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教案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B.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C.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体会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精辟论述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难点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4.多媒体投影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幻灯片放映)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让学生看过投影后进行翻译,然后教师导入)
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幻灯片放映)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
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文体简介
我们来看一下题目,师说是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呢?(提问学生)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理的文章,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
四、指导自读课文(背景音乐响起)
1.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幻灯显示自读要求:
1.读懂全文,简析文章内容。
2.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3.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4.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5.找出文中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自主性学习,体现自我学习能力。
2.幻灯显示需正音的字:
句读dou
或不焉fou
经传zhuan
从师cong
读书 du
不能bu
传道chuan
从容cong
聃dan
蟠pan
苌弘chang
近谀
贻
冉ran
潘pan
无长无少zhang
须臾
怡
3.请全体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如: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
4.讨论归纳全文的语法等基础知识
如: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3)一词多义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
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4)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5)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B.
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C.宾语前置句: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D.
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讲解、提问
指导性学习,体现学生发现学习能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翻译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检查翻译作业
1.翻译:请一位同学将第一段翻译一遍。
视情况着重讲解
着重讲解的字词:
之—助词,的;学者—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
之—代词,指道理;
固—本来;
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庸知—哪里,管、过问; 无—不论,不分
语法: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让学生齐声朗读,加深印象。
2.其他几段与第一段讲解类同
第二段着重讲解的字词: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理;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超出;
焉—之于(向他);下—低于;
耻—以……为耻;圣—圣明的人,圣明;
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
句读—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
小学—小的学习方面;
族—类;
不齿—不屑一顾;欤—语气词;
语法: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常—固定;攻—学习研究;
已—罢了;
通—普通
语法:被动句
不拘于时
介宾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文章解读
1.“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请生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表如下:
段
意
论
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
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导引、提问、归纳
三、重点研读
1.本文关于从师的一些论述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如(1)教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择师的原则: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提出中心论点后,作者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请同学思考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找出文中所在段落。
(1)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反面论证: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正面论证:援引圣人从师的事实阐明师道。
(2)第二段对比论证方法。
a.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该段
b. 文章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儿童和成人、巫医乐师百工和士大夫三种情况进行对比,他们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幻灯:见教参
c. 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如下列两句: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①句重点
在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②句重点在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递进了一层,给人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乎 ②“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欤!本段的三组对比,每组对比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针对这些现象,作者都给予不同的评价。
①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评价、
( http: / / www.21cnjy.com )推测,质疑的语气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现象的评价。“矣”“也”表示肯定语气,明确责备认识的错误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强烈的感叹语气,对“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行为作了猛烈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士大夫之族”的强烈不满。
作者态度语气的变化:疑问推测——肯定责备——感叹讽刺:语气步步加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课堂讨论
研究性学习
3.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四、讨论: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讲解、举例、提问
研究性学习、课堂讨论、发散思维、练习
小结:
1.本文缜密的逻辑论证,严谨的结构艺术。
2.正反对比论证法,对议论文写作的指导作用。
3.培养分析问题能力,积极思维。
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