝“四王”时,它已背离了原先的“乾坤之理”、“山川之质”的从自然而来的原则,而变成一种纯技巧性的笔墨游戏;另一方面,这种程序化的技法又制约了笔墨的表现力,使它的表现性和可塑性越来越小。传统的桎梏制约了花鸟画笔墨的发展,要打破这种僵局不能再在程序化了的笔墨形式中倘佯,只有在现代生活中努力挖掘新题材,在笔墨形式上尽力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所能提供的物质材料,用新的手段、技法、形式表现新的题材,创造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