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一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期末检测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I卷
(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记载,夏商时已存在“就地封爵”的册封政策,到周初则实行“封邦建国”,并任命王族或功臣到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诸侯国,以代天子进行统治。此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的稳固性
B.宗法原则已经得到贯彻
C.统治者对地方控制强化
D.地方诸侯的独立性增强
2、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不包括
①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②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③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④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或谓所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该中央机构
A.主持中央政务
B.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C.对皇权构成制约
D.适应了专制皇权加强的需要
4、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
A.皇帝地位高且大权独揽
B.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君臣共治,皇权削弱
5、交子来源于唐代的一种汇兑票据——飞钱。交子最初由北宋四川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每年发行一定额度的交子,持交子者可以随时兑现。交子三年界,界满后持旧交子换新交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笔费用,流通区域也仅限于四川。这说明
A.
交子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飞钱是北宋四川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
C.
唐代灭亡后飞钱直接发展为交子
D.飞钱是政府与私人共同发行的官方货币
6、据南宋吴自牧所著《梦梁录》记载:“杭城(杭州)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人”;“更有瑜石车子卖糖糜乳糕浇,亦俱曾经宣唤,皆效京师叫声”。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C.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
D.文化情怀对商品经济的作用
7、下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A.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B.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C.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D.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8、中国古代的官员,掌权时试图拯救社会,无权时则寄情于皎月柔水;早晨还是积极的官员,晚上则变成浪漫诗人或是放浪形骸之徒。该变化主要受益于哪家思想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9、右图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中所占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以得出
A.
民族工业逐渐陷入绝境
B.美国企图独占中国市场
C.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D.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10、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主张与西方“决胜于商战”,强调“用官权以助商力所不逮,而后战本固,战力纾也”。据此可知,郑观应
A.对洋务运动的破产进行了深刻反思
B.认为中西之间的主要差距在于经济
C.主张发挥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D.应把经济发展作为对外战争的后盾
11、下表为19世纪前半期中国主要农副产品茶、丝的出口变化统计情况。这一现象表明
茶
丝
30年代
5000万磅
鸦片战争前
不超过12000包
1845年
8000万磅
1847年
22000包
1853年以后
1亿磅以上
1853年
62000包
A.对外贸易给国家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B.中国茶丝受到西方国家的普遍好评
C.自然经济对外国经济的依赖性增强
D.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2、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某史学家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B.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C.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D.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13、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④
14、近代中国出现这样的婚姻程序:“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此现象说明
A.婚礼由繁琐走向了简约
B.主婚权发生了重大变动
C.婚姻实现了社会性变革
D.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15、公元前2世纪,罗马法逐渐废除血腥的同态复仇法;与之同期,西汉政府也进行了以劳役代肉刑的法制改革。这说明
A.西汉罗马有法制交流行为
B.罗马私法具有普世性价值
C.法制改革致力于巩固统治
D.法制改革的人文主义性质
16、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出现了三个分属不同背景的政治派别:代表平原地带氏族贵族利益的平原派;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代表山地贫穷牧民的山地派。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山地派利益的是
A.颁布“解负令”
B.划分四个选区
C.设四百人会议
D.划分公民等级
17、在罗马自然法中,合法的婚姻在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缔结:他们是罗马市民,男性确实适婚,而女性具有结婚的自然能力,根据法律的规定结合,不论他们是家父还是家子,但在家子之情形下,他们需要得到他们处于其权力下的尊亲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
对市民的婚姻自由进行限制
B.
提倡不同等级间的市民通婚
C.
要求在婚姻关系中尊亲敬老
D.
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原则
18、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A.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B.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经典力学理论的提出
C.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19、麦迪逊认为,“政府本身即是人性的集大成者,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没有必要成立政府”,“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和防范”。基于对“人性黑暗”的防范,启蒙思想家们提出
A.天赋人权说
B.人民主权说
C.社会契约论
D.三权分立说
20、美国学者帕尔默认为:“从1871年到1890年,俾斯麦在他任联邦帝国宰相的二十年间,往往设法在下议院自己这一方取得多数,不过他并不认为在原则上非依赖多数不可,他奉行的信条是:只有皇帝和他的宰相才有权统治这个国家。”这说明当时的德国
A.帝国宰相需对下议院负责
B.帝国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C.君主立宪具有实质性内容
D.皇帝和宰相存在权属关系
21、1870年前,德国经济落后;1871德意志帝国建立,其工业产值占世界的13%,英国占32%;1900年该比例为德国17%,英国20%;1913年该比例为德国16%,英国14%。这说明
A.德国代议制类比于英国的优越性
B.科技创新对工业革命的巨大力量
C.民族国家对工业发展的主导作用
D.欧洲经济强国地位逐渐发丧变化
22、有人根据英国海关记录整理出下表,从表中信息可知英国
18世纪主要年份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情况表
年份
1700
1714
1737
1751
1774
1783
1800
吨位(单位:万吨)
32
44
50
52.5
84
96
192
A.海上贸易突飞猛进
B.成为“世界工厂”
C.已经掌控世界市场
D.自由经济政策盛行
23、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4、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C.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25、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性的;是对多种事物、现象抽取其共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即为归纳。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选项
具体事物、现象
一般性认识
A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斗资批修
中共光辉历程
B
《权利法案》、1875年宪法、1889年宪法
近代民主制度确立与发展
C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D
《唐璜》、《悲惨世界》、《梅杜萨之筏》、《等待戈多》
浪漫主义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16至18世纪,中国商品市场兴旺,而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刚刚起步,技术市场偶尔有之,信息市场还远未产生,市场体系未建立。因此,16至18世纪中国未完成商业革命。……区域经济多样性是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发展的诱因。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却严重阻碍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进一步展开。16至18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东西部经济发展失衡。……16至18世纪中国的商业革命是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它受到封建势力多方摧残和压制。明清时期,“恤商”观念虽有抬头,但封建王朝和抑商政策和“病商”弊政依然存在。……学者研究表明,其时中国农村集市密集度很高,特别是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每平方公里有3.5个,每集市交易半径只有3公里。……农村集市密集度高,小生产者可以自行到集市卖产品、购原料,无需委托他人。……通过暴力兼并土地,造成庞大的流民群,在中国古代已有之。明中叶流民更是多达百万计。但是,明清两个封建政权,都没有运用国家的力量,把流民置于资本的奴役之下,而是竭力把从土地上被排斥出来的劳动力,重新逼回土地。……他们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流浪者去路明显不同。
──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对于18世纪英国商业的繁荣,一些历史学家使用了诸如“商业革命”、“一场真正的商业爆炸”等字眼。已知的数据表明,在18世纪,英国的国内商业以较大的幅度增长,而海外商业活动增幅更大,促进本土工业生产产量急剧上升:为国内市场生产的工业产量从基数100增为150,为出口而生产的工业产量从基数100猛增为550。国内、国外两股动力在一个方向形成合力,推动了工业革命。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的中国未能完成商业革命的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归纳影响16至18世纪中、英两国商业发展程度的主要因素。(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鸦片战争国门被轰开后,近代西方文化开始持续不断的传入中国。特别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关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下面是根据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总结的公式:
民主思想传播
=
列强侵略
×(腐朽的封建统治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一公式表明,列强侵略有乘法效应,它能扩大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传播的诸要素,从而对中国社会产生持续、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列强侵略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宋教仁案以后)孙中山将袁世凯定性为“独夫民贼”,并谴责袁世凯“改毁约法,解除国会,停罢自治,裁并司法,生杀由己,于夺唯私;侦谍密布于交衢,盗匪纵横于邑都;头会箕敛,欲壑靡穷,朋坐族诛,淫刑以逞;矿产鬻而国财空,民党戮而元气尽。军府艰难缔造之共和,以是坏灭无余,而贼恶盈矣!
——《近世人物传记——袁世凯》
材料二
在中国建立共和体制的第一功臣,自然是袁世凯。袁世凯最初也曾主张在中国实现君主宪制,而革命派反对,革命派的方法显然是二千年“农民革命”的继续,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变革不仅仅是打倒一个皇帝的问题,而是要彻底改变皇权体制,在中国实现“宪制体制”。袁世凯时期,实际上不仅北京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共和和民主时期,也是中国共和和民主时期的开创初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按照和平过渡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共和制,而且民族工业此时也进入第一个真正的春天。
——于永年《重读袁世凯》
(1)材料一、二对袁世凯的评价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袁世凯。(2分)
石林一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CBDBA
DBBAC
DADBC
AABDD
CABCB
26、(1)原因:没有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经济发展失衡,商业革命缺乏后劲;封建势力对商业资本的摧残和压制;商业资本控制生产之路狭窄;没有发生显著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10分)
(2)影响:为英国工业革命率先开展提供了雄厚资本;推动了英国加紧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加速了人口流动,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使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8分)(如若回答其他符合题目要求的也可给分)
(3)因素:社会性质的差异;政府的商业政策;国内外市场的规模;对外政策的不同。(一点2分,回答出三点给6分)
27、
论
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一等(12-9分)
①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②对公式中要素与民主思想传播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8-5分)
①能够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②对公式中要素与民主思想传播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②能够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4-0分)
①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②对公式中要素与民主思想传播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28、(1)材料一:否定袁。原因:实行专制主义,窃取中华民国果实,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滥杀无辜,结党营私;缺乏现代国家意识和法制观念。(6分)
材料二:肯定袁。原因:革命前主张君主立宪制;通过和平过渡,维护共和;促进民族工业发展。(6分)
(2)能把袁世凯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辩证评价,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