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件12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件12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3 20:19:00

文档简介

《咏怀古迹(其三)》学情分析
邹城一中 郑媛媛
?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咏怀古迹·其三》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且在《咏怀古迹》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一首,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考虑到《咏怀古迹 (其三) 》理解难度不大,诗歌蕴含的情感也并不高深,所以,我在课堂尝试着让学生自主阅读,把握诗人的情感。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这首诗是感事而暗喻感怀。昭君本是宫中第一美女,只因元帝昏庸按图招幸宫女,而昭君不肯行贿,招致遗骨塞外,即使思念故国,也只有月夜归魂,抱憾终生。诗人借昭君之怨一是感当时宁国公主之怨。当时唐朝依靠回纥来平定安史叛军,回纥骄横,唐朝被迫用公主下家来结好回纥,临别时,公主哭道:“国家事重,死且无憾!”肃宗流泪而还。诗人写昭君怨,正是借来表达宁国公主的怨恨。二是感恨自己遭遇。元帝昏庸不识美恶,令昭君远嫁塞外,与诗人因忠谏而遭贬斥的遭遇相符。正是悲昭君以悲自身。
《咏怀古迹(其三)》效果分析
邹城一中 郑媛媛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咏怀古迹(其三)》是通过对王昭君其人其事,表达了自己漂泊异乡,思乡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切实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过于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背景知识的了解,知人论世,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学生通过了解王昭君和杜甫的经历,更加理解这首诗的背景,能够对一词一句进行深入理解。
另外,在阅中解决问题,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阅读,有粗读、品读。同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实现思想的交汇,并且实现合作能力的发展。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对此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见解。2、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3、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结合背景)4、请就你体会较深的诗句或词语,谈谈感悟。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适时引导,理解诗歌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的抒发。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学生能够理解出对比、拟人、借景抒情,炼字。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
总体而言,这堂课使学生兴趣高、参与度高,知识上、能力上、情感上都获得了进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咏怀古迹(其三)》课后反思
邹城一中 郑媛媛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所以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进而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以怀古咏史为题材的律诗,杜甫借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来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和功业无成的感慨。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一生时刻不忘济世报国,然而他报国无门,满腹忧国忧民之情只能寄予诗歌。 永泰元年,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kuí)州二年。本诗正作于滞留夔州时。杜甫“飘泊西南天地间”, 家乡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大历三年,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 杜甫咏怀,恰是对自己的经历的一个感慨,借王昭君来抒发自己思乡以及怀才不遇的情感。
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并针对诗歌特点强调阅读,每次阅读都有问题驱动,在对问题的解读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深入解读文本,实现了对作品的鉴赏和文本的理解。领会了诗歌中对杜甫情怀的感悟,并明确规范的回答。从最初了解诗意到最后悟读入情,学生在思维和活动方面,呈现出“进步”的趋势。我没有刻意追求课堂外在的“流畅”“美”,把注意力放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诗歌是历史名篇,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歌的语言美和画面美是鉴赏重点,学生炼字,推敲,进而形成自己对诗歌的内涵解读。
每堂课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 因为时间的限制,对于诗歌的朗读还需而进一步加强。
我打算今后继续加强对学生诗歌文化的熏陶,首先要增强学生对中华五千年的热爱,特别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第二,探讨鉴赏其他题材的诗歌时注意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学生讲授诗歌中意象的特定文化内涵。第三,在反复吟诵中揣摩作品韵律节奏和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题模式,规范答题步骤和答题术语。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设计
邹城一中 郑媛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
② 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阅读、分角色表演等方法小组交流探讨
② 教师启发点拨个性化深入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运用相关手法鉴赏诗歌,把握杜甫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王昭君形象,感悟杜甫情怀。
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启发点拨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彭丽媛演唱歌曲《昭君出塞》。(歌词:衣正飘飘,马正潇潇,大漠从容雁飞高。梦也渺渺 魂也渺渺,一曲琵琶千古谣。女儿出塞去,马蹄踏芳草。天姿熄灭了烽火,国色软化了钢刀。汉宫缘未尽,故园情未了。不问几时还,几时还,几时还。云儿遥遥,路儿迢迢,只求一统山河明月照。)
一曲《昭君出塞》唱出了不一样的女儿豪情,当诗人杜甫走进荆门,走进昭君村的时候,也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就写了这样一首诗,读后让人荡气回肠,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这首诗《咏怀古迹(其三)》。
二、文本探究:
知人论世:
1、王昭君介绍:
王昭君出生于长江三峡中一个普通的民家 。“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案图召幸。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 边塞的烽烟熄灭了60年,国泰民安。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2、杜甫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一生时刻不忘济世报国,然而他报国无门,满腹忧国忧民之情只能寄予诗歌。
天宝五年,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zhòu)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fú);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永泰元年,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kuí)州二年。本诗正作于滞留夔州时。杜甫“飘泊西南天地间”, 家乡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大历三年,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诵读思考 :
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对此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见解。
明确:
①群山万壑:是一种雄壮,而不是秀丽,是为了烘托王昭君的英雄形象。
② 一个“赴”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有着大气魄,为了民族团结毅然奔赴他乡,不是男儿胜似男儿。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群山万壑”就不可以写女子呢?谁说巾帼不可以是英雄呢?正如荆轲当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样的伟大。王昭君的一小步却迈出了民族融合的一大步。
再读品味
4、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引导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明确:A. 群山万壑赴荆门:赞美之情
B.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表达了杜甫对王昭君的同情。
C.对家乡,对故土的思念
D.怀才不遇
5、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请结合背景分析)
明确: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思乡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合作探究:
6、请就你体会较深的诗句或词语,谈谈感悟。(依然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并在引导点拨中深入解读人物形象和情感)
明确:
①“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②“空”字的探究: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③ 诗歌的画面美
色彩:夜色如烟,笼罩着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漠;月色如水,倾泻在天地间的故里田间。声音:叮当作响的难道是当年那个佩戴环佩的佳人?情感:她早已骨留青冢,只能是魂魄归来吧!
④ 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通过“去”与“留”的对比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故乡的痛苦。
⑤本联通过“生”与“死”的对比,将昭君一生的命运概括出来,一“空”字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⑥“独”字体现了王昭君的孤独与寂寞。“向”字体现了王昭君心灵的归属感,一生不能回到故土,只有魂魄回来。“月”字也是思乡的经典意象。
三、课堂小结:
唐代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杜甫用赞美的语言让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美女王昭君,朔漠的月亮,独留的青冢渗透了杜甫绵绵思乡之情,经历了不得重用的心灵挣扎。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再次领略王昭君的风采,感悟杜甫的情怀。
四、作业:
请你以“我心中的王昭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怨恨:
思乡之情
怀才不遇
课件11张PPT。 衣正飘飘 马正潇潇
大漠从容雁飞高
梦也渺渺 魂也渺渺
一曲琵琶千古谣
女儿出塞去
马蹄踏芳草
天姿熄灭了烽火
国色软化了钢刀
汉宫缘未尽
故园情未了
不问几时还
几时还 几时还
云儿遥遥 路儿迢迢
只求一统山河明月照
只求一统山河明月照
昭君出塞
演唱: 彭丽媛 王昭君:
王昭君出生于长江三峡中一个普通的民家 。“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案图召幸。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 边塞的烽烟熄灭了60年,国泰民安。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青冢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一生时刻不忘济世报国,然而他报国无门,满腹忧国忧民之情只能寄予诗歌。
天宝五年,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zhòu)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fú);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永泰元年,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kuí)州二年。本诗正作于滞留夔州时。杜甫“飘泊西南天地间”, 家乡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大历三年,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学习目标1.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
2.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对此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见解。 诵读思考 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再读品味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结合背景)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思乡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悲昭君以自悲也” 请就你体会较深的诗句或词语,谈谈感悟。合作探究作业: 请你以“我心中的王昭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咏怀古迹(其三)》教材分析
邹城一中 郑媛媛
杜甫死后大约半个世纪,中唐诗人元稹在一篇文章中说,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
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该篇是咏史诗,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资料。在赏析中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文本,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和诗歌主旨。《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此诗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白居易论诗要“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杜甫却说诗要“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适岑参三十韵》)。乍看二语抵牾,而事实上当诗歌“显其志”时,诗思也就达到了高峰。这是诗人对所叙之事的一个总结,又是诗人感情最强烈的抒发,而此时此刻最能发人深醒,这也就是“篇终接混茫”。杜甫在写了昭君的悲剧以及悲剧的根源之后,毫不隐讳地以怨恨作为一诗归宿。所以他咏庾信,寄托自己的乡关之思;咏宋玉,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咏昭君,谴责君王的美恶不分;咏刘备、孔明,仰慕他们君臣无间的关系。他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那么可见,这曲中倾诉的怨旷之思岂止属于昭君一人,它分明也是杜甫的怨恨;而不辨美恶的君主又岂止是汉元帝一人,后来有多少人才仍在抒发着感世不遇的情怀!这一曲怨恨已流传千载,谁又能断言它不再继续下去?这一结,切中时弊、含意深远,正是“篇终接混茫”。
《咏怀古迹(其三)》观评记录
邹城一中 郑媛媛
听课人:李万宝、李勇、王恒、郝玉江、孔丽
李万宝老师:今天有幸观摩学习了郑媛媛老师执教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新时代对高考有新要求的《课程标准》《考纲》指导下,郑老师的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对于高效课堂有很好的展示,听后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李勇老师: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两个教学目标: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课堂教学体现了郑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精湛的业务能力。课堂采用问题驱动,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适时的表扬和激励,精彩的点评,让学生有很深的课堂感受。
王恒老师: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对于学生的问题驱动,充满了教学的智慧,层层推进,,形成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和深入解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悦体验中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
郝玉江老师:教学目标设置非常准确,严格扣学生的的能力提升以及高考对诗歌的考查。在课堂引导环节,能够让学生深入思考,适时的表扬和激励,精彩的点评,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层层推进,形成相互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体现了语文的课堂生成能力。
孔丽老师:在读的过程中,体现了知识的递进性,每一次的阅读都有不同的形式,都有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动静结合,思考,在不断地深化阅读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体会进一步的阅读感悟和体验。郑老师在诗歌语言中的启发让人有画龙点睛之感,让学生有被带动感,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郑老师和学生互动对话,课堂教学氛围非常和谐。听到这样的好课,真是收获颇多。
听课记录:
导入:播放彭丽媛演唱歌曲《昭君出塞》。一曲《昭君出塞》唱出了不一样的女儿豪情,当诗人杜甫走进荆门,走进昭君村的时候,也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就写了这样一首诗,读后让人荡气回肠,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这首诗《咏怀古迹(其三)》。
二、文本探究:
知人论世:
1、王昭君介绍:她出塞之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 边塞的烽烟熄灭了60年,国泰民安。
2、杜甫介绍:杜甫一生时刻不忘济世报国,然而他报国无门,满腹忧国忧民之情只能寄予诗歌。
诵读思考 :
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对此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见解。
“赴”拟人手法。烘托王昭君的英雄形象。
再读品味
4、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引导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明确:A.赞美之情 B.表达了杜甫对王昭君的同情。
C.对家乡,对故土的思念 D.怀才不遇
5、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请结合背景分析)
思乡 怀才不遇
合作探究:
6、请就你体会较深的诗句或词语,谈谈感悟。(依然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并在引导点拨中深入解读人物形象和情感)
①“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②“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③ 诗歌的画面美④ 由“一去”到“独留”: 对比⑥“独”字体现了王昭君的孤独与寂寞。“向”字体现了王昭君心灵的归属感。“月”字也是思乡的经典意象。
三、课堂小结:
齐读这首诗,再次领略王昭君的风采,感悟杜甫的情怀。
四、作业:
请你以“我心中的王昭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咏怀古迹(其三)》评测练习
邹城一中 郑媛媛
一、课内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森(xiāo) 石砧(zhēn) 边塞(sài) 秋兴八首(xìng)
B.妃嫔(fēi) 朔漠(sù) 青冢(zhǒng) 群山万壑(hè)
C.单于(chán) 环珮(pèi) 王嫱(qiáng) 载歌载舞(zǎi)
D.霜鬓(bìn) 潦倒(liáo) 江渚(zhǔ) 不省人事(xǐng)
2.解释词语
群山万壑:
②去:
③紫台:
④朔漠:
⑤青冢:
⑥胡语:
⑦怨恨曲中论:
3.相关成语或名句积累
(1)画图省识春风面, 。
千载琵琶作胡语, 。
(2)星垂平野阔, 。
(3) ,月是故乡明。
(4) ,蓬门今始为君开。
4、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5.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这样写:“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它是对《咏怀古迹》(其三)中哪几句诗从形象上的进一步丰富提高?
6.《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二、课外阅读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7.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
8.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
宿 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一枝安:出自《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句。
9.从内容上看,诗歌史怎样表现“独宿”的特点的?
答:

10.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三、写作
请你以“我心中的王昭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咏怀古迹(其三)》评测练习 答案
1.D(A.兴xīng,B.朔shuò,C.载zài)
2、 ①指由夔州到荆门山岭相接。②离开。③紫宫,皇帝宫廷。④北方沙漠之地,这里指匈奴。⑤王昭君墓《太平寰宇记》:“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⑥胡音,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⑦即怨思之情从弹琵琶的乐曲中表达出来,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愿汉朝无恩。
3.(1)环佩空归月夜魂 分明怨恨曲中论(2) 月涌大江流(3) 露从今夜白(4) 花径不曾缘客扫
4.C
5.答案: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6.不是。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暗寓自己的不幸,故诗文与诗题是非常相配的。
7.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8.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9.前两联写“独宿”之景,后两联直抒“独宿”之情。首联写“独宿”的环境,通过“清秋”“井梧”“蜡炬”等景物的勾画,渲染了凄清寒冷的氛围。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长夜角声悲凉,月色无限美好,但无人共赏,独宿不寐,表现了诗人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颈联和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独宿”时对国事的担忧和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之情,并表明自己不愿在幕府中暂且得安的漂泊苦闷之感。
10.①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对“清秋”“井梧”“蜡炬”等景物的勾画,烘托出诗人心境的抑郁悲凉,表现出诗人对国事充满忧虑、对漂泊生活深感苦闷之情。
②反衬。颔联以月色的无限美好反衬诗人独宿幕府时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③用典。尾联化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一句。
三、略
《咏怀古迹(其三)》课标分析
邹城一中 郑媛媛
语文新课标对诗歌单元的要求:
1.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阅读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
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着“依据教材,有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教学目标遵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了规范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怀古诗是古代诗歌中一个最大的抒情主题,怎样掌握这类诗歌的分析方法尤为重要。而方法只是手段,目的是要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基于这个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本课的设计,我把第一个目标设定为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通过对鉴赏手法的思考,不断地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咏怀诗就是有所感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这首诗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所以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进而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