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3 21:4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926年,鲁迅写这篇散文“重提旧事”。这年鲁迅目睹“三一八”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通缉。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厦门大学也充满了陈腐之气,那里的校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尊孔读经。鲁迅“重提旧事”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字词学习●生难字línɡmáotuìshān húshāi?ǎocuántì tǎnɡpǒkuīxī bómìsuǐbǐshúzáoqí多音字( )拗断
( )执拗
( )拗口( )攒射
( )积攒拗攒ǎocuánniùàozǎn词语解释确凿:确实。
轻捷:轻快敏捷。
缠络:缠绕。
攒:聚集。
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高枕而卧: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比喻无所顾虑。
敛:收聚。鉴赏:鉴定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如同鼎中的水煮沸了一样。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多为青铜制成。
拗:弯转。
影写:描摹。这里指把纸蒙在贴上照着描。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思考:
1.从文章的标题中你可以了解到什么?标题为什么不叫“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从标题中“百草园” 和“三味书屋”读出记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从…到…” 句式表明表明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写,是一种前后连接,串联起了儿童的成长的过程。第一部分(1-8)描述百草园的快乐生活第二部分(9-24)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默读文章中的百草园部分,找出第一段中概括百草园特点的两个字。乐园那这“乐园”之乐主要分为几个方面呢? 有趣的景物

迷人的传说

捕鸟的乐趣 乐园之乐1.百草园中有哪些主要的景物,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2.这一段的景物描写又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感官、层次等多个方面分析)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描写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描写顺序: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栏经过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是儿童的特别的感觉。叫天子的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具的感受。使用拟人修辞更加生动形象。
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A、写视觉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B、写听觉的: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C、写味觉的: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D.触觉:光滑的石井栏,
三、写景顺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静到动,由夏入冬的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四、融情入景,景中有人,写景时洋溢着感情。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就是富于感彩的词语。描写景物所用的动词、形容词不仅确切、 明丽,而且蕴含着喜爱之情,如“长吟”“轻捷”“低唱”“弹琴”之类。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扫”“支”“撒”“系”“牵”“看”
“拉”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一连串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这项活动中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可否替换文字?
支(架),撒(扔),系(挂),拉(拽) 第7段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情况?写这些有何作用? 本段从时间、条件、方法等方面写了百草园捕鸟的情况。这些都是在写百草园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乐趣,同时暗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美女蛇”的故事是不是闲笔?可以删去吗? 不是闲笔,不能删去。“美女蛇”的故事看似“闲笔”,实则独具匠心。这个故事符合儿童的好奇心,从而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使我悟出一些道理。因此,写“美女蛇”的故事,实际上突出了百草园是一个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课文解读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矛盾? 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这是为了表达两种意思。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故用了不肯定的语气;然而追忆童年生活,百草园带给“我”的快乐却又历历在目,故用肯定语气。两者连用只是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从儿童的角度,以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 之所以这样写,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深刻眷念和被迫离开它时依依惜别的心情。百草园想一想?为什么少年鲁迅能看到百草园里那么多精彩的事物?为什么同样是园子,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远远没有百草园精彩? 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虽远不如百草园那样多彩有趣,却也是孩子们开心的好去处。在这里,孩子们同样玩得有滋有味,从而反衬了三味书屋呆板、枯燥的生活。尽管在“我”的眼里,“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同样都充满了“无限的趣味”,但“百草园”“三味书屋”确实是两个不同的生活空间。在百草园中,“我”的生活是随意而充实的。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五彩缤纷、神妙莫测的世界,“我”的想象力和童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的。而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有限制的,而这限制正是成长要付出的代价。“我”在三味书屋读书学习的开始,意味着百草园生活永久远去。阅读(10—12)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与百草园相比三味书屋给人怎样的感觉?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这些呆板的陈设给人以单调、沉闷的感觉。默读12—24节,归纳:课文写了有关“我”读书生活的哪些事?
读书生活片段一:提问怪哉一虫的事。
读书生活片段二:到三味书屋的后园里自寻乐趣。
读书生活片段三:写师生读书的场面。
读书生活片段四:写学生在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 第13、14段中,当“我”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时,为什么“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16段写“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为什么“后来却好起来了”? “好起来”的原因没有正面说出来,但从“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我”的勤奋好学才博得了先生的好感。这里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学习生活:枯燥、无味
学习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有打戒尺,罚跪之规定。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并且内容陈腐艰深,脱离儿童实际
侧面描写:用偷偷“折花、寻蝉蜕、喂蚂蚁、做游戏、画画儿”反衬读书生活的单调与无味。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动作、神态描写:从“仰”“摇”“拗”几个动词可以看出先生读书入神,自我陶醉。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我对先生的印象怎样?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我对先生的印象怎样?
明确:“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同学们想一想,描写三味书屋这几个学习生活片段,有什么用?
真实而生动地再现私塾教育,私塾教学效果的低下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私塾教育的不满,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和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是能学习文章,增长知识。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分别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
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深入探究 你认为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怎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结构梳理深入探究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1)一是批判说,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二是“儿童心理说”,认为贯穿全文的是一种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天真调皮的童心。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三是对比说。即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做对比,表现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无论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鲁迅对百草园美景和童年生活的热爱。记忆里的童年永远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人生的美好经历。正是因为美好,所以这些回忆才会弥足珍贵,使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回味,从中体会生活的百般滋味,激励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