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屈原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已经是常识。可是为什么说他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学生可能就不很清楚了。《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抒情长诗,只有体会到其中浓浓的爱国热情,才能对这首诗的思想和艺术精髓感受、认识得深,否则就会浅尝辄止,不能深知其中滋味。因此,可向学生介绍屈原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屈原要求“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符合当时楚国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国家富强;外交上,他主张连齐抗秦,他劝阻楚怀王入秦,可见屈原心系国家,关系黎民百姓。
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
离骚(第二课时) 效果分析
本节课效果不错,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得,可谓教学相长。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仅仅围绕课程标准,抓住了诗歌教学的重点,诵读贯穿始终,体会了诗人拳拳的爱国之情,认识了一位特立独行诗人——屈原。
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同时伴以合作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觉得本节课的有两个亮点:
一、配乐诵读。以哀伤的音乐带领学生走进课堂,学生的朗诵饱含深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阅读经典,感悟人生。《离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常读常新,每个读者都会受到精神启迪。学生学完《离骚》,一定会有很多的感受,这时,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启迪人生。
离骚(第二课时) 课后反思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是屈原高洁灵魂和坚贞爱国情感的写照。但是年代遥远,文句深奥,学生初读很少有阅读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由简入难,逐层深入地加深理解。《离骚》这一课学习起来有三难:难读, 难理解,难背。
本节课我围绕这三难来设计:
首先,配乐朗诵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不仅读准了字音、句读,而且感情把握也很到位,学生很快融入课文营造的氛围中。
其次,本文的感情分析是重点,但作者的感情把握有难度,所以在本课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看似是语言交流,实则是思维的碰撞,用一个火花点燃另一个火花,用一个智慧激发另一个智慧。很快同学们就把问题的答案概括出来了,而且很准确。
最后,近几年高考,《离骚》中的诗句时不时的会出现,背诵《离骚》也是很必要的,但是《离骚》真的很难背会。虽然我在上课时,尽量把诗句放在语境中讲,但背诵起来仍是不容易的。所以,在课堂上,应做到诵读贯穿始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记忆时间。
本节课还有需要提高的地方:
一、学生诵读时间过少。应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学生无论是齐读还是个人诵读,都读得不够充分,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诵读。
二、教师讲解过多。教师只是主导者,要把课堂读书、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时间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离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走进作品,体会诗人的情感。
3.走进屈原,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屈原的情感。
【教学难点】
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多少年来人们读《离骚》,认识它,分析它,开掘它,只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真正的渴求者,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 今天,我们继续探测《离骚》,相信我们会有新的收获。
二、诵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诵读:
①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注意节拍、 注意延长 注意重音、 注意感情
②配乐朗诵。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2.解题
“离骚”的含义:遭遇忧愁
3.快速浏览课文,勾画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三个字。
教师明确:哀、怨、悔。
三、合作探究
1.分小组,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本文情感。
A组:探究“长太息以掩涕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诗人哀什么?面对人生困境,诗人做出了怎样的回答?揣摩诵读本段文字。
B组:探究“怨灵修之浩荡兮……固前圣之所厚”
诗人怨什么?面对人生困境,诗人做出了怎样的回答?揣摩诵读本段文字。
C组:探究“悔相道之不察兮……岂余心之可惩”
诗人悔什么?悔后有了哪些新的想法?诗人最终做出怎样的选择?揣摩诵读本段文字。
(活动安排: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小组派代表领取本小组的研究任务,领到任务,小组成员合作讨论,确定中心发言人,传达小组成员的意见。)
2.再读名句,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四、探究阅读
一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那么,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来把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 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孙中山:“振兴中华”
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五、阅读经典 感悟人生
读了《离骚》之后,同学们是如何看待屈原的呢?以“屈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两分钟的演讲辞。
六、检查背诵 进行比赛
(要求:任选一段,准确背诵课文。小组各推出一名同学进行比赛,看谁背得最准确最流畅。同学们都很积极踊跃。基础较好的同学能流利的背下来。)
七、课堂小结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
八、布置作业
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板书设计:
国家
哀 个人 人生态度: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 怀王荒唐
怨 小人嫉妒 人生态度:宁溘死以流亡
骚 社会风气恶劣
悔 选错道路 人生态度:虽体解吾犹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