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12月份)(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12月份)(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12 00:2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12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一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国足环境方面的问题.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赤壁之战
2.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
A.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
B.派蒙恬夺河套、修筑长城
C.“昭君出塞”实行和亲政策
D.将盐铁经营权下放至地方
3.2011年5月,在北京开幕的中国首届华佗文化节,集中展示了传统中医的优秀成果,旨在推动中医文化发扬光大。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  )
A.编著《伤寒杂病论》
B.创制五禽戏
C.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D.开创望闻问切的诊疗法
4.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
A.开创“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B.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开辟丝绸之路
5.随着有关秦始皇的影视剧增多,某校初一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产生了研究兴趣,围绕着他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展开了积极讨论,其中在思想上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焚书坑儒
D.统一度量衡
6.不能从如图中获取的信息是(  )
A.中央对地方实行分郡管理
B.王朝的都城位于西部的咸阳
C.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水系
D.修建的长城西端点是陇西
7.“盖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是(  )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
D.华伦发明麻沸散
8.“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
A.削弱了王国势力
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9.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要求新疆地区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该地区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开始于(  )
A.西汉时期
B.东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唐朝时期
10.“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有(  )
A.南非
B.河西走廊
C.洛阳
D.辽东
11.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建设“一带一路”.西汉时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A.张骞
B.卫靑
C.蒙恬
D.霍去病
12.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
13.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4.《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C.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16.“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忽必烈改革
17.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18.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然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19.关于秦汉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C.华佗制成了“麻沸散”
D.《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20.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国信徒众多,影响甚广.这与中国政府一贯以来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密切相关.该宗教由古代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大约是在(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唐朝末年
 
二、判断题(每题1分,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共6分)
21.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  (判断对错)
22.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判断对错)
23.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新疆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判断对错).
24.刘邦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为以后建立西汉王朝奠定了基础。  (判断对错)
25.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其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判断对错)
26.《史记》开了我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  (判断对错)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27.西周建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了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朝实行“  ”。
28.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性的象征.秦长城的范围是西起  ,东到  .
29.新疆地区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年,西汉政府为加强这一地区的管辖而设立  。
 
四、材料与问答(共18分)
30.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
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
材料三: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
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史记 平津侯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的?
(3)材料三中,西汉疆域比秦朝多了什么地区?西汉对其实施管辖的标志是什么?
(4)“秦皇汉武”被人相提并论,你认为他们共同的伟大政治功绩是什么?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
根据地图写出丝绸之路的起止点。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在西域设置了什么机构?
(2)材料二中的“夷洲”是我国现在哪个省级行政区?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015-2016学年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一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国足环境方面的问题.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赤壁之战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识记,要了解成语“揭竿而起”的出处.
【解答】揭竿而起是指农民不堪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被迫起义的故事.公元前209年,900多名农民到渔阳去戍守边境,遇到大雨误了期限,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误了期限,就要被杀头.为避免被杀头,陈胜吴广于是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A项是西周时期为反抗周厉王的统治,平民发动的起义;C项是秦末农民起义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的四年战争;D项是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军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
故选B.
 
2.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
A.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
B.派蒙恬夺河套、修筑长城
C.“昭君出塞”实行和亲政策
D.将盐铁经营权下放至地方
【考点】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解答】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使匈奴再也无力同西汉抗衡.毛泽东《沁园春 雪》的“汉武”即是汉武帝.
故选A.
 
3.2011年5月,在北京开幕的中国首届华佗文化节,集中展示了传统中医的优秀成果,旨在推动中医文化发扬光大。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  )
A.编著《伤寒杂病论》
B.创制五禽戏
C.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D.开创望闻问切的诊疗法
【考点】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华佗的医学成就.
【解答】东汉时期的名医华佗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这套体操叫做“五禽戏”,能强身健体.AC指的是张仲景的成就;D指的是战国的名医扁鹊的成就.
故选B.
 
4.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
A.开创“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B.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开辟丝绸之路
【考点】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秦始皇的评价.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解答】自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ACD不是秦始皇的贡献.
故选B.
 
5.随着有关秦始皇的影视剧增多,某校初一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产生了研究兴趣,围绕着他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展开了积极讨论,其中在思想上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焚书坑儒
D.统一度量衡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思想上的措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A.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在文化上的措施.
B.统一货币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在经济上的措施.
C.焚书坑儒指的是秦始皇为加强思想统治,下令将民间除了医药、种植等以外的书籍全部烧毁,并对背后议论他的400名儒生以诽谤罪活埋.符合题意.
D.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在经济上的措施.
故选C.
 
6.不能从如图中获取的信息是(  )
A.中央对地方实行分郡管理
B.王朝的都城位于西部的咸阳
C.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水系
D.修建的长城西端点是陇西
【考点】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从图中看出这是秦朝疆域图,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陇西不是秦长城的西端点.
故选D.
 
7.“盖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是(  )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
D.华伦发明麻沸散
【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依据题干“汉武帝时期”可判断答案为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答】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大一统局面,由此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界的统治地位.B、C、D选项都是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与汉武帝无关,故选A.
 
8.“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
A.削弱了王国势力
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解答】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只是推恩令实施的结果,从目的来看在当时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故选D.
 
9.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要求新疆地区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该地区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开始于(  )
A.西汉时期
B.东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唐朝时期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域都护设立的知识点,应把握西域都护设立的影响.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新疆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故选A.
 
10.“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有(  )
A.南非
B.河西走廊
C.洛阳
D.辽东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路线,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解答】丝绸之路,是贯穿东西的陆上交通线,因运输精美的丝绸而得名.它从西汉的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因而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11.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建设“一带一路”.西汉时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A.张骞
B.卫靑
C.蒙恬
D.霍去病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外交往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丝绸之路”成为横穿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
卫青、霍去病主要是北击匈奴,蒙恬是秦朝北筑长城,故本题选A.
 
12.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人物及历史故事.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三顾茅庐指东汉末年刘备三次上门拜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其复兴汉室一事.因此“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诸葛亮.
故选C.
 
13.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考点】赤壁之战.
【分析】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役.本题考查了赤壁之战的影响.
【解答】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故选C.
 
14.《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C.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
【考点】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分析】由“地广人稀”到“地广野丰”,“无积聚而多贫”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可看出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江南地区的开发,重点掌握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
【解答】由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①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也努力革除弊政,注意发展生产.②北方人南迁到南方,不仅补充了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而当时南方文化不如北方文化先进.故答案选D.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考点】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B、C、D是江南地区发展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
故选A.
 
16.“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忽必烈改革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分析】北魏建立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这些措施的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答】题文材料中的改革内容正是C.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其它三个选项的改革不包含这样的内容.
故选:C.
 
17.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北魏的建立.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东魏为北齐所代替,西魏为北周所代替,A处朝代名称为北魏,北魏的建立者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鲜卑族,B项说法正确;ACD项由所学可以排除.故本题应选择B.
 
18.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然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考点】纸的发明和改进;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识记.
【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这种技术原料容易找到,又便宜,纸的质量也很高,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就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纸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故选A.
 
19.关于秦汉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C.华佗制成了“麻沸散”
D.《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考点】纸的发明和改进.
【分析】本题考查秦汉科技成就.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的纸发明于西汉,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是发明了造纸术.
故选A.
 
20.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国信徒众多,影响甚广.这与中国政府一贯以来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密切相关.该宗教由古代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大约是在(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唐朝末年
【考点】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汉文化的知识点,应把握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结合所学知识: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故选B.
 
二、判断题(每题1分,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共6分)
21.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  (判断对错)
【考点】司马迁与《史记》.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司马迁与《史记》相关知识内容.
【解答】《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
故答案为:
×.
 
22.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判断对错)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
【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故答案为:
√.
 
23.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新疆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判断对错).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域地理概念的掌握.
【解答】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
 
24.刘邦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为以后建立西汉王朝奠定了基础。  (判断对错)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巨鹿之战.
【解答】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趁项羽决战之机,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故答案为:×.
 
25.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其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判断对错)
【考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时期的吴国.
【解答】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孙权派卫温等,曾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故答案为:
√.
 
26.《史记》开了我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  (判断对错)
【考点】司马迁与《史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记》.
【解答】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但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
故答案为:×.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27.西周建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了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朝实行“  ”。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和焚书坑儒的知识的.
【解答】西周建立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秦朝建立后,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故答案为:
分封制;焚书坑儒.
 
28.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性的象征.秦长城的范围是西起  ,东到  .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秦长城.
【解答】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蜿蜒万余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故答案为:
临洮;辽东.
 
29.新疆地区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年,西汉政府为加强这一地区的管辖而设立  。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时期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解答】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自此,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答案为: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
 
四、材料与问答(共18分)
30.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
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考点】材料解析题;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历史;
(2)本题考查的是汉朝的历史;
(3)本题考查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知识.
【解答】(1)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我们可判断这种制度指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这种制度的创立者是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郡县制.
(2)通过材料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我们可判断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新疆地区,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这一机构的设立,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或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自秦朝开始设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那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
(1)人物:秦始皇(嬴政);制度:郡县制.
(2)地区:新疆;机构:西域都护;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或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
材料三: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
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史记 平津侯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的?
(3)材料三中,西汉疆域比秦朝多了什么地区?西汉对其实施管辖的标志是什么?
(4)“秦皇汉武”被人相提并论,你认为他们共同的伟大政治功绩是什么?
【考点】材料解析题;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者.
(2)本题考查了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本题考查了西汉对西域的管辖.
(4)本题考查了“秦皇汉武”共同的政治功绩.
【解答】(1)由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可知,材料中的“制度”是指中央集权制度,它是由秦始皇首创的,被后世王朝一直沿用下来.
(2)由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可知,这反映了汉武帝统治初期地方王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由材料“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可知,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3)观察材料中“秦朝疆域”和“西汉疆域”两图可知,西汉疆域比秦朝多了西域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进行军事、政治管理,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
(4)秦始皇和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有作为的皇帝,他们共同的伟大政治功绩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故答案为:
(1)秦始皇.
(2)王国威胁中央;颁布“推恩令”.
(3)西域;设立西域都护.
(4)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
根据地图写出丝绸之路的起止点。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在西域设置了什么机构?
(2)材料二中的“夷洲”是我国现在哪个省级行政区?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
(2)本题主要考查三国时期对台湾的管辖.
【解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张骞通西域有关.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以及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大秦),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随着交往越来越密切,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自此,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材料二中的“夷洲”是我国台湾省.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这段材料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答案为:
(1)张骞通西域.起点:长安;终点:大秦.西域都护.
(2)台湾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16年10月11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