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已经学过杜甫的一些诗歌名篇,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和方法,这为《登高》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登高》蕴含着诗人个人的、家国的深沉忧思,杜甫究竟是怎样借眼中景抒心中情的?这个问题,应是赏析的重难点,教师讲课时需深入浅出,引导学生逐步理解。
效果分析
学习《登高》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杜甫同一时期的作品《秋兴八首》(其一)等诗歌,对诗歌的阅读鉴赏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如诗歌“五读”法,即要注意读标题、读作者、读情词、读意象、读注释。我还强调诗歌是浓缩的艺术,要细品,还要抓住意象,借助于想象,进入诗境。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学生自信不足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他们大多在回答问题时,常常用“词”而不是“句”。有些学生内心有想法,可是不敢表达。 在以后的教学中,仍需要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由表达自我思想的能力。
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真实的课。从最初了解诗意到最后思想提升,学生在思维和活动方面,呈现出“进步”的趋势。虽然老师传授了相关知识,可是,它是否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本节课,我对学生估计不足,他们对于如何去赏析诗歌还很茫然,在学习诗歌的初级阶段,还需要老师的帮扶。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有预设,但是,这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达成的。我对学生的评估过高,带来了学生思维的困惑,以后在备学生方面还需多下功夫。
《登高》教学设计
邹城二中 李敏
学习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全诗
学习重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学习难点: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知识链接:
1.走近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2.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学过程:
导入:
由杜甫成都草堂郭沫若题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导入。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诵读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揣摩情感(可在原诗上进行标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_______________
明确:孤独、沉郁、悲凉
三、再读诗歌,品味鉴赏:
全诗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联?试加以赏析(注意意象、手法、情感)
明确: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颔联: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3、颈联: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不仅只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生命困顿、命运多舛;还指国势危艰。这位忧愤深广的老诗人无论自己处境如何始终关注天下苍生。
四、三读诗歌,巩固提升:
发挥想象,用一段文字描述表现此诗中作者营造的意境。(提示:环境如何?作者怎样?)
明确: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而诗人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五、课堂小结:
古往今来,诗人层出不穷;然而像杜甫这样活得沉重而沉痛的少之又少。面对艰难苦恨、穷困潦倒,试问,谁人不想抖落负重,轻松度日?
然而,归隐山林,享受田园已被五柳先生占了先;天马行空,游仙慕道又被太白抢了座。既然隐士、神仙均做不得,杜甫就自觉自愿地做起了人,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他挺直了瘦弱的身躯,为国家呼号,为民生呐喊,泣血成篇,光耀千古。
老杜,你注定活得很累,也注定活得高尚,更注定在后世人心中永远是一个大写的人!
杜甫之诗歌,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个不论穷达都心忧天下的人,值得每一个华夏儿女去仰视、去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