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排序与筛选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理解排序、筛选的概念及作用。
② 理解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概念。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看书”、“尝试实践”等途径掌握排序、筛选的基本操作。
② 通过“自主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从“同伴”身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引领学生注意自身及他人安全,预防和避免犯罪事件发生。
2学情分析
《数据处理与应用》是七上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Word文字处理与应用。永兴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总体上较好,但有少数学生来于农村,基础较弱,缺乏对技术的敏感,可能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所以,教学过程中应该是重点关注那些学生。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主要、次要关键字 ②筛选条件逻辑关系(与、或逻辑)
2.教学难点:
①主要、次要关键字的概念;筛选条件及逻辑关系选择;
②灵活运用排序、筛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背景】
通过观看“名侦探柯南”视频,激发学生模拟侦探破案的兴趣。
提出实际问题:牛牛企业牛总的12岁儿子小牛被人绑架了,罪犯要求家属拿50万赎人。警方接到报案,迅速展开调查。根据排查和多方调查、取证,警方锁定了以下犯罪嫌疑人。(提供“犯罪嫌疑人名单.xls” )
活动2【活动】活动一
请根据家属意见将此名单中可能性最大的人(包括他相对应的信息记录)排在前面,可能性最小的排在最后。
(家属意见: 1表示最有可能,2表示比较可能,3表示可能性不大,4表示根本不可能)
【思考】1.如何选取最佳的排序区域
【结论1】排序时需要选中全部待处理的数据区域,不仅仅是排序条件的那一列。
活动3【活动】活动二
在活动一基础上,将可能性相同的人再根据测谎仪测试分数从大到小降序排列,并将前三名嫌疑人姓名的字体设为红色。
【思考】“次要关键字”何时生效 主要、次要关键字互换,结果一样吗
【结论2】当主要关键字数据相同时,再比较次要关键字。
警队提供线索:
线索一:根据敲诈电话的声音,罪犯为男性;
线索二:据学校保卫讲,接小孩放学的人年龄至少30岁;
线索三:学校保卫还讲,那个人身高估计在1.7米至1.8米之间;
线索四:听口音,罪犯可能是富阳本地或建德人;
活动4【活动】活动三
1.在“深入调查”工作表中筛选出所有男性的记录;
2.罪犯年龄至少30岁;
3.罪犯身高估计在1.7米至1.8米之间;
4.罪犯可能是富阳本地人或建德人;
【思考】 1.筛选以后其他记录被删除了吗
2.筛选条件顺序可以调换么
3.怎样撤销部分筛选和撤销全部筛选
【结论3】 1.不满足条件的记录被隐藏,而不是被删除。
2.筛选中的多个条件是并列关系,顺序互换,不会影响筛选结果。
总结:排序——将记录的前后次序根据关键字重新排列。
筛选——显示符合条件的记录,隐藏不符合的记录。
活动5【活动】活动四
将工作表“深入调查”中筛选结果(共4行记录)复制到工作表“锁定目标”中A1开始的单元格中;对比“初步排查”的排序结果,嫌疑最大的是谁 将结果填入“锁定目标”的E7单元格;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
教师演示分析+课堂总结:结合学过的“排序”和“筛选”知识,对表格进行处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7【练习】拓展任务
撤销“深入调查”的筛选,灵活运用“排序”和“筛选”工具,将“所属地区”列补充完整。(共14张PPT)
我也当一回侦探——排序&筛选
案件背景介绍:
1.牛牛企业牛总的12岁儿子小牛被人绑架了,罪犯要求家属拿50万赎人。
2.警方接到报案,迅速展开调查。根据排查和多方调查、取证,警方锁定了以下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名单
A队:蹲点受害人家里
警方让被绑架者的父母在家属意见栏中填入这些嫌疑人犯罪可能性的大小:
1 表示最有可能
2 表示比较可能
3 表示可能性不大
4 表示根本不可能
任务一:初步排查
打开犯罪“嫌疑人名单”中“初步排查”工作表,请根据家属意见将此名单中可能性大的记录排在前面,可能性小的排在后面,要求保留整行记录 。(寻求帮助)
思考:如何确定选区?如何排序?
1.排序时需要选中全部待处理的数据区域,不仅仅是排序条件的那一列。
2.方法:选择数据区域—数据—排序
结论1:
B队:找犯罪嫌疑人谈话、测谎
根据谈话和测谎结果,警方给每个犯罪嫌疑人打了个分数。分值越大犯罪可能性越大。
任务二:在刚才家属意见的基础上,将可能性相同的人再根据测谎仪测试分数从大到小降序排列,并将前三名嫌疑人姓名的字体设红色。
思考:1.次要关键字何时生效?
2.将主要关键字和次要关键字对调,结果一样吗?请试一下!
结论2:
排序时先根据主要关键字来排序,主要关键字中数据相同时,再按次要关键字排序。
A队:蹲点受害人家里
铃铃铃……铃铃铃……
罪犯打来电话,要求家属拿50万赎人。
线索一:根据敲诈电话的声音,罪犯为男性。
C队:查找目击证人
线索二:据学校保卫讲,接小孩放学的人年龄至少30岁;
线索三:学校保卫还讲,那个人身高估计在1.7米至1.8米之间;
线索四:听口音,罪犯可能是富阳本地或建德人(这跟电话里听到的口音是一致的)。
任务三:深入调查
在“深入调查”工作表中找出符合“四条线索”的所有嫌疑人。
思考:其他记录被删除了吗?
两次的操作顺序可以换吗?
如果出错,如何撤销?
结论3:
1.不满足条件的记录被隐藏,而不是被删除;
2.筛选中的多个条件是并列关系,改变筛选顺序不会影响结果。
任务四:锁定目标
1.将工作表“深入调查”中筛选结果复制到工作表“锁定目标”中A1开始的单元格中。
2.对比“初步排查”的排序结果,嫌疑最大的是谁?将结果填入“锁定目标”的E7单元格。
总结:
排序:将记录的前后次序根据关键字重新排列。
筛选:显示符合条件的记录,隐藏不符合的记录。
“数据”菜单→
排序
筛选→数字(文本)筛选
——多个关键字排序
——自定义筛选
拓展任务:
评价提炼
撤销“深入调查”的筛选,根据下图,灵活运用“排序”和“筛选”工具,将“所属地区”列补充完整。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