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重庆市实验学校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B.他们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C.他们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
D.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2.历史学家认为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聚落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下列遗址能够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3.文物图片集中反映了某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该原始居民应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4.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种姓制
5.考察西周的都城应该到今天的哪个城市?( )
A.河南洛阳
B.陕西西安
C.河南开封
D.河南安阳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演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诸侯国的出现,源于(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7.在齐桓公称霸中起重要作用的政治家是( )
A.姜尚
B.孙子
C.勾践
D.管仲
8.历史典故“卧薪尝胆”反映的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分封诸侯
C.诸侯争霸
D.秦并六国
9.下列人物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是( )
A.孙武
B.孙膑
C.张仪
D.苏秦
10.“战国七雄”中属原来“春秋五霸”的霸主的是( )
A.齐、楚
B.赵、燕
C.晋、秦
D.齐、秦
11.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
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12.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小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13.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14.《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商鞅在秦国为相十年,宗室贵戚大多怨恨他).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哪一内容造成的?(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变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15.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个年代用世纪纪年法表示是( )
A.公元前4世纪早期
B.公元前4世纪晚期
C.公元前5世纪早期
D.公元前5世纪晚期
16.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
A.
B.
C.
D.
17.秦始皇设置的中央官职中,具有监察权力的是( )
A.太尉
B.御史大夫
C.丞相
D.郡守
18.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如图是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秦权”,他上面文字的文体是( )
A.大篆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19.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
A.秦朝统一全国,生活安定
B.秦朝法律残暴
C.当时市场竞争激烈
D.日常生活提倡文明礼貌
20.成语“破釜沉舟”表现楚霸王项羽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那次战役(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二、填图题:(共10分)
21.在图中相应位置填出下列战国七雄的国名:
楚、燕、秦、赵、韩
三、判断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22.阅读下表信息:
朝代
夏
商
西周
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
禹
成汤
姬发
灭亡原因
残暴统治
残暴统治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后面的括号内填“A”;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后面的括号内填“B”;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后面的括号内填“C”。
(1)夏朝建立于公元21世纪。
(2)夏、商、西周的建立者分别是禹、成汤和姬发。
(3)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残暴。
(4)夏朝与商朝的统治时间都是约600年。
(5)西周推行分封制。 。
四、材料分析题(第23题12分,第24题10分,共22分)
23.材料一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1)材料一这句话是谁说的?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
材料二
(2)材料二所反映的内容与他的哪一项变法措施相对应?他的变法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的又是哪一项?
材料三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24.阅读材料:“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六王毕,四海一”指什么事件?
(2)是何人、何时做到了“六王毕,四海一”?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六王毕,四海一”有何意义?
五、简答题(第25题8分,第26题10分,共18分)
25.《论语》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段话分别反映的是我国哪两个时期的政治格局?
秦始皇召集群臣朝议,丞相王绾等建议说:“如今六国则亡……如不分封建国就没有人去管理。臣等请陛下分封诸位皇子为王。”廷尉李斯说:“西周初年,大力推行分封制,……但结果怎样?……只能建立郡县。”秦始皇说:“朕看廷尉的意见很好,地方就实行郡县制吧!”
﹣﹣改编自司马迁《史记》(2)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始皇为什么说“朕看廷尉的意见很好,地方就实行郡县制吧”?
26.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短短十几载,却影响我国数千年。
(1)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2)为了巩固秦王朝的统一,秦始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各举一项说明。
(3)秦朝是强大的,但也是短暂的。请你说出秦朝迅速灭亡的具体原因。
2015-2016学年重庆市实验学校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B.他们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C.他们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
D.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考点】北京人.
【分析】本题考查了远古北京人的体貌特征与生产生活状况.
【解答】题干直接设问考查远古北京人叙述错误的选项,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会使用天然火;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故选A.
2.历史学家认为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聚落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下列遗址能够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考点】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耕中水稻种植的情况.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水稻等的遗迹,能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解答】A、元谋人遗址.元谋人过采集狩猎的生活,还没有原始农耕;
B、北京人遗址.北京人也过采集狩猎的生活,没有原始农耕;
C、半坡遗址.半坡原始居民有了原始农耕,但是主要种植的作物是粟,不是水稻;
D、河姆渡遗址.河姆渡原始居民有了原始农耕,主要种植的作物是水稻,能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故选D.
3.文物图片集中反映了某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该原始居民应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考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解答】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他们住半地穴式房子,种植粟,会制造彩陶,使用磨制石器.文物图片为磨制石器、粟、彩陶、半地穴式房子,集中反映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故选C.
4.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种姓制
【考点】夏朝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是一种“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开始于我国的夏朝.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夏朝、启继承父位,“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等.
【解答】A、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突出的表现是尧舜禹的禅让;
B、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这是王位世袭制的开始;
C、分封制是西周建立后实行的加强统治的措施;
D、种姓制是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
故选B.
5.考察西周的都城应该到今天的哪个城市?( )
A.河南洛阳
B.陕西西安
C.河南开封
D.河南安阳
【考点】西周的建立及疆域.
【分析】本题考查的西周建立的知识点.
【解答】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之后,商朝灭亡,西周建立.西周定都镐,又称镐京,在今天的陕西西安.
故选B.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演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诸侯国的出现,源于(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答】诸侯国的来源是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世袭制是权力传承的一种方式,从夏朝开始,王位的传递由原来的禅让制变为了世袭制.郡县制是秦朝建立后在全国全面推行,取代了原来的分封制.
故选D.
7.在齐桓公称霸中起重要作用的政治家是( )
A.姜尚
B.孙子
C.勾践
D.管仲
【考点】春秋五霸.
【分析】本题考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成为春秋霸主的知识.
【解答】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故选D.
8.历史典故“卧薪尝胆”反映的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分封诸侯
C.诸侯争霸
D.秦并六国
【考点】春秋五霸.
【分析】本题考查“卧薪尝胆”反映的诸侯争霸的知识.
【解答】春秋末年,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春秋争霸战争.吴王夫差时,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三年屈辱,回国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终于灭掉吴国.
故选C.
9.下列人物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是( )
A.孙武
B.孙膑
C.张仪
D.苏秦
【考点】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
【解答】A.孙武是春秋晚期的杰出军事家,他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B.孙膑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
C.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他曾统帅大军“西并巴、蜀”.
D.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故选B.
10.“战国七雄”中属原来“春秋五霸”的霸主的是( )
A.齐、楚
B.赵、燕
C.晋、秦
D.齐、秦
【考点】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春秋五霸.
【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解答】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齐、楚既是春秋霸主,也是战国七雄.
故选A.
11.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
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考点】商鞅变法.
【分析】战国时期,为确立封建统治,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内容有: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织和军功.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解答】A.管仲改革之时;B.周平王东迁之际;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这三个选项发生的时间都在战国之前的春秋时期,与题意不符,商鞅变法的时间是战国时期,而且商鞅变法的内容与题意相符合.
故选:C.
12.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小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考点】商鞅变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识记.
【解答】A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商鞅变法规定了有军功的人,按照功劳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B、C、D表述符合史实,因为商鞅变法规定: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奖励耕战.
故选:A
13.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农具的准确识记.
【解答】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石斧、石锛是原始人类的农具,青铜农具出现在夏商周时期,六角形铁锄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所以它们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③.
故选C.
14.《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商鞅在秦国为相十年,宗室贵戚大多怨恨他).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哪一内容造成的?(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变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考点】商鞅变法.
【分析】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的内容的分析理解.
【解答】题干材料说:“商鞅在秦国为相十年,宗室贵戚大多怨恨他”这主要是因为他主持的变法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损害了这些宗室贵戚的利益.
故选C.
15.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个年代用世纪纪年法表示是( )
A.公元前4世纪早期
B.公元前4世纪晚期
C.公元前5世纪早期
D.公元前5世纪晚期
【考点】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
【分析】本题考查公元纪年法.
【解答】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前475年就是公元前5世纪早期.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大离现在越远,故属公元前5世纪早期.
故选C.
16.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
A.
B.
C.
D.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应把握统一货币的内容.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秦朝商人”“货币”,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为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故选B.
17.秦始皇设置的中央官职中,具有监察权力的是( )
A.太尉
B.御史大夫
C.丞相
D.郡守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答】秦朝在中央政府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故秦朝具有监察权力的是御史大夫.
故选B.
18.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如图是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秦权”,他上面文字的文体是( )
A.大篆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统一度量衡、文字.题文图片中“秦权”上面文字的文体是小篆,因为秦始皇时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故选B.
19.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
A.秦朝统一全国,生活安定
B.秦朝法律残暴
C.当时市场竞争激烈
D.日常生活提倡文明礼貌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暴政.
【解答】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其原因是秦国主张以法之国,商殃变法后,实行连坐、腰斩酷刑,例如犯一点小错误,不是砍手就是砍腿.说明了秦朝法律的残暴.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成语“破釜沉舟”表现楚霸王项羽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那次战役(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巨鹿之战.
【解答】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破釜沉舟成语由此而来.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
故选C.
二、填图题:(共10分)
21.在图中相应位置填出下列战国七雄的国名:
楚、燕、秦、赵、韩
【考点】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
【解答】依据所学,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其分布方位分别是东南西北到中央.
故答案为:
三、判断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22.阅读下表信息:
朝代
夏
商
西周
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
禹
成汤
姬发
灭亡原因
残暴统治
残暴统治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后面的括号内填“A”;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后面的括号内填“B”;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后面的括号内填“C”。
(1)夏朝建立于公元21世纪。
(2)夏、商、西周的建立者分别是禹、成汤和姬发。
(3)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残暴。
(4)夏朝与商朝的统治时间都是约600年。
(5)西周推行分封制。 。
【考点】夏朝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夏朝的灭亡;商朝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建立及疆域;西周的分封制;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夏、商、周的相关知识.
【解答】(1)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1)的表述错误,不符合图表信息.
(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立周朝.(2)的表述与图表信息相符合.
(3)夏桀修建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的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暴君商纣修筑豪华宫殿园林,施用炮烙酷刑,镇压人民;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都是因为暴政引起的.(3)的表述符合图表信息.
(4)夏朝的统治时间都是约500年.商朝的统治时间约600年.(4)的表述错误,不符合图表信息.
(5)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5)的表述图表信息未涉及.
故答案为:
(1)B.(2)A.(3)A.(4)B.(5)C.
四、材料分析题(第23题12分,第24题10分,共22分)
23.材料一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1)材料一这句话是谁说的?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
材料二
(2)材料二所反映的内容与他的哪一项变法措施相对应?他的变法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的又是哪一项?
材料三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考点】商鞅变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解答】(1)根据所学可知,“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是商鞅所说,他主张只要能达到“强国”、“利民”的目的,就不必按照过去的习惯和制度办事.反映了商鞅根据时代变化和需要,进行改革、变法的思想.
(2)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农民在辛勤耕种,努力织布,与变法中的“奖励耕织”相符合.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有利于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对秦国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起了关键作用.
(3)由材料可知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其中全胜58次.结合所学可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建立起了封建制度;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军的战斗力不断加强;使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商鞅;根据时代变化和需要,进行改革、变法的思想.
(2)奖励耕织;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3)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建立起了封建制度;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军的战斗力不断加强;使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4.阅读材料:“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六王毕,四海一”指什么事件?
(2)是何人、何时做到了“六王毕,四海一”?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六王毕,四海一”有何意义?
【考点】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史实.
【解答】(1)据所学知识可知,“六王毕,四海一”是指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史实.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3)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2)公元前221年;嬴政.
(3)秦灭六国,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五、简答题(第25题8分,第26题10分,共18分)
25.《论语》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段话分别反映的是我国哪两个时期的政治格局?
秦始皇召集群臣朝议,丞相王绾等建议说:“如今六国则亡……如不分封建国就没有人去管理。臣等请陛下分封诸位皇子为王。”廷尉李斯说:“西周初年,大力推行分封制,……但结果怎样?……只能建立郡县。”秦始皇说:“朕看廷尉的意见很好,地方就实行郡县制吧!”
﹣﹣改编自司马迁《史记》(2)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始皇为什么说“朕看廷尉的意见很好,地方就实行郡县制吧”?
【考点】老子和孔子;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1)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2)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的目的.
(3)本题考查郡县制.
【解答】(1)材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乘机争霸.可知,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地位和权势的衰弱,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更是有增无减,即“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故这段话分别反映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2)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统治,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控制全国广大的地区;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3)结合题干材料,“西周初年,大力推行分封制,…但结果怎样?…只能建立郡县”可知,秦始皇等人认为西周实行分封制,最终导致灭亡;所以要实行郡县制,主要表现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分封制之下,被分封的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郡县制下,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密,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故答案为:
(1)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2)控制全国广大的地区.
(3)西周实行分封制,最终导致灭亡.
26.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短短十几载,却影响我国数千年。
(1)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2)为了巩固秦王朝的统一,秦始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各举一项说明。
(3)秦朝是强大的,但也是短暂的。请你说出秦朝迅速灭亡的具体原因。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为了巩固秦王朝的统一,秦始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3)本题主要考查秦朝迅速灭亡的具体原因.
【解答】(1)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因而秦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2)为了巩固秦王朝的统一,秦始皇在政治上,自称皇帝,拥有绝对权力;在中央设置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在地方废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将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
作为统一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将小篆、隶书作为通用的字体)、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故答案为:
(1)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2)政治上①自称皇帝,拥有绝对权力;②在中央设置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③在地方废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将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
作为统一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将小篆、隶书作为通用的字体)焚书坑儒.
(3)秦的暴政(秦的残暴统治).
2016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