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C.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D.此时的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2.孙中山说:“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这反映了孙中山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推崇民有民治民享 B.主张推翻专制统治
C.倡导进行社会革命 D.重视国民思想启蒙
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有鉴于此,他有针对性地提出(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4.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5.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6.孙中山说:“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展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下列最符合孙中山本意的是( )2·1·c·n·j·y
A.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
B.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
C.倡导排满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D.反对私人资本,防止贫富悬殊
7.孙中山曾说:“中国亦素自尊大,目无他国,习惯自然,遂成孤立之性,故从来若欲有改革,其采法惟有本国,其取资亦尽于本国而已,其外则无可取材借助之处。”孙中山这段话主要强调了 21*cnjy*com
A.推翻传统文化和旧社会制度是近代社会进步的前提
B.中国社会封闭保守,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和借鉴不足
C.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应挖掘自身资源改良政治
D.中西方文化实质上多相通之处,应该吸取二者共性
8.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相国”
9.孙中山提倡,“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该文“社会主义”意为【来源:21cnj*y.co*m】
A.倾覆满清君主专制的民族主义
B.创建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C.推广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
D.铲除私人资本的科学社会主义
10.“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 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21*cnjy*com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11.关于三民主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争取民主权利的愿望
C.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是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12.孙中山曾讲:“现在是民国,是以民为主的,国家的大事人人都可以过问。这就是把国家变成大公司,人人都是这个公司的股东,公司内无论什么事,大家都有权去管理。这便是民权主义的精义。”(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这反映了孙中山( )
A.具有直接民主倾向 B.学习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C.具有现代企业思想 D.主张社会精英治理国家
13.孙中山在1921年3月说,当年“因社会主义底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 )www-2-1-cnjy-com
A.调和劳资关系 B.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C.没收外国资本 D.合理分配社会财富
14.孙中山汲取并发展了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思想,提出在国家机构中设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和考试五院,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称为“五权宪法”。该主张主要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
C.民生主义思想 D.扶助农工思想
15.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A.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B.反对封建统治
C.反对民族压迫 D.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16.毛泽东说:“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完全相同
C.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三民主义具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
17.“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A.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B.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C.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D.深刻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18.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19.孙中山说,“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20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也”,“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材料反映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出处:21教育名师】
A.管制经济资源以实现政治平等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C.解决中国社会进步带来的政治问题
D.解决国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20.“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历史这样回答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21.孙中山曾在演讲中把“民生主义”等同于“社会主义”,关于这两者的相同之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 ②都体现对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
③都提倡革命后实行土地公有 ④都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D.③④
22.蔡元培认为:“三民主义虽多有新义,为往昔儒者所未见到,但也是以中庸之道为标准。”据此推断,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最符合蔡元培观点的是21教育网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23.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
A.推翻封建统治???B.赢得民族独立???C.建立宪政民主??D.解决民生问题
24.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农会法》,提出重建农会组织, “一方面提高其社会道德,增进其智识技能,促进其生产与生产额,以达到改善生计之目的:一方面健全其组织,对内则使其协助政府,实行本党之土地政策……”。这说明
A.国民党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B.国民政府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得以实施??????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正在进行中
25.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时说:“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这反映了2-1-c-n-j-y
A.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
B.“平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D.俄国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权”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26题12分,27题18分,28题20分,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1)根据材料一,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你如何看待民生问题?(8分)
27.(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学贯中西,兼通文理,纵晓古今。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王道等普世观念,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法治、科学等普世精神,进行融合,而创造出三民主义学说。他不仅包容兼通东西方文化,还能与时俱进。当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他又吸纳部分马克思主义,称自己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摘自朱相远《辛亥百年的主航道》
材料二 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20世纪20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21cnjy.com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6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有何发展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12分)
28.(20分)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以来东西方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21·cn·jy·com
——《华盛顿传》
材料二 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的国家,法国则为阎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民权的,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至,国内政治及民族的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的先例。 www.21-cn-jy.com
——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
材料三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版权所有:21教育】
——《孙中山全集》
(1)材料一所述独立之初的美国面临怎样的政治局面?美国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的?(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他是如何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推进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9分) 21·世纪*教育网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差异。(5分)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21·cn·jy·com
A.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C.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D.此时的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的“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权思想,西方国家并不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故A、B两项错误;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从题干内容看,此时应是开始提出三民主义的阶段,尚未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故D项正确。
2.孙中山说:“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这反映了孙中山
A.推崇民有民治民享 B.主张推翻专制统治
C.倡导进行社会革命 D.重视国民思想启蒙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明确提及“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 都反映出国民精神所受压迫奴役以及思想上的愚昧麻木,所以强调了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故选 D。
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有鉴于此,他有针对性地提出(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答案】D
【解析】民族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专制统治;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民主主义不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故答案选D。
4.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2·1·c·n·j·y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民生主义属于孙中山的社会革命范畴,具体地说,民生主义的内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孙中山认为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以防止垄断,也能使“公家愈富”,从而促进“社会发达”。所以选C。AB分别属于孙中山的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范畴,排除;D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无关,排除。
5.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的学习苏俄,故选C项。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A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私人资本”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耕者有其田”信息,D项错误。
6.孙中山说:“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展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下列最符合孙中山本意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
B.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
C.倡导排满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D.反对私人资本,防止贫富悬殊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题眼是“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根据材料“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可知孙中山在“共和告成”以后主张发展产业,但又担心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所以要倡导社会公平,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可知孙中山主张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还要追求社会公平,并非是单独的大力发展生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可知强调的是发展经济,并没有强调排满革命,推翻封建统治,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孙中山虽然反对贫富悬殊,但并不反对私人资本,故D项错误。www.21-cn-jy.com
7.孙中山曾说:“中国亦素自尊大,目无他国,习惯自然,遂成孤立之性,故从来若欲有改革,其采法惟有本国,其取资亦尽于本国而已,其外则无可取材借助之处。”孙中山这段话主要强调了
A.推翻传统文化和旧社会制度是近代社会进步的前提
B.中国社会封闭保守,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和借鉴不足
C.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应挖掘自身资源改良政治
D.中西方文化实质上多相通之处,应该吸取二者共性
【答案】B
【解析】孙中山认为中国的改革仅从中国历史寻找依据,强调不向西方学习,并未说传统文化制度不能被改革所吸收借鉴,故A项错误;改革注意本国经验的同时要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故B项正确;C项仅提到中国自身资源,理解片面,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中西文化的共性,故D项错误。21教育网
8.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21*cnjy*com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相国”
【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即民主共和,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9.孙中山提倡,“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该文“社会主义”意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倾覆满清君主专制的民族主义
B.创建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C.推广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
D.铲除私人资本的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利国福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均是反映民生问题的(即推广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而不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当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10.“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 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A
【解析】材料内容考查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可知强调的是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涉及到百姓生活的三民主义的内容的。B项是无关项,C项内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D项也是无关,所以答案选择A项。
11.关于三民主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争取民主权利的愿望
C.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是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故C项错误,但与题意相符。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民生和社会现状以后描绘的振兴中华的蓝图,它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故A,B,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www-2-1-cnjy-com
12.孙中山曾讲:“现在是民国,是以民为主的,国家的大事人人都可以过问。这就是把国家变成大公司,人人都是这个公司的股东,公司内无论什么事,大家都有权去管理。这便是民权主义的精义。”(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这反映了孙中山( )
A.具有直接民主倾向 B.学习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C.具有现代企业思想 D.主张社会精英治理国家
【答案】A
【解析】材料“这就是把国家变成大公司,人人都是这个公司的股东,公司内无论什么事,大家都有权去管理”可知孙中山具有较强的直接民主倾向,故A项正确;代议制民主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B项错误;孙中山以企业组织形式形象阐述民主思想,故C项错误;社会精英治理国家材料缺乏论据,故D项错误。
13.孙中山在1921年3月说,当年“因社会主义底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 )
A.调和劳资关系 B.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C.没收外国资本 D.合理分配社会财富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的三民主义还是旧三民主义,不包括节制资本的内容,A项错误;BC项不是资产阶级的主张,不属于三民主义的特征;据材料可知,都主张分配财富,缩小贫富差距,故选D
14.孙中山汲取并发展了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思想,提出在国家机构中设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和考试五院,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称为“五权宪法”。该主张主要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
C.民生主义思想 D.扶助农工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民权主义思想才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民权主义思想是要解决政权建设的问题,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属于“民权主义思想”而不是其他的民生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而材料的主旨也正是有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的问题,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ACD不符合材料意思。
15.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A.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B.反对封建统治
C.反对民族压迫 D.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三民主义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16.毛泽东说:“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完全相同
C.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三民主义具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
【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17.“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A.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B.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C.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D.深刻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18.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从材料可知,孙中山批判的是“对君主一人的愚忠”,而大力宣扬 “为四万万人效忠”,即为国家民族效忠。所以C项表述符合题意,B、D两项是孙中山批判的对象, C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所以应选A。
19.孙中山说,“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20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也”,“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材料反映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A.管制经济资源以实现政治平等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C.解决中国社会进步带来的政治问题
D.解决国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20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也”,“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解决国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20.“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历史这样回答他( )。2-1-c-n-j-y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时间“1923年前后”,联系孙中山晚年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因此D项符合题意;A、B、C项与史实不符;故选D项。
21.孙中山曾在演讲中把“民生主义”等同于“社会主义”,关于这两者的相同之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 ②都体现对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
③都提倡革命后实行土地公有 ④都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D.③④
【答案】C
【解析】民生主义的提出,是孙中山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不均的问题提出的,旧民生主义主张“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归公”,新民生主义中主张“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措施,故①正确;中共的“社会主义”与孙的“民生主义”均关注人民的利益,故②正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实质是资产阶级民主,故革命后会是私有制,故③错误;解决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无关,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蔡元培认为:“三民主义虽多有新义,为往昔儒者所未见到,但也是以中庸之道为标准。”据此推断,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最符合蔡元培观点的是【出处:21教育名师】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答案】D
【解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反帝和民族平等,与中庸无关,故A项错误;“创立民国,实现共和”主张政治上推翻帝制,实行民主,这是严肃的阶级斗争,不能体现中庸思想,故B项错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意味着国民党主动寻求与俄国、中共的合作,支持农民和工人的利益诉求,其中无关中庸之处,故C项错误;“平均地权”有反封建的动机可是却没有彻底反封建,在改善农民待遇和限制地主之间寻求平衡,“节制资本”在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之间寻求平衡,故D项正确。
23.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
A.推翻封建统治???B.赢得民族独立???C.建立宪政民主??D.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C
【解析】推翻封建统治是孙中山革命军政时期的内容,故A项错误;赢得民族独立应当为孙中山革命军政时期的内容,故B项错误;题干中“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说明其最终目标为建立宪政民主,故C项正确;解决民生问题应当为孙中山革命的训政时期内容,故D项错误。
24.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农会法》,提出重建农会组织, “一方面提高其社会道德,增进其智识技能,促进其生产与生产额,以达到改善生计之目的:一方面健全其组织,对内则使其协助政府,实行本党之土地政策……”。这说明
A.国民党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B.国民政府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得以实施??????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正在进行中
【答案】B
【解析】大革命的失败客观上是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上是中共犯了右倾错误,缺乏经验,故A项错误;由材料“一方面提高其社会道德,增进其智识技能,促进其生产与生产额,以达到改善生计之目的”可以看出国民政府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故B项正确;此处虽然也是民生问题,但并非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1935年,故D项错误。
25.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时说:“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这反映了
A.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
B.“平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D.俄国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权”影响
【答案】A
【解析】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旨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消除地主剥削的可能性,其就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背景下提出的,故A项正确;“平均地权”具有空想性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民族独立问题,故C项错误;俄国受“平均地权”的影响材料反映不出,故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26题12分,27题18分,28题20分,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1)根据材料一,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你如何看待民生问题?(8分)
【答案】(1)必须让人民“有恒产”,即分配土地给人民;实行轻徭薄赋,省减刑罚。(4分)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2)办法:政府要与民众一起大力发展经济以解决民众的食、衣、住、行等四大问题;政府要通过调节土地等社会财富来解决民生问题。
如何看待: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往往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存亡,因此,任何政府都应当想方设法采取措施以保证国民的生计和生活。(8分)
【解析】本问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可知必须让人民“有恒产”,即分配土地给人民;根据“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可知实行轻徭薄赋,省减刑罚。第(2)题第一问以省略号为界把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可概括为政府要与民众一起大力发展经济以解决民众的食、衣、住、行等四大问题;第二层可概括为政府要通过调节土地等社会财富来解决民生问题。第二问是比较开放的题目,答题的角度是首先提出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然后说明政府解决的方法。
27.(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学贯中西,兼通文理,纵晓古今。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王道等普世观念,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法治、科学等普世精神,进行融合,而创造出三民主义学说。他不仅包容兼通东西方文化,还能与时俱进。当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他又吸纳部分马克思主义,称自己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摘自朱相远《辛亥百年的主航道》
材料二 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20世纪20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6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有何发展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12分)【来源:21cnj*y.co*m】
【答案】
(1)吸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融合西方启蒙思想,创立了三民主义;吸收马克思主义的部分观点,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6分,每点2分)
(2)发展: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前,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在民生主义中加入了节制资本的内容。(6分,每点2分)
原因:帝国主义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孙中山革命道路探索屡次失败;共产国际与共产党的帮助。(6分,每点2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王道等普世观念,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法治、科学等普世精神,进行融合,而创造出三民主义学说”足以证明孙中山是“吸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融合西方启蒙思想,才创立了三民主义。而材料中的“他又吸纳部分马克思主义”足以证明孙中山是吸收马克思主义的部分观点,才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本题就是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题,并没有难度。
(2)材料二中的“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足以证明孙中山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回答出“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即可。至于其变化的原因主要从打倒列强、除军阀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的时代主题的角度来进行解答即可。也可以回答为“帝国主义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的独特的时代背景亦可以。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8.(20分)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以来东西方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盛顿传》
材料二 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的国家,法国则为阎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民权的,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至,国内政治及民族的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的先例。
——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
材料三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版权所有:21教育】
——《孙中山全集》
(1)材料一所述独立之初的美国面临怎样的政治局面?美国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的?(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他是如何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推进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9分)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差异。(5分)
【答案】(1)局面:独立之初实行松散的邦联政治。(3分)
改变:制定1787年宪法,改邦联制为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体制。(3分).
(2)看法:认为美国接近直接民权,法国实行的是间接民权。(6分)
借鉴:采用主权在民和权力制衡原则,提倡直接民权和五权宪法。(3分)
(3)差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而英美为间接民权。(5分) 21*cnjy*com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独立之初实行松散的邦联政治;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以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美国接近直接民权,法国实行的是间接民权”的结论;第二小问,从材料三信息“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可知其借鉴做法是“采用主权在民和权力制衡原则,提倡直接民权和五权宪法”。
(3)该问结合材料以及问题提示,从权力分配和民主形式等角度进行比较即可,从权力分配来看,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从民主形式来看,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而英美为间接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