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练习
(时间:45分钟 分值:51分)
一、基础巩固(21分)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选C。A项,受,同“授”;B项,不,同“否”;D项,生,同“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解析:选B。师:动词,学习。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B。B项,“之”,均为助词,取消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子独立性。A项,“而”,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C项,“其”,代词,他们/指示代词,那些;D项,“乎”,语气词,呢/介词,在。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解析:选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道”古义为“传授道理”,“众人”古义为“一般人”,“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古文”古义为“先秦及秦汉散文”。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君子不齿
A.小学而大遗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吾从而师之
D.位卑则足羞
解析:选C。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选A。A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被动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3分)
(1)是故无贵无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2)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答案:(1)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二、阅读提升(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
( http: / / www.21cnjy.com )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
( http: / / www.21cnjy.com )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①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②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 ①兑:通“悦”。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③堇(jǐn):野葛,可做毒药。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理:治理
B.圣人生于疾学
疾:敏捷
C.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信:(被人)相信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要:同“邀”,求,取
解析:选B。疾:奋力,用力,努力。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人苟可/其皆出于此乎
B.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作《师说》以贻之
C.故师之教也/句读之不知
D.所求尽得/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选D。D项,“所+动词”构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词性结构。A项,代词,他们;副词,表推测,大概。B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用来。C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下列句子从反面说明重学的一项是( )(3分)
A.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解析:选B。A项,意思是“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们的贵贱、贫富了”,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C项,意思是“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召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D项,意思是“大凡师徒相得是很不容易实现的”,也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这样的人一般会成为圣人。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作者认为老师要让自己尊贵起来,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
解析:选C。C项,文章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弗能兑而反说”,即“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是“弗能兑而反说”所造成的结果。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译文: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译文:
答案:(1)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2)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不信他成不了圣人。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被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述而彰明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召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贵,不也差得太远了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从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凡是进行说教的人,应使对方心悦
( http: / / www.21cnjy.com )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用石头绑在那人身上让他沉下去一样,这就像救治病人反倒给他喝毒药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肖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上到至高无上的天子,这样的老师去朝见也不会感到心惭。大凡师徒相得是很不容易实现的。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而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受到尊敬。
三、语言运用
(12分)
13.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1)用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要求语言简洁、鲜明。
答:
(2)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
答:
解析:漫画中孔子去应聘,却被“非名牌大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禁入”的招牌挡在门外,因此脑中充满疑惑和感叹。孔子的疑惑和感叹一定和他的“被拒”有关。概括寓意时可联系现实。
答案:(1)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个大圣人、大教育家,为什么会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呢?他又发出感叹: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势了!
(2)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单位只看学历而不看实力的现状。
14.学过《劝学》和《师说》之后,请
( http: / / www.21cnjy.com )拟写一副对联,表达你对这两篇文章的认识或从中悟到的道理,上下联中要分别有“劝学”和“师说”两个词语。(4分)
答:
解析:作答此题时要考虑到对联的特点,还要兼顾到内容的合理性。
答案:读书务必发奋用功,莫要别人劝学;学习当需谦虚博览,勿忘前贤师说。
对联式仿写四原则
1.字数相等
虽说对联的篇幅可长可短,但上下联的字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般要相等。如果字数不等,那就对不起来,联不起来。请看对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老师出);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郭沫若对)。”很明显,上下联字数相等,都是11字。
2.词性相同
上下联的词性要一致。不仅要实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而且最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如此等等。如下面的对联:“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千佛寺,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很显然“万、千、百”和“一、二、三”是数词对数词,“造成”和“摇过”是动词对动词,“砖、瓦、工”和“篙、橹、人”“千佛寺”和“四平桥”都是名词对名词。
3.结构相称
要想对仗工整,除了字数、词性的要求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还要求上下联的结构对称一致。具体来说,就是偏正对偏正,动宾对动宾,主谓对主谓,并列对并列。下面对联的结构就非常对称:“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显然,“三七岁月”和“一度春秋”是偏正对偏正,“花甲重逢”和“古稀双庆”是主谓对主谓,“增加三七岁月”和“更多一度春秋”是动宾对动宾。
4.内容相应
这是指上下联不仅意义要相联,而且所涉及的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也要相对或相关。常见的是天文类对天文类,地理类对地理类,花木类对花木类,禽兽类对禽兽类,节令类对节令类,数目类对数目类等。
此外,上下联中不能出现相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否则,就犯了对联的大忌。比如“科学能致富,诚信能纳财”就犯了对联的大忌,因为上下联都有“能”字。还有就是意思不能雷同,如下面对联的意思就有些重复:“春晖盈大地,朝霞满山川。”另外,对联的排序,要注意仄(三、四声)起平(一、二声)收。
15.就下面一段文字找出表达上的毛病并改正。(4分)
老师,①此时此刻,多少往事仍历历在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堂上,②您循循善诱,抛砖引玉,开启着我们心灵的窗户;生活中,③您精心呵护,无所不至,提供给我们成长的沃土。如今,④您离我而去,⑤在我心中您的音容宛在。⑥我一定牢记您的教导,发愤学习,争取早日成才。
答:
解析:此种题型在高考中比较常见,因此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加练习,本题难度不大,主要的是要修改正确。
答案:②“抛砖引玉”改为“悉心指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③“无所不至”改为“无微不至”;④“离我而去”改为“退休在家”;⑤“音容宛在”改为“形象平凡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