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3.赏析《水调歌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解决字词,正确诵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⑴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宫què(
)
乘风(
)
琼楼(
)
绮户(
)
chán(
)娟
⑵了解作者。
苏轼,字_________,号_______,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____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___________派的代表,如______________。与其父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__并称为“三苏”。
2.二读课文,了解背景,结合注释,熟知内容。
⑴查阅资料,了解本词创作背景。
⑵解释加点词语:
把酒问青天(
)
宫阙
(
)
何事(
)
何似在人间(
)
低绮户(
)
婵娟(
)
高处不胜寒(
)
琼楼玉宇(
)(
)
⑶整体感知
①全词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概括括词上下阕(内容):
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疑问。
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㈠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知识点。
㈡自由朗读,学生互评
㈢探究:
1.上阕开头两句写月宫境界,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结合词前小序来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矛盾的心理最终是如何解决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阕是什么引起“离人”无眠的?作者是怎样想通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具体句子,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巩固总结
1.感情诵读《水调歌头》。
2.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练习
1.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默写
(1)词人要“把酒问青天”,他要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明词人既幻想忘掉一切,又不能忘情于现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深了,但人儿却被离情所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中对离人祝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抒情之作。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某些思想矛盾。
4.有感情诵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玉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恨”的内容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
什么?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E.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F.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向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背景提示】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1.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断人行”写所见,点明
;“戍鼓”“雁声”写
,写出
。这两句诗渲染了
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3.“有弟皆分散,无家向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也概括了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
(第二课时)
一、目标导学
1.理解《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二、自主预学
1.给加点字注音。
栖(
)居
咽(
)下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中庭地白树栖鸦
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天涯海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⑴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_____代诗人。一生困顿,晚年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面貌,揭露了统治阶级暴行。与_______齐名,世称“张王乐府”。课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
⑵艾青(1910~1996),原名_______,浙江省金华县人,________著名诗人。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了解《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作背景。
5.自由朗读,熟悉作品。
⑴节奏正确,感情充沛。
⑵分别找出这两首诗的中心句。
《十五夜望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思念是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并加以概括。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㈠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知识点。
㈡自主学习:
1.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探究《十五夜望月》相关问题:
⑴题目中“十五夜”,应指什么时候?从诗句中描写的哪些景物中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歌第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全诗的诗眼是哪个词?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人很多,真正充满思念之情的还有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背诵这首诗。
3.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
⑴了解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年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抚今追昔,诗人想到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与凄惨之情。然而由于诗人心境、性情从容
达观,写下这首诗,表达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⑵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从诗的哪些内容中可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联系创作背景,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
提示:透过诗句“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揣摩体悟作者内心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味诗歌语言,说说加点的字词在诗歌中的作用。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比较本课三首诗词在表达感情的方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练习
1.对《十五夜望月》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地白”指月光如霜,铺满庭院,让人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第二句中“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花,也暗指月宫中的月桂树,从而暗点了诗人在望月。
C.尾句中的“秋思”是指诗人悲秋的情怀,“树栖鸦”的寂静,“冷露无声”的凄情,让诗人感伤秋天的凄凉冷清。
D.诗人怀人之情很浓郁,但他却不采用正面抒情方式,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2.《十五夜望月》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思念是圆的》中最能表达思念之情且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词中描写“月”的句子很多,请你从课外找4句咏月名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拓展延伸——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有关练习。
十五夜望月(王建)
山居秋暝(王维)
中庭地白树栖鸦,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冷露无声湿桂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今夜月明人尽望,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不知秋思落谁家?
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
1.给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中庭地白树栖(
)鸦
②竹喧归浣(
)女
2.《十五夜望月》一诗,作者借“地白”“栖鸦”“冷露”表达了_______________之情。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清雅幽静、明朗秀美的图景,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它意境最为相似?(
)
A.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C.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同是写月景的诗,但诗的风格迥然不同:《十五夜望月》的风格
,感情
;《山居秋暝》写的是深山秋景,风格
,感情
。
5.用“/”划分下面这句诗的节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6.用散文的语言描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同是观赏月景,却会因看月者心情的不同而写出不同的内容来,你在观看月亮的时候有什么想法,说说看。(如想借用前人的诗句文章亦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后作业
自学“诵读欣赏”内容。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二、自主预学
1.⑴阙
chóng
qióng
qǐ
婵
⑵子瞻
东坡
北宋
豪放
《浪淘沙·赤壁怀古》
苏洵、苏辙
2.⑴是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当时苏轼47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全词基调乐观,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
⑵持、握;
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为什么;
哪像是,怎比得上;
雕花的窗户;月亮;承受不了;美玉;
屋檐,引申为房屋。
⑶①乐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三、互动探究
(三)1.反映了他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这反映他当时思想的矛盾,对现实不满,幻想超脱尘世。
2.矛盾心理。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3.从天上的幻想回到地上的现实,表现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看出。
4.月光。这是自然和人生的规律,自古皆然,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积极乐观,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5.该词表达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达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五、随堂练习
1.
B
2.(1)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4.①想到月宫中去又怕承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
②怨恨。“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诗都有即使人天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
④婵娟、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
六、拓展阅读
1.社会环境
所闻
一片凄凉的景象
浓重悲凉
2.因为这里融入了诗人自己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思乡思亲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只要大意对即可)
3.“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二、1.qī
yàn
2.⑴即庭中,庭院中。鸟停在树上。⑵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⑶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3.⑴唐
张籍
《王司马集》。
⑵蒋海澄,现代
《大堰河——我的保姆》
4.《十五夜望月》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乡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而聚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动人。《我的思念是圆的》借中秋之月而抒发出的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艾青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感情的分量却不是一般的低吟浅唱所能达到的。
5.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我的思念是圆的
6.《十五夜望月》表达的是别离思聚的情思。
《我的思念是圆的》表达对团聚、亲情和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三、(二)2.⑴中秋之夜,从“冷露”和“桂花”等景物中可看出来。
⑵景物有: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歇在树上的鸦鹊,以及冷露、桂花等。作用: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
⑶“秋思”;还有诗人自己;这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3.⑵主要采用联想手法。
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的月亮,好像是信手拈来。再如第二节中诗人由“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
⑶诗人由中秋月亮的圆自然想到亲人的团圆,但骨肉同胞被强迫分离,他内心充满孤独、凄惨之情,但性情从容
达客,所以写此一诗表达他对团聚、亲情和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或,诗人的责任感最集中地表现在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借中秋之月而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三)1.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
2.用“分割”而不用“分离”,更能表现亲人不能团圆骨肉被迫分离的痛苦无奈,使这种情感表达得更沉痛。
(四)《十五夜望月》运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明知故问,把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水调歌头》用积极的处世态度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
《我的思念是圆的》运用联想,化抽象的思念为具体的事物,使作者的情感表达的具体、充分。
四、1.C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3.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⑵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李白《静夜思》
⑷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⑸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⑹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五、1.①qī②huàn
2.寂寞
3.B
4.凄清
忧郁
清新
欢快
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6.竹林中传来喧闹声,那是洗衣女子回来了;莲花摇动,那是渔夫下船打鱼去了。
7.对月怀人(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