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已经学过白居易的一些诗歌名篇,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为《琵琶行(并序)》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诗人的情感是含蓄的,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线索是暗线,需从琵琶女的演奏这条明线入手。由于学生阅历问题如何讲解突破失意人生这一情感目标成为难点,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讲课时需深入浅出,用白居易生平经历与琵琶女的经历进行对比来引导学生解答问题。
效果分析
此前,学生已经学过《秋兴八首》(其一)、《登高》等诗歌,我对诗歌的阅读方法做了讲解。如诗歌“五读”法,即要注意读标题、读作者、读情词、读意象、读注释。我还强调诗歌是浓缩的艺术,要细品,还要借助于想象,进入诗境。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需要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由表达自我思想的能力。 我所教的是普通中学的高一学生。学生自信不足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他们大多在回答问题时,常常用“词”而不是“句”。有些学生内心有想法,可是不敢表达。 有些问题虽然有预设,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大打折扣,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情感目标就太过于草率,该拔高的没拔上去,自我感觉打磨不够,效果一般。
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真实的原生态的课。从最初了解诗意到最后悟读入情,学生在思维和活动方面,呈现出“进步”的趋势。虽然老师传授了相关知识,可是,它是否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本节课,我对学生估计不足,他们对于如何去赏析诗歌还很茫然,在学习诗歌的初级阶段,还需要老师的帮扶。另外,有些问题虽然有预设,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大打折扣,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情感目标(找寻心灵慰藉,突破失意人生)就太过于草率,该拔高的没拔上去,自我感觉打磨不够,效果一般。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邹城市第二中学 吴祥海
【学习目标】:
1、品味音乐描写手法,培养鉴赏诗歌能力
2、体会情感,领会主旨
3、找寻心灵慰藉,突破失意人生
【教学方法】:学案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填空【从课文和助读资料中寻找答案】
1.白居易,字________,晚年号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倡导“ ”运动,主张“ , ”。著有《 集》。
2、《琵琶行》原作《 》,白居易还有代表作《 歌》。 、 、 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统称 。
二、文本解读
(一)、自读本诗小序,标注加点字的音、加线词的义。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该小序交代了 等叙事要素。
(二)、对照注解预习课文,并用尽可能简洁的短语概括五个诗段的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三)、探究之乐
1、琵琶女共有几次演奏?相同的描写手法是什么?
2、诗人用什么技法让音乐传诵千古?
3、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
4、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对《琵琶行》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以“读《琵琶行》有感”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三、作业:品味鉴赏李贺《李凭箜篌引》、韩愈《听颖师弹琴》选取其一,写出200字鉴赏文字。
附一:《琵琶行》助读资料
? 关于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和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等。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 关于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宪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趁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给他罗织罪名,终以越职言事之罪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 关于文体:《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篇幅可短可长,叙事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以七言为主,也可灵活变化。【例: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 关于小序: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这类文章,一般用来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也有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
? 关于音乐的典故:《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史记》中高渐离在易水边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传情;《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结成了知己的故事。
附二:霍松林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