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大道之行也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3 09:3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大道之行也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撰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名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知识点链接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字词积累:大道之行也:施行。
选贤与能:通“举”。
讲信修睦:培养。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前亲:动词,以……为亲。后亲:
名词,亲人,父母。
矜:读guān ,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皆有所养:供养。男有分:读fèn ,职分,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不必藏于己:私藏。
谋闭而不兴:发生。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1)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二、翻译重点语句(2)故人不独亲其亲:(2)不独子其子:亲,意动词, 以……为亲。用如动词,这里可以译为奉养、赡养。 亲,名词,指父母。子,意动词,以……为子。这里用如动词,
可以译为抚育。子,名词,指子女。(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所终,终其天年,养老送终。
所用,为社会效力。
所长,顺利成长。
参考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要使得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得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孤儿、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路上的现象(而要去收集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
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了。(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朗读全文,尝试在十分钟内能大致背诵出来。
在此前,可以先理清文章脉络,以帮助增强记忆。六、试背一遍 大道_______,选___与___,讲____修____。故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矜、__、__、__、____、皆有所养,男___,女___。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力恶其不出于身也,__________。是故__________,故___________,是谓________。理清文章结构第一层(第一句)第二层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三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第四句)总结语,大同社会的局面大道之行也思考:大道是指什么?大同是指什么?这两个词是本文的关键。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人类的最高社会。大道之行也,是指执行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文本探究1.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文本探究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的,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板书设计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男有分,女有归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不必藏于己
力——不必为己大同社会小结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