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效果分析
因为五重发现教学法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可能课堂环节不如老师设计好的课堂环节流畅,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充分得到动起来,学生真正发挥了课堂主体性的作用,
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只要给他们提供足够大的舞台,他们可以舞得精彩,他们是可以完成我们的预设目标的,甚至还要好。久之,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自然会提高。近一年来的实践也证明老师和学生都有很大提高。还需提高之处,学生如何更准确地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对课堂的调控,时间的把握等,这都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研究。
课后反思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 《蜀道难》这首诗的优点却成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难点,这就是有限的课时与学习内容过于丰厚之间的矛盾,要想把这首诗讲深讲透看来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上课时就要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讲,最好能让学生自己悟出来。所以上课时,我删繁就简。我的设计思想是:1、治学方法的指导、治学精神的培养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2、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所学诗歌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中,“使其言皆出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3、教学结构采用板块式,“写、辨、删、改、读、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一落实教学目标。
???? ?从上课过程来看,学生较为投入;从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能较好理解诗人在此诗中运用的手法,也明白了这些手法的运用给诗歌增添了魅力,从而理解了此诗,也理解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为了进一步理解此诗,我让学生进行朗诵设计,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然后根据自己的设计把诗歌读一遍,此环节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尽管他们的朗读还欠缺火候,但从设计的理由上看,学生还是能够理解本诗。
?????
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及古体诗,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
3.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寓意和主旨。
2.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白,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
二、关于李白
见课件
三、初读文本,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1、听录音
2、自由大声朗读
3、指名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活动设计:分组疏通文意,每组由一个学生翻译,其他学生补充指正。
教师巡视,了解各组有什么疑难。
提出疑问,交流解决。
五、三读课文,概括段意。
浏览全诗,找出每段的关键词,概括每段的描写重点。(高、险、乱)
六、四读课文,品味语言及手法。
问题设计:诗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蜀道之难”?试着结合诗句分析。
示范一: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仰望蜀道,情不自已,脱口而出,发出了强烈的感叹!在极度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危”与“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高不可测。诗人抛出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统摄全诗,奠定了咏叹基调,点明了全诗主旨。
示范二: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作者用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引用神话传说,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引人入胜。
提示思路:解说——手法——表达效果(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达出的情感、评价词)
手法总结: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而后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也对于表现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啸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课后练习1: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思路,指导背诵。
七、主旨探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也有认为李白此诗,是为友人王炎送行,意在规劝王炎不要久留蜀地,早归长安,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鉴于当时危机四伏的国家形势,作者在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对国家危殆的担忧。这点可以参看我们的课文注释①,关于创作的意图背景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