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6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中国、印度、缅甸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而且走向亚洲、走向世界,中国、印度、缅甸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能处理国家间的一切关系
B.把国家的主权放在第一位
C.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生命力
D.以国家平等为根本出发点
2.某次国际会议通过协定:“与会国保证尊重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结束在三国的敌对行动。”该会议21·世纪*教育网
A.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B.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该会议圆满成功
D.宣布结束越南战争,美国必须从越南撤军
3.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来源:21cnj*y.co*m】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4.国际关系有时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服饰的流行。“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地区妇女们春夏季的日常服装,有段时期曾在我国广为流行。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A.20世纪20年代初,因为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B.20世纪40年代初,因为苏联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C.20世纪50年代,因为中国全面借鉴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
D.20世纪90年代,因为冷战结束后中俄友好关系加强
5.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6.新中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这休现的外交原则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另起炉灶”
7.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8.中国在同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还有一个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新创举,即同外国“半建交”或称“建立半外交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代办”这个称谓和机构在国际上都没有先例。“半外交关系”也属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只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有待最后完成正式建交。这项创举在我国建国之初有助于( )
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B.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C.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D.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9.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①新中国百废待兴
②苏联等东欧国家同中国建交
③美国敌视新中国
④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决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0.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主动接近日本代表团并与之进行了两次会谈。日方认为这次会晤“开辟了日中两国贸易乃至邦交正常化的道路……日中会晤是日本参加万隆会议‘最大的收获’”。材料中“最大的收获”主要是指( )21*cnjy*com
A.战后中日两国开始官方接触
B.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C.日本掌握了对中外交的主动权
D.促成了中日贸易的发展
11.“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B.美国对“求同存异”方针的评价
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D.美国对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12.毛泽东曾说:“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周恩来也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二人讲话围绕的核心问题是
A.“一边倒”外交方针 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改善 D.争取加入世贸组织
13.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了《礼记·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A.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14.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15.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时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个印度记者很感兴趣地提问:“国家有大有小,怎么才能够和平共处呢?”周恩来说:“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这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www.21-cn-jy.com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互不干涉内政
16.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处境大致相同的亚非国家首先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处。……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一讲话( )
A、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
B、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反映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17.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18.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 21*cnjy*com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一书中写道:“中国与其他新兴国家不同,中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被西方接受,而非作为西方社会的荣誉会员”。下列事件中不能体现该观点的有( )
A.建国初“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D.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20.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其中建交国数量最多时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D.不结盟政策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21.有学者认为:“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其中“大胆创新、成绩斐然”应包括
①确立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 ②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22.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下列史实符合这种思想的有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②《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
23.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外交关系。图2反映的外交关系与图1的不同在于
A.缔结军事同盟???B.坚持独立自主???C.加强友好磋商???D.结伴而不结盟
24.1954年1月9日周恩来指出:“从朝鲜问题看到亚洲方面一些迫切的国际问题……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必须由各有关大国举行协商来加以审查和解决的阶段……中国认为,由即将在柏林召开的四国外长会议,导向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会议,来促进迫切的国际问题的解决,将会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及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这说明中国
A.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倡导“求同存异”的方针????????D.主张协商解决国际问题
25.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二、材料解析题(26题16分,27题12分,28题22分,共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 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的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新中国成立前后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查》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终止时间
小计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1945年5月8日
4年8个月零8天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1945年5月8日
3年10个月零17天
太平洋战场
①
1945年9月2日
3年8个月零26天
中国战场
②
1945年9月2日
13年11月零16天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9日
1945年9月2日
25天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具有决心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四:“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所签订条约的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2分)
(2)请填写材料二表中①②两处的相应内容,并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苏两国结盟的主要目的有哪些?两国结盟的背景是什么? (6分)
(4)材料四内容出自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有何特点?它所体现了怎样的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4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7.(12分)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21教育网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21cnjy.com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21·cn·jy·com
28.(22分)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c·n·j·y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www-2-1-cnjy-com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 在这个共同基础上,亚非国家间有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的可能。因此,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时,抱着积极把会议开好的态度,而且认为应该积极地肯定和表达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而不应该陷入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争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何时得到根本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有哪些?(10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代表团是如何化解“关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争论”的?中国的这一外交活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分)2-1-c-n-j-y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6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中国、印度、缅甸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而且走向亚洲、走向世界,中国、印度、缅甸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能处理国家间的一切关系
B.把国家的主权放在第一位
C.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生命力
D.以国家平等为根本出发点
【答案】C
【解析】据材料“6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中国、印度、缅甸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而且走向亚洲、走向世界,中国、印度、缅甸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生命力,故C正确。能处理国家间的一切关系,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把国家的主权放在第一位,故B错误。以国家平等为根本出发点,没有突出和平共处的实质,故D错误。
2.某次国际会议通过协定:“与会国保证尊重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结束在三国的敌对行动。”该会议
A.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B.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该会议圆满成功
D.宣布结束越南战争,美国必须从越南撤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与会国保证尊重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可以判读出这次会议与日内瓦会议有关,该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所以答案选A;B是平共处五项原则;C是万隆会议;D是越南战争。
3.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表明这次会议应该是亚非的万隆会议,这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所以答案选择C项。
4.国际关系有时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服饰的流行。“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地区妇女们春夏季的日常服装,有段时期曾在我国广为流行。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A.20世纪20年代初,因为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B.20世纪40年代初,因为苏联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C.20世纪50年代,因为中国全面借鉴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
D.20世纪90年代,因为冷战结束后中俄友好关系加强
【答案】C
【解析】“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地区妇女们春夏季的日常服装,有段时期曾在我国广为流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流行的,此时我国借鉴苏联斯大林模式实行一五计划,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没有流行“布拉吉”;B项错误,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没有流行“布拉吉”;D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中国没有流行“布拉吉”。
5.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答案】D
【解析】旧中国没有实现国家的独立,外交政策是屈辱的。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BC都是其具体方针或表现,答案为D。
6.新中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这休现的外交原则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另起炉灶”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可将问题转化为“新中国不承认旧中国的各国使节体现了什么外交原则”。“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这符合“另起炉灶”的内涵,D正确。A项指的是清除国民党的残余;B项是倒向社会主义苏联,材料无法体现;C项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原则。
7.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答案】D
【解析】A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题无关。B出现于1955年的亚非万隆会议。C出现于1978年新时期。而D符合题意,中缅关系的加强正是其背景之一,故选D。
8.中国在同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还有一个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新创举,即同外国“半建交”或称“建立半外交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代办”这个称谓和机构在国际上都没有先例。“半外交关系”也属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只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有待最后完成正式建交。这项创举在我国建国之初有助于( )
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B.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C.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D.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外交,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建国之初,国际上是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建交有利于冲破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项是“另起炉灶”的含义;CD项不符合题意。
9.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是( )
①新中国百废待兴
②苏联等东欧国家同中国建交
③美国敌视新中国
④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决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外交,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建国之后我国经济百业待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现敌对政策,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②是我国实行一边倒的结果,不是背景;④项是另起炉灶的意义,所以排除BCD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0.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主动接近日本代表团并与之进行了两次会谈。日方认为这次会晤“开辟了日中两国贸易乃至邦交正常化的道路……日中会晤是日本参加万隆会议‘最大的收获’”。材料中“最大的收获”主要是指( )
A.战后中日两国开始官方接触
B.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C.日本掌握了对中外交的主动权
D.促成了中日贸易的发展
【答案】D
【解析】1955年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主动接近日本代表团,这只是私人的接触,不是官方接触的开始,故A项错误;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是在1972年,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主动权在周恩来总理手上,故C项错误;“开辟了日中两国贸易的道路”,说明此次会晤促成了中日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
11.“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B.美国对“求同存异”方针的评价
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D.美国对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根据材料,该言论认为,“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根据“印度支那”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召开了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美国代表团竭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由于周恩来总理与中国代表团的外交努力,达成了和平解决印支问题的决议。因此,该言论最有可能出自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A、B、D项与材料无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2.毛泽东曾说:“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周恩来也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二人讲话围绕的核心问题是
A.“一边倒”外交方针 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改善 D.争取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可知,这一“突破”是指中美关系的缓和。所以答案选C。
13.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了《礼记·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A.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该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故D项正确;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是由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主张和平共处,故A项排除;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也来自该原则的提出的影响,故B项排除;该原则不仅仅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故C项排除。 21*cnjy*com
14.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代中国的教育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促进全国人民学习俄文,但A项不如D项表述全面,故A项错误;我国借鉴苏联经验实现计划经济,会导致全国各地学习俄文的现象,但B项不如D项表述更全面,故B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D项正确。【版权所有:21教育】
15.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时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个印度记者很感兴趣地提问:“国家有大有小,怎么才能够和平共处呢?”周恩来说:“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这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21*cnjy*com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互不干涉内政
【答案】D
【解析】一边倒是指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残余势力和取缔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都与题干不符,排除ABC;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关系的基本原则,“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www.21-cn-jy.com
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互不干涉内政,因此选D。
16.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处境大致相同的亚非国家首先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处。……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一讲话( )
A、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
B、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反映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根据“我们处境大致相同的亚非国家首先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处”“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可知是指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故选C;A、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是在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B、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是指1954年日内瓦会议, D、反映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指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都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
17.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答案】B
【解析】题干叙述了现代中国50年代外交成果,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故50年代这些外交成果也正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故B项正确;A项“消除了”说法与史实不符,说法是错误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是现代中国80年代的外交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无法反映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和缓和,故D项错误。
18.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所提到的时间“上世纪50年代”和“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两个信息可以知道该情报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一致,故B正确;A项是指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C项是1955年提出的,故排除;D项是指要在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及其影响之后,再让外国客人进来。所以答案选B。
19.《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一书中写道:“中国与其他新兴国家不同,中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被西方接受,而非作为西方社会的荣誉会员”。下列事件中不能体现该观点的有( )
A.建国初“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D.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答案】D
【解析】“中国与其他新兴国家不同,中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被西方接受,而非作为西方社会的荣誉会员”说明中国独立自主,会按照自己方式来,而不会照搬西方模式。AB体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原则,C体现中国创造性,故ABC正确;“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无法体现“中国与其他新兴国家不同,中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被西方接受,而非作为西方社会的荣誉会员”的特点,故D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20.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其中建交国数量最多时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D.不结盟政策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根据图表可知,A是在1955年;B是在1971年;不结盟政策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D项错误;而建交最高峰出现于1972年,联系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故C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
21.有学者认为:“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其中“大胆创新、成绩斐然”应包括
①确立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 ②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我国正式确立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故①正确;“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时间为1970年,与材料“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胆创新”所指代的时间1949—1957不符,故②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是1953年,与材料所指代的时间1949—1957相符,故③正确;“一五”计划(1953-1957)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还并未建立,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2.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下列史实符合这种思想的有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②《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君子和而不同”用在外交上是指社会制度不同,也可以进行交往。中国和苏联社会制度相同,与题意不符,故①错误;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不同,但中美邦交正常化了,故②正确;“一国两制”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符合题意,故③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针对印度提出,中国与印度社会制度不同,符合题意,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23.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外交关系。图2反映的外交关系与图1的不同在于
A.缔结军事同盟???B.坚持独立自主???C.加强友好磋商???D.结伴而不结盟
【答案】D
【解析】与上海合作组织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相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实际是中苏结盟,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今,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属于图1与图2反映的外交关系的相同点,故B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上海合作组织宣言》都是在友好磋商的基础上签署的,故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实际是中苏结盟,上海合作组织开创的是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关系,故D项正确。21教育网
24.1954年1月9日周恩来指出:“从朝鲜问题看到亚洲方面一些迫切的国际问题……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必须由各有关大国举行协商来加以审查和解决的阶段……中国认为,由即将在柏林召开的四国外长会议,导向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会议,来促进迫切的国际问题的解决,将会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及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这说明中国
A.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倡导“求同存异”的方针????????D.主张协商解决国际问题
【答案】D
【解析】材料“周恩来在日内瓦发表声明,除坚决主张恢复关于朝鲜政治会议问题的双方会谈外,同时指出……”表明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不能表明国际局势完全被大国操纵,故A项错误;1954年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声明,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但不能表明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五大国行列,故B项错误;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激烈,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于苏联政府主张召开法国、英国、美国、苏联、中国五大国会议以审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措施的建议,表示完全的支持”表明中国主张用对话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故D项正确。
25.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A
【解析】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越南是印度之那三国之一,故A项正确;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中国没有参加,故C项错误;第26届联合国大会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21cnjy.com
二、材料解析题(26题16分,27题12分,28题22分,共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 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的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新中国成立前后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查》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终止时间
小计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1945年5月8日
4年8个月零8天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1945年5月8日
3年10个月零17天
太平洋战场
①
1945年9月2日
3年8个月零26天
中国战场
②
1945年9月2日
13年11月零16天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9日
1945年9月2日
25天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具有决心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四:“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所签订条约的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2分)
(2)请填写材料二表中①②两处的相应内容,并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苏两国结盟的主要目的有哪些?两国结盟的背景是什么? (6分)
(4)材料四内容出自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有何特点?它所体现了怎样的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4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
(1)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到独立自主的外交(2分)
(2)①1941年12月8日 (“12月7日”也给分)②1931年9月18日 (2分)
特点: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大战场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任意答出1点给2分)
(3)目的:加强两国间的友好与合作;防止日本等国的侵略行为;维护远东及世界的和平。(材料中提取3分)21·cn·jy·com
背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提出“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等外交方针。(3分)2·1·c·n·j·y
(4)亚非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2分)“求同存异”。(1分)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开创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1分)21·世纪*教育网
【解析】(1)由表格可知,从《南京条约》开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主权丧失,此时的外交为不平等的外交。而从巴黎和会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逐渐收回主权,中国与西方的外交也开始由不平等转为平等的外交。在回答此题时,注意题问方式:变化。在回答变化时,可这样回答:从……变为……www-2-1-cnjy-com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以珍珠港事件为标志,学生只要写出珍珠港事件的时间即可。而中国抗战的时间,学生可能会误写1937年。这里需要注意后面的小计。在分析中国抗战的特点时,从表中可知中国抗战时间最长。然后再从中国战场的地位去思考,正是因为抗战时间长,所以它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1-c-n-j-y
(3)关于中苏结盟的目的,学生从材料中可以提取出三点信息,加以概括即可。而关于结盟的背景,需要从中苏双方去思考。中国与苏结盟,与其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有关,因为此时的西方敌视新中国。而苏联这样做,与当时的世界局势相关。学生可从世界两大阵营的出现和美苏冷战的角度去思考。【来源:21cnj*y.co*m】
(4)从“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等词语中可知,这实际上体现了周恩来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这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而关于此次会议的特点,可从会议成员国出发,没有西方国家参与,都曾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而关于它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可从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加强了中非关系等角度去思考。
27.(12分)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出处:21教育名师】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答案】论述: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
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
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和材料二中的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作答。
28.(22分)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 在这个共同基础上,亚非国家间有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的可能。因此,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时,抱着积极把会议开好的态度,而且认为应该积极地肯定和表达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而不应该陷入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争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何时得到根本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有哪些?(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代表团是如何化解“关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争论”的?中国的这一外交活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分)
【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4分)成就:中苏建交、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2)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解决了这一争论。(4分)影响: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拉各国的联系;中国与更多的亚非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8分)
【解析】(1)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中国近代与西方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是“跪在地上办外交”。这一现象的改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有很多,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有深远意义的来列举。
(2)本题考查万隆会议中国的外交成就。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这次活动,也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尤其是针对亚非拉国家,密切了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使得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