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一课[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5-20 08: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背 景 资 料背 景 资 料 1870年10月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防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为了维护法国欧洲霸权,向普鲁士宣战,于是爆发了普法战争。战争一开始,法国是侵略者,德国是防御性的,战争爆发不久,法国处处露出败相。同年9月色当一战,法军大败,皇上被俘。普军首相俾斯麦是个野心家,不肯停战,想乘机侵占法国,称霸欧洲。

背 景 资 料 于是9月以后的战争性质就转变了。法国是正义性的,德国则成为侵略者了。1871年2月法国与德意志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和约规定:赔款50亿法朗,并将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割让给德国。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学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背 景 资 料 本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无知顽童还带有稚气的语言叙述出来的,这最后一课使他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震动,并由懵懂的状态而开始觉悟,这就更加强了小说的感人力量和对外国占领者的控诉。
作 者 生 平 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下半叶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破落的有产者家庭,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自修课辅导员。1857年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1866)和长篇小说《小东西》(1868)的出版,给他带来小说家的声誉。1870年普法战争时,他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的短篇。
作 者 生 平 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两部回忆录、一个剧本和四个短篇集。长篇中较著名的除《小东西》外,还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和揭露资产阶级生活的《小弟弗罗蒙与长见黎斯雷》(1874 )。都德赞同左拉的自然主义创作论,但并不是无动于衷地描写现实。作 者 生 平 他的创作倾向,总的说来,是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批判的。不过他的社会视野不够宽广,批判不够深刻,揭露的锋芒往往限于社会世态和人情习俗,而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则又近乎悲天悯人。
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以亲切的略带幽默的眼光观察他们。
作 者 生 平 他的观察细致入微,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独特意味的东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风格加以表现,并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里行间。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柔和的诗意和动人的魅力。
他当过小学教师和辅导员,对小弗郎士这样的学生,是非常熟悉和了解的。都德还是一个爱国者,普法战争中,他参加了游击队,后又入伍。韩麦尔身上有着他自己的影子。
树兰中学 敖德萨通过对比、讨论,感受 “最后一课”的氛围。
圈划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语,理清他的心路历程,并探究其变化原因。
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的分析及学生的移情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教 学 目 标最后一课的变化:教室气氛: 韩麦尔先生: 听课情况: 喧 闹 不穿礼服 没人听课 安安静静来了好些 镇上的人 穿礼服
严峻、责备温和、耐心严肃、悲伤小院子、课桌、椅子、
胡桃树、紫藤人非:即将离去
物是:依恋、惜别小弗郎士心路历程: 上学的 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气氛知道是最后一课上最后一课时怕骂、贪玩 吃惊、诧异 难过、懊悔 悲伤、愤怒 (幼稚) (成熟) 国家主权的丧失, 民族语言的被剥夺。 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国土沦亡,根着何处?
——宋 郑思肖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
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
即行枯萎了。请同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祁瑞宣老师在这一节课上有一系列反常动作,找出一、两个你认为用得特别好的动词,并说说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一种心情。
2、比较韩麦尔老师和祁瑞宣老师的异同。* 假设你是祁瑞宣老师的学生,请用文字
描述一下在这一堂课上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树兰中学 敖德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