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12 14:11:0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
通过分析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归纳并认识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应以商鞅变法及其历史作用为重点,因为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或改革而实现的;而且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一场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它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使秦国逐渐成为几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因为这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初一年级学生对这一理论概念接受起来有困难。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铁制工具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带问题自学,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
生产工具的进步。
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了解从人类产生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情况。(了解每一种生产工具制作材料,代表性生产工具,优点和缺点。),然后用多媒体显示:
制作材料
出现年代
代表性生产工具




木、石
距今约10—20万年
木耒、石磨、石铲
廉价
硬度不够,不耐用
铜、青铜
距今约四五千年
刀、斧等
数量不多铜珍贵,质地软,
青铜虽硬,但较脆,易断

春秋时期
耙、镰、锄、铲等
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战国时期,人们在耕作技术上也进行了变革,那就是出现了牛耕,由同学们来讲述牛耕的情况。
3.“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将班上同学分成两组:一组的身份是战国时的奴隶主:一组是奴隶。提问一组同学:作为奴隶主,生产工具改进了,耕作技术提高了,而分封给你的土地旁边还有很多荒地,你怎么办 (生答:驱使奴隶开垦荒地,增加财富)。然后问第二组同学:作为奴隶,你们愿意干吗 (生答:不愿意)。为什么 (生答:地位低下,没有人身自由,干多干少都是奴隶主的,自己一点也得不到)。教师反过来问第一组同学,你们看,你们的奴隶不愿意去开垦更多的荒地,他们没有生产的积极性,你们有什么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吗 (生答:分一块土地给他们耕种,他们收获后,交一部分给我,剩下的归他们;给他们一些自由,不再给他们戴上枷,晚上也不把他们关起来了)。教师接着问第二组同学:这样,你们愿不愿意去开垦荒地,你们工作起来有没有劲了 (生答:有)。
教师总结:奴隶主们以前驱使奴隶在土地上集体耕作叫“千耦其耘”;由于奴隶没有积极性,所以“公作则迟”;现在把土地分给他们耕作,收获的一部分能归自己所有,他们的积极性就提高了,所以“分地则速”。这时的奴隶主由于不再采用原来的剥削方式,他们的身份也随之变化,变成什么了 (生答:封建地主)。奴隶的身份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什么 (生答:农民)。这种新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了,而地主阶级经济上富有了,就要求政治上的权力,这样,他们便在战国时期登上了历史舞台。
教师提问: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怎样才能让自己避免免被兼并的厄运呢 (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采用原来奴隶主的剥削方式能使国家富强吗 (不能)。怎样才能让国家强大(采用新的剥削方式)。要用新的,就必须废掉旧的,于是改革就出现了。
(二)竞相改革的时期风潮
如果把战国时期的改革比作长跑比赛,参赛的国家有哪些 (生答:略)。其中最先起跑的是哪个国家 (生答:魏国)。不管魏国、楚国、韩国还是齐国,都因为耐力不够而没能跑完比赛,最后获胜的是哪个国家 为什么 (生答:秦国,因为商鞅在秦国进行了一场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即商鞅变法)。
(三)商鞅变法
1.
多媒体显示秦国的招贤令,让一位同学说说为什么要贴招贤令。(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2.
孝公用商鞅变法,但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让班上同学表演历史剧<<商鞅舌战群儒>>,再现当年“廷议”。
听<<立木取信>>
故事。(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艰难)
3.“经过这些“波折”后,商鞅是如何变法的呢?”引入商鞅变法
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商鞅变法的内容。
⊙然后,学生小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每一条内容如果能实行
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这个讨论基础上,老师组织全班交流:“商鞅变法还会遭到哪些人的反对?为什么?”
⊙最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纳变法内容。表格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梯形、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多媒体显示:
变法措施分类
变法的具体措施
富国的措施
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
强兵的措施
奖励军功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结合材料学生讨论:商鞅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使秦国国富兵强,国力大增,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可是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惨遭“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学生辩论后,老师可总结几点:商鞅变法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获得成功,使秦国崛起。通过商鞅个人命运与变法关系的辩论,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思考:我们今天应学习商鞅的哪些精神?
(四):能力提升
由商鞅变法成功想到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由商鞅变法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你得到什么启示
(五):作业
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我看商鞅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