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0-13 08:4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目:化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1
课题: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
曲别针、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一:生活中的计量
[引入]:把装有曲别针的两个信封分发给两个同学,请两位同学分别拿出200个曲别针,请问谁能更快的拿出来?
学生参与活动,笑着回答:当然是学生甲快了。
引起学生的兴趣。
[问题]:为什么甲的快呢?在上述计量曲别针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转化思想呢?
学生讨论得出,化零为整的思想。
激发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
[小结]:化繁为简,意义不变。引出集团的概念。
[问题]:请同学完成下面表格,用“能”或“否”回答。集团计量购买单个计量购买单个计量使用纸
张大头针大

学生完成表格,对比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计量方式。
为学生理解用集团的概念表示微观粒子的多少做铺垫。
[问题与讨论]:根据刚才的分析,针对生活中的计量方法,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
学会总结,加深理解。
情景二:化学实验中的计量
[问题]:化学实验中我们如何计量物质?学生回答用质量、体积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在微观方面我们如何计量物质。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引出物质的量。
[板书]: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记笔记。
[问题]:下面请同学阅读教材,回答物质的量的涵义是什么?它的单位是什么?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阅读教材P11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板书]:1.物质的量
记笔记。
[问题]:大家预测化学中的微观粒子,多少个为一个集团呢?换句话说多少个微观粒子为1
mol呢?
学生讨论回答:一万个、十万个等。
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
[叙述]: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都不一样,老百姓进行物质交换时非常不方便,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进行思想教育。
[资料]:1971年,由41个国家参加的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上,正式宣布了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联合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必须定义一个物质的量的单位提议,并作出决议。从此,“物质的量”就成为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同时规定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作为1
mol的标准。
学生自学资料,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的观点。
学会阅读,获得信息。
[练习]: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问12g碳中有多少个碳原子?
学生练习,回答:6.02×1023个。
通过计算加深印象。
[板书]:2.摩尔的标准
记笔记。
[小结]:通过课堂练习,总结物质的量(n)、粒子数(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间的换算关系。
同学通过作题总结规律。
情景三:使用摩尔的注意事项
[问题]: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产生有它的背景和适应范围,同学讨论使用摩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结合学案中三道讨论题进行讨论)
学生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体验概念的发展和形成,学会分析问题。
[板书]:3.使用摩尔的注意事项
体会,记笔记。
情景四:物质的量的应用
[问题]: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后,你对化学反应中的定量关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
C
+
O2
CO2加以说明。
回答: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
[问题]:请问同学1
mol
C的质量是多少?1
mol
O2的质量是多少?1
mol
CO2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回答。
引出规律。
[问题]:请同学根据这几个例子,归纳1mol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在数量方面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发现规律。
[小结]:1
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记笔记。
[思考题]:请同学结合初中所学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能否对上述结论进行数学证明呢?
学生思考,课后练习。
举一反三,理解规律和概念。
[板书]:4.摩尔质量
[小结]:物质的量就像一座桥梁,把微观的粒子数与宏观的物质的质量联系起来。
教学流程:
板书计划: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
2.1
mol的标准
3.使用摩尔的注意事项
4.摩尔质量
课后作业:
以“我叫物质的量”为题目,用第一人称写一篇物质的量的自述,字数500字左右。
从数曲别针这个实例引入,目的是激发兴趣,产生类比思维的效果。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要从微观的角度计量物质,应该用哪种计量方法。
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师生讨论1
mol的标准。
根据物质的量的产生背景,学生分析使用摩尔的注意事项。
师生分析化学方程式的定量含义,引出摩尔质量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摩尔质量的有关知识点。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的有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