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七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13 10:21:11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1*cnjy*com
1.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限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限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苏联解体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2.1991年,美国总统宣布,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导致美国总统下此断言的直接原因是( )
A.东欧各国发生剧变 B.欧洲实力削弱
C.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D.苏联宣布解体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主要职能,由防范军事威胁为主扩散到全球恐怖主义、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网路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多元问题上。这一转变的背景是
A.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
B.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制约着强权政治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D.第三世界的兴起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
4.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时局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那么该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且将会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B、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 多极世界
C、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呈现多极化发展趋
D、众多“巨人”的 出现,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 最终形成
5.“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昧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这表明( )
A.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间势均力敌
6.2012年2月22日,日本驻联合国大使西田恒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寻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方针没变,但在该过程中,成为任期更长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也是选项之一。这表明日本( )
A.愿为世界和平发展积极承担大国责任
B.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难以乐观其成
C.视联合国安理会为其未来发展的根基
D.国家理想被无情地掣肘于国际歧视
7.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8.2015年9月2日,在土耳其博德鲁姆海岸,两艘前往希腊科斯岛的移民船沉没,造成至少11名叙利亚移民溺水身亡。警方发现了两具难民儿童的尸体。警方发现小孩遗体时的照片被曝光,引起国际言论哗然轰动。造成利比亚难民潮的根源是( )
A.利比亚国内局势的持续动荡 B.某些西方国家霸权主义政策
C.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D.伊斯兰恐怖势力的极端行为
9.德国教授施奈德说苏联解体是由于美国“插手”;美国前国务卿贝克认为苏联演变是“遏制起了作用”;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则明确说,苏联发生的事情是“我们的价值观念的道义力量的胜利”。这些材料旨在说明苏联解体 ( )
A.是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
B.是美国直接进行干预的结果
C.其根源是与美国的争霸
D.是美国对苏联进行封锁包围的结果
10.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指出“两极格局解体是历史的必然”。这主要是因为( )
A.两极格局之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
B.美国在对外政策上,以强权政治为唯一
C.苏联解体后,其国际强国地位完全丧失
D.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11.“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20 世纪末,在“旧秩序”向“新秩序”转换的过程中
A.地区冲突消失 B.“冷战”思维终结
C.多极格局诞生 D.国际力量对比变化
12.“德意志统一”与“两德合并”是人们对近代以来德国两次统一的习惯性称谓。这两次统一的共同点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东部地区被西部地区合并 B.促成欧洲格局重大变化
C.经济需求决定了统一进程 D.确立联邦议会共和体制
13.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这表明
A.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14. 阅读《50—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表》:1989—1996年成员国数量迅速增长,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

A. 90年代成员国增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关
B. 90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期
C. 90年代增长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关
D. 90年代增长与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关
15.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2-1-c-n-j-y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C.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的支持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围绕自身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16.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作家吉迪恩·拉赫曼指出:在布什任内,美国已发觉自己无法通过使用蛮力来领导世界。而奥巴马的任务则是考察美国现在是否可以通过劝说来领导世界。这一论断反映出21*cnjy*com
A.多极化发展削弱了美国霸权地位
B.世界多极力量共同反抗美国强权
C.美国军事大国优势已经逐步丧失
D.金融危机强化了世界各国的合作
17.有史学家指出,关于当今世界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材料体现出当代文明的发展趋势是( )
A.多元文明模式同时并存
B.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一统天下
C.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曲折前进
D.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是方向
18.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19.为下图选择最恰当的标题( )
A.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
B.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
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
20.1998年,中、美、俄、日、欧等多边间有史以来首次全面达成建立“伙伴关系”的共识,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将不仅体现在双边关系上,而且更多地反映在多边关系上,使大国间伙伴关系纵横交错,网状交织。这种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www-2-1-cnjy-com
A.是世界政治力量深刻调整的结果
B.使各国传统的联盟关系得以延续
C.说明了意识形态的冲突不复存在
D.使以美国为首的多极化格局形成
21.“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个侧重经济领域,—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主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1教育网
A.欧元地位确立?????????B.民族意识增强
C.第三次科技革命????????D.两极格局瓦解
22.1990年8月,东德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联邦德国。并于不久后签署了厚达1100页的统一合约。10月3日,当时的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发表讲话:“我们能在没有政府合约协定,没有宪法约束及议会决议的情况下,温馨完成统一大业,这是多么美好的事。”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来源:21cnj*y.co*m】
A.两个德国以平等的地位完成了统一????B.魏茨泽克的讲话与统一实际相矛盾
C.西德经济高速发展是统一根本原因????D.两德和平统一引起“美好”东欧剧变
23.最近热卖的美国作家卡扎利亚的《后美国世界》提到,我们正在经历着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移。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西欧的崛起;第二次是19世纪末的美国崛起;目前,世界正经历着第三次权力大转移,被称之为“他者的崛起”也即“后美国时代”。下面不符合“后美国时代”的场景的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中国大国崛起?????B.美国走向衰落
C.民族主义的兴起????D.印度蓄势待发
24.1990年11月21日,有34国参加的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通过了被誉为“新欧洲”宣言的《新欧洲巴黎宪章》,它在“东方”认同于“西方”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宣告“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结束”,各国今后的关系将“建立在彼此合作和尊重的基础上”,这几乎成为所有欧洲国家的共识。这表明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冷战格局在欧洲的结束??????B.“新欧洲”是东西方妥协的产物
C.欧洲开启了一体化进程??????D.冷战时代以西方的胜利宣告终结
25.郑彪在《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究竟谁“战胜”谁,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伪问题”。而且,究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谁“演变”了谁,从历史上看……两者是互相演变,既相互对抗、斗争,又相互依存、合作。从经济角度看,不能佐证以上观点的是
A.新经济政策????B.罗斯福新政???C.东欧剧变????D.中国的改革
二、材料解析题(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当前趋势的继续: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僵化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2·1·c·n·j·y
——(美)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
材料二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三 “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国情咨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美苏关系的基本状况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美欧关系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折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因素。 (3分)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端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二 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 1997年,大国高层会晤的广泛和频繁为多年所少见。今年秋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同克林顿总统进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的发展目标和框架达成了共识,决定“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江泽民主席同叶利钦总统今年实现了互访,进一步肯定中俄之间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战后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具体体现。(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21世纪大国之间致力于建立怎样的关系?有何意义?(4分)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对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 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21cnjy.com
材料三 2005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元首正式宣布中俄互办国家年。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特点是参与层次高、活动规模大、涵盖范围广、社会影响深。目的是宣传中俄友好,增强政治互信,增进传统友谊,推动两国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扩大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推动中俄友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实现两国的共同繁荣,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www.21-cn-jy.com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为哪些?(6分)
(3)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中俄的“传统友谊”。(4分)结合材料三,分析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积极意义。(4分)21·cn·jy·com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限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限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苏联解体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界限分明”可知此应为美苏对峙,“世界变平”可知此应为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故本题应选B项。A、D两项体现了“利益优先”,故排除;C项发生于“界限分明”时期,故排除。
2.1991年,美国总统宣布,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导致美国总统下此断言的直接原因是( )
A.东欧各国发生剧变 B.欧洲实力削弱
C.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D.苏联宣布解体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与题目中的信息“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相符,故本题应选D项;A项发生于1989年、C项开始于1945年,均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91年”,故排除;B项的表述与1991年的西欧不符,故排除。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主要职能,由防范军事威胁为主扩散到全球恐怖主义、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网路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多元问题上。这一转变的背景是
A.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
B.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制约着强权政治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D.第三世界的兴起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
【答案】A
试题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华约解散,北约组织失去了对手,职能不再是防范华约入侵,但是两极格局解体后,恐怖主义、地区冲突、环境问题等成为威胁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促进了北约职能的转变,故选A。BCD都表述片面。
4.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时局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那么该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www.21-cn-jy.com
A、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且将会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B、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 多极世界
C、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呈现多极化发展趋
D、众多“巨人”的 出现,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 最终形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说了多个“巨人”,但是这多个“巨人”都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者不足,没有一个完美的“巨人”,所以说明A正确;B中共同主宰错误;C中经济区域集团出现比较早;多极化是一种趋势,没有形成,故D错误。
5.“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昧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这表明( )
A.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间势均力敌
【答案】B
【解析】“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实现世界权力均衡就是多极化的意思,就是为了说明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所以本题答案是B。美国没有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排除A;单极格局没有形成,排除C;D项“势均力敌”说法错误。
6.2012年2月22日,日本驻联合国大使西田恒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寻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方针没变,但在该过程中,成为任期更长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也是选项之一。这表明日本( )
A.愿为世界和平发展积极承担大国责任
B.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难以乐观其成
C.视联合国安理会为其未来发展的根基
D.国家理想被无情地掣肘于国际歧视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日本,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二战之后的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但是“成为任期更长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也是选项之一”可见其政治目标的实现还是不容乐观,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表述错误;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7.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A
【解析】根据“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可见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故选A;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而不是否决票,不能说明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而且B项也过于笼统,仅凭题干的事例也不能说明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的一切决议,故B错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但是常任理事国的弃权或者缺席不被视为否决,不影响决议的通过,因此题干不能说明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故C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而非联合国大会的决议,而且与“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无关,故D错误。
8.2015年9月2日,在土耳其博德鲁姆海岸,两艘前往希腊科斯岛的移民船沉没,造成至少11名叙利亚移民溺水身亡。警方发现了两具难民儿童的尸体。警方发现小孩遗体时的照片被曝光,引起国际言论哗然轰动。造成利比亚难民潮的根源是( )
A.利比亚国内局势的持续动荡 B.某些西方国家霸权主义政策
C.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D.伊斯兰恐怖势力的极端行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弊端,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导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过大,造成了大量难民流动,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是根源。
9.德国教授施奈德说苏联解体是由于美国“插手”;美国前国务卿贝克认为苏联演变是“遏制起了作用”;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则明确说,苏联发生的事情是“我们的价值观念的道义力量的胜利”。这些材料旨在说明苏联解体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是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
B.是美国直接进行干预的结果
C.其根源是与美国的争霸
D.是美国对苏联进行封锁包围的结果
【答案】A
【解析】美国对苏联并未进行直接干预,排除B;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排除C;D项明显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10.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指出“两极格局解体是历史的必然”。这主要是因为( )
A.两极格局之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
B.美国在对外政策上,以强权政治为唯一
C.苏联解体后,其国际强国地位完全丧失
D.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只是两极格局解体的具体原因之一。B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C项错在“完全丧失”的表述上。D项是两极格局解体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答案选D。21cnjy.com
11.“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20 世纪末,在“旧秩序”向“新秩序”转换的过程中
A.地区冲突消失 B.“冷战”思维终结
C.多极格局诞生 D.国际力量对比变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力量对比变化,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两极格局结束,地区冲突爆发,故A项排除。“冷战”思维仍然推行,故B项排除。多极格局远未形成,处于发展演变中,故C项排除。
12.“德意志统一”与“两德合并”是人们对近代以来德国两次统一的习惯性称谓。这两次统一的共同点是( )
A.东部地区被西部地区合并 B.促成欧洲格局重大变化
C.经济需求决定了统一进程 D.确立联邦议会共和体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德国统一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A只符合“两德合并”。C只符合“德意志统一”。而D不符合“德意志统一”。而B符合二者,因为“德意志统一”导致了之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格局受到了影响。“两德合并”则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故本题选B。【版权所有:21教育】
13.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这表明
A.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来自中国、德国、印度等国家的挑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C项错误,新格局没有形成,还处在过度阶段。
14. 阅读《50—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表》:1989—1996年成员国数量迅速增长,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

A. 90年代成员国增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关
B. 90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期
C. 90年代增长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关
D. 90年代增长与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关
【答案】C
【解析】联合国主要是全球政治性组织,不属于经济组织,故A项错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期是在60年代,故B项错误;联合国最初由美国操纵,随着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迅速增长,故C项正确;第三世界的崛起标志是不结盟运动兴起,是在60年代,故D项错误。
15.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C.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的支持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围绕自身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到,“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结合知识可知,这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围绕自身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故D项正确。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于冷战期间,冷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项排除。当今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故B项排除。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遭到少数西方国家的敌视和曲解,故C项排除。
16.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作家吉迪恩·拉赫曼指出:在布什任内,美国已发觉自己无法通过使用蛮力来领导世界。而奥巴马的任务则是考察美国现在是否可以通过劝说来领导世界。这一论断反映出
A.多极化发展削弱了美国霸权地位
B.世界多极力量共同反抗美国强权
C.美国军事大国优势已经逐步丧失
D.金融危机强化了世界各国的合作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2008年”“美国已发觉自己无法通过使用蛮力来领导世界”“奥巴马的任务则是考察美国现在是否可以通过劝说来领导世界”说明美国的霸权地位逐渐削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多极化发展削弱了美国霸权地位;B项“共同反抗”错误;C项不正确,美国依然是军事大国;D项材料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A。
17.有史学家指出,关于当今世界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材料体现出当代文明的发展趋势是( )
A.多元文明模式同时并存
B.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一统天下
C.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曲折前进
D.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是方向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许多种世界发展模式,比如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市场经济模式、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等,反映了世界历史的多样性,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故选A。
18.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www-2-1-cnjy-com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而非经济上的全球化,故A项错误;大国并不是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多元多体”意即多极化,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突出,多种力量的增长,而非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拉大,故D项错误。
19.为下图选择最恰当的标题( )
A.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
B.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
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关键信息的整体把握与理解。根据题目材料,要求单极化的势力和要求多极化趋势的势力朝相反的方向角力,另一些游移力量处于其间。总体来看这是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的描述。B、D两项过于片面,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0.1998年,中、美、俄、日、欧等多边间有史以来首次全面达成建立“伙伴关系”的共识,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将不仅体现在双边关系上,而且更多地反映在多边关系上,使大国间伙伴关系纵横交错,网状交织。这种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
A.是世界政治力量深刻调整的结果
B.使各国传统的联盟关系得以延续
C.说明了意识形态的冲突不复存在
D.使以美国为首的多极化格局形成
【答案】A
【解析】中国与美日欧之间没有传统的联盟关系,所以B错误;C项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故错误;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形成中,没有真正形成,所以D错误。中美俄日欧之间关系的调整是基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对比和较量,反映了世界政治力量的调整,故选A。
21.“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个侧重经济领域,—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主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欧元地位确立?????????B.民族意识增强
C.第三次科技革命????????D.两极格局瓦解
【答案】D
【解析】欧元地位的确立加强了欧洲经济领域的联合,故A项错误;民族意识的增强与政治军事领域的联盟无关,故B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政治军事领域的联合无关,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的瓦解使西欧各国更加侧重于政治和军事领域的联盟,故D项正确。
22.1990年8月,东德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联邦德国。并于不久后签署了厚达1100页的统一合约。10月3日,当时的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发表讲话:“我们能在没有政府合约协定,没有宪法约束及议会决议的情况下,温馨完成统一大业,这是多么美好的事。”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两个德国以平等的地位完成了统一????B.魏茨泽克的讲话与统一实际相矛盾
C.西德经济高速发展是统一根本原因????D.两德和平统一引起“美好”东欧剧变
【答案】B
【解析】根据“东德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联邦德国”可知不是平等统一,故A项错误;东德通过决议,并签署了统一合约,而魏茨泽克却说“没有”,因此相互矛盾,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德国统一的原因,故C项错误;东欧剧变是从1989年波兰剧变开始的,故D项错误。
23.最近热卖的美国作家卡扎利亚的《后美国世界》提到,我们正在经历着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移。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西欧的崛起;第二次是19世纪末的美国崛起;目前,世界正经历着第三次权力大转移,被称之为“他者的崛起”也即“后美国时代”。下面不符合“后美国时代”的场景的是  21*cnjy*com
A.中国大国崛起?????B.美国走向衰落
C.民族主义的兴起????D.印度蓄势待发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目前,世界正经历着第三次权力大转移,被称之为‘他者的崛起’也即后美国时代”,表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并出现了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崛起是多极化的表现之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与“走向衰落”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民族主义的兴起符合史实,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印度蓄势待发符合史实,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4.1990年11月21日,有34国参加的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通过了被誉为“新欧洲”宣言的《新欧洲巴黎宪章》,它在“东方”认同于“西方”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宣告“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结束”,各国今后的关系将“建立在彼此合作和尊重的基础上”,这几乎成为所有欧洲国家的共识。这表明
A.冷战格局在欧洲的结束??????B.“新欧洲”是东西方妥协的产物
C.欧洲开启了一体化进程??????D.冷战时代以西方的胜利宣告终结
【答案】A
【解析】欧洲的“东方”和“西方”国家宣告“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结束”,各国今后的关系将“建立在彼此合作和尊重的基础上”说明了冷战格局在欧洲的结束,故A项正确;“新欧洲”是东欧和西欧妥协的产物,而不是东西方妥协的产物,故B项错误;二战后欧洲已经开启了一体化的进程,故C项错误;冷战时代确实是以西方的胜利宣告终结,但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出处:21教育名师】
25.郑彪在《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究竟谁“战胜”谁,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伪问题”。而且,究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谁“演变”了谁,从历史上看……两者是互相演变,既相互对抗、斗争,又相互依存、合作。从经济角度看,不能佐证以上观点的是
A.新经济政策????B.罗斯福新政???C.东欧剧变????D.中国的改革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互相依存和促进,新经济政策为苏俄一定程度恢复市场、商品经济,推动社会主义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挽救资本主义危机,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东欧剧变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抗的政治表现,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增强经济活力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解析题(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当前趋势的继续: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僵化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
——(美)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
材料二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材料三 “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国情咨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美苏关系的基本状况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美欧关系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折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因素。 (3分)
【答案】(1)状况:美苏冷战。史实: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经互会、成立华约。(7分)21·世纪*教育网
(2)状况:美国承认西欧伙伴的地位;西欧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原因:美国实力相对下降;西欧联合自强,国际地位上升。(4分)
(3)特点:多极化趋势加强。影响: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分)
(4)大国之间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国际环境的变迁;意识形态的影响。(3分)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概括出美苏冷战。第二小问联系美苏冷战的史实来作答即可,如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经互会、成立华约。
(2)第一小问基本状况依据材料二中“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可得出美国承认西欧伙伴的地位;从“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可得出西欧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第二小问原因抓住题干时间70年代,联系所学知识从美国与西欧两个角度来分析,可归纳出美国实力相对下降;西欧联合自强,国际地位上升。
(3)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三中“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等信息,联系当今国际格局发展的趋势可得出多极化趋势加强。第二小问影响直接课本知识来作答即可,从联合国作用、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和平与发展等角度来归纳即可。
(4)国际关系变化的因素从材料一美苏冷战的信息可归纳出意识形态的影响;从材料二中“美国与欧洲的关系”可归纳出大国之间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国际环境的变迁。还可从国家利益等角度来展开。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端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二 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 1997年,大国高层会晤的广泛和频繁为多年所少见。今年秋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同克林顿总统进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的发展目标和框架达成了共识,决定“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江泽民主席同叶利钦总统今年实现了互访,进一步肯定中俄之间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战后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具体体现。(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21世纪大国之间致力于建立怎样的关系?有何意义?(4分)
【答案】(1)外交政策:“冷战”政策。体现:提出杜鲁门主义,实行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7分)
(2)变化: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出现多极化趋势。原因: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发展等。(5分)
(3)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或结伴不结盟)意义: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4分)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美国在二战之后逐步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实行“冷战”政策。这一些了的政策具体体现在他的行动中,在经济方面是马歇尔计划,政治上是杜鲁门主义,在对外关系上建立北约。21教育网
(2)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体现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着重强调了两极格局受到的冲击,以此论述多极化趋势的可行性。对于多极化的原因,应从世界背景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谈,要全面细致。21·cn·jy·com
(3)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21世界的大国关系主要是建立新型战略伙伴。说到底是不结盟运动的继续发展。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对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2·1·c·n·j·y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对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 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材料三 2005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元首正式宣布中俄互办国家年。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特点是参与层次高、活动规模大、涵盖范围广、社会影响深。目的是宣传中俄友好,增强政治互信,增进传统友谊,推动两国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扩大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推动中俄友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实现两国的共同繁荣,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为哪些?(6分)
(3)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中俄的“传统友谊”。(4分)结合材料三,分析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积极意义。(4分)
【答案】(1)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和平与动荡并存(2分)
(2)经济利益;领土争端;民族、宗教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6分)
(3)①对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帮助(如:帮助中共成立;促进国共合作);对新中国的支持(如: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4分)【来源:21cnj*y.co*m】
②有利于中俄友好往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4分)
【解析】(1)“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根据材料,苏联解体之后,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国际关系趋于缓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世界格局;即使是美国的盟国,也不赞同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格局。而美国自身正面临西欧、日本等国的激烈竞争,高科技领域的某些优势正在丧失,外贸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加之当代国际事务日益复杂,人类面临诸多公共问题,如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艾滋病、恐怖主义威胁等,这些问题单靠一个国家是解决不了的,而有待于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因此国际形势总体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和平与动荡并存。
(2)本题考察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层次划分,可知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
“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经济利益;“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领土争端;“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民族、宗教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21*cnjy*com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帮助中共成立,促进国共合作;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方面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2-1-c-n-j-y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中俄互办国家年,有利于中俄友好往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