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和第8单元
检测卷
1、1956年关于中国的军事发展方向在中国高层中是有分歧的,不少人主张发展常规武器,所谓“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而张爱萍将军有一句名言:“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高层军事发展路线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B、经过之后十年奋斗中国即将拥有第一根“打狗棍”
C、当时中国因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核武器阻力重重
D、事实证明张爱萍将军的“打狗棍”战略已被否决
2、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A、“东方红一号”卫星
B、“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D、“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4、2000年,我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交易,袁隆平富了。有人表态:“袁老就是买飞机,我们也不眼红。”民众之所以有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A、促进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
B、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C、在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D、从事慈善事业,是世界人民的福星
5、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
A、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C、确立科技攻坚重点
D、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6、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说明了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C、改革开放的实践
D、“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8、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
……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该谈话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9、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下列现象被允许的是
①宣传唯心主义观点
②宣传唯物主义观点
③批判斯大林的错误
④宣传基督教教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下列是某个时期内流行的“样板戏”,对于这种“样板戏”的说法正确的是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现代京剧《海港》
现代京剧《红灯记》
A、“样板戏”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B、“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做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C、“样板戏”的做法是对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的贯彻
D、“样板戏”本身是对文艺的摧残
11、“×××,教授。1940年1月出生,1946—1949年为地主家放牛,1950—1956年进小学读书……1969—1978年作为知识青年到苏北上山下乡,1978—1985年在南京大学读书,后任南京财经大学教授……1996—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①新中国的成立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②“文化大革命”对他的学术造诣起了积极作用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得了进大学深造的机会
④1972年中美建交为他进行对外学术交流创造了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2、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去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3、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超前性
14、以《渔光曲》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渔光曲》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记录。下列作品与《渔光曲》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蓝色的多瑙河》
C、《马拉之死》
D、《安娜·卡列尼娜》
15、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发誓:“拿破仑用剑没有办到的,我要用笔来完成。”他创作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人间喜剧》,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这部作品反映出
①法国社会的阶级变动②金钱对人的灵魂的腐蚀
③封建贵族的日趋没落④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20世纪五六十年代,《等待戈多》的面世以与传统戏剧风格迥异的荒诞剧的形式为贝克特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种荒诞剧所反映的主题是
A、人的一生是痛苦的、绝望的
B、世界是荒诞的,现实是丑恶的
C、街头流浪汉、残疾者或精神病人的生活情形,他们每天都在等待
D、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17、严复1854-1921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留学海外。假如他在30岁左右有机会周游世界各地,他有可能①到德国欣赏《命运交响曲》 ②到法国参观印象派画家的展览会
③在美国欣赏电影《摩登时代》
④在北京观看谭鑫培表演京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在17~19世纪的欧洲文坛上
①古典主义注重抒发个人思想感情②启蒙文学批判专制制度③浪漫主义表现主观思想和个人感情④现实主义着力批判社会阴暗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一种学校。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这段材料表明电影对青少年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影响是
A、电影成为青少年重要的娱乐方式
B、电影是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学校
C、电影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
D、电影提升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20、下图是2010年6月23日伦敦佳士得拍卖行拍卖的世界名画《睡莲》。作品体现了艺术家以天才的笔触捕捉的瞬间景色:变幻的色彩、光影斑驳的池塘、摇曳多姿的睡莲。据此,该名画是
A、浪漫主义绘画作品
B、印象派的绘画作品
C、现实主义绘画作品
D、现代主义绘画作品
21、观察下面两幅绘画作品见图10,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B、都追求对客观对象的准确描述
C、都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
D、都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22.(36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和第8单元
检测卷【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不少人主张发展常规武器”,可见当时发展军事方向意见并不一致。而结合所学,最终“两弹一星”取得成功。故A、D错。而我国拥有原子弹时间为1964年,故B错。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从题中信息“在太空轨道升起”“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可知是中国首次邀游太空,而且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符合这些信息的显然是C项。
3、【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国初期中国在快速恢复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力度,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A项正确,中国卫星上天是在1970年,B项表述错误,“文革”期间科技的发展停滞不前,但仍旧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如1970年的卫星升空,C项说法错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1972年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南优一号”,D项说法错误,故答案选A项。
【点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尤其是国防科技成就最为突出,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是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防科技所取得重大成就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所产生影响的系统总结,这应该成为我们必须牢固掌握的话语。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根据所学知识,袁隆平是科学家,他对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答案为C。
【点评】袁隆平在农业领域内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对中国乃至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5、【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不论是“向科学进军”
的科技发展战略还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战略,都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而制定的,都是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的,建国初期中国科技落后,所以只能提出“向科学进军”的科技战略,而后来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则可以提出“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6、【答案】B【解析】分析各选项,A项较容易排除,材料说的是精神的力量;C项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与前两个精神无关;D项中1956年双百方针是发展文学艺术的方针,与本题四个精神无直接关联;因此本题选B项,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7、【答案】D【解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可以自由争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则是不同的派别从本阶级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发表的不同政治主张。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材料体现的时间是1956年,周恩来的观点“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体现了学术问题的“百家争鸣”。B项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项是1995年提出的,C项显然与周恩来的观点不符。故选A。
【点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9、【答案】B【解析】“双百”方针指的是在文艺领域“百花齐放”,学术领域“百家争鸣”。批判斯大林的错误是政治问题,不是“双百”方针允许的范围。
10、【答案】A【解析】“样板戏”的出现是文化大革命在思想领域的体现,是在“文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样板戏”本身是对文艺的发展,但用“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做法不利于文艺的繁荣发展。
11、【答案】D【解析】文革期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浪费了大好的读书时间,故排除②;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故④错误。
12、【答案】A【解析】1976年粉碎“四人帮”,在恢复高考前一年;而B、C、D都是恢复高考以后的历史史实。
13、【答案】A【解析】“面向现代化”强调教育发展的目的在于推动生产力发展。“面向世界”强调与世界接轨。
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现代艺术风格。从材料的描述可以看出《渔光曲》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与D项《安娜·卡列尼娜》同属批判现实主义。故选D。AB属于浪漫主义,C属于新古典主义。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与掌握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工业革命后,社会更加的不公正,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的感到不满,对现实进行批判、揭露,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就是批判现实主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等需要掌握。
15、【答案】A
【解析】巴尔扎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是为了使之更完美,而不是为了推翻它。
16、【答案】D【解析】以《等待戈多》现代荒诞戏剧为典型,考查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现代主义文学多表现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17、【答案】A【解析】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创作于1805至1808年
;印象派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
;《摩登时代》上映时间:1936年2月5日美国
;谭鑫培是清末著名京剧艺术家,因此③排除,答案为A。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18、【答案】D【解析】古典主义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范性,并不注重抒发个人感情;反对封建制度的启蒙思想家,其作品必定是批判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作品偏重于表现主观思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对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阴暗面进行了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19、【答案】C【解析】题干所提供的材料表明青少年模仿的主要是明星的谈吐、姿势、举止,这些都属于日常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娱乐、审美,而明星们在电影中的谈吐、举止未必都是正面的,因此也不能得出“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结论。
2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一幅画作,根据他的描述“变幻的色彩、光影斑驳的池塘、摇曳多姿的睡莲”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中没有过多的渲染,只有大幅的留白,用色彩填补空缺,这就给人一种印象,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因此这是印象派的代表作品。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21、【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毕加索是现代主义绘画大师,现代主义绘画以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为主要特征;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更是追求精神意境的刻画和表达,所以二者的共同点是主要以表达画家的主观精神感受为核心,所以答案选D。
22.【答案】
(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3)①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
②观点及论述:(略)(注:开放型试题,答案不唯一,官方正式答案注明“略”)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可以概括出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由民国时期的教育宗旨、1957年的教育法和1995的教育法的变化中可以概括出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第二问结合“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中外教育·中西教育比较·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中国的教育·近现代中国的教育·特点及背景
【名师点睛】本题作为学科内综合性最强的试题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比如第(1)问阅读汲取信息后的概括综合,以及分析共同之处。
第(2)问历史知识的灵活调动,相关历史知识的分层分类分角度的阐释。
第(3)问对历史问题的全新解读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逻辑分析和问题阐释能力。特别是第(3)问的第二个小问题全新的解读,其要求除逻辑清晰表达明确等要求与以往一致之外,解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另外,仍需强调的是,在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点的罗列不再成为评价试题优劣的唯一标准,更多的侧重于历史思维逻辑的完善与周密,这样的完善周密重点体现在观点的准确与论据的充分。许多问题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而是要观点与史实的逻辑一致性,这仍是近年北京文综考试历史命题非选择题的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