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菱形的性质》核心片段说课课件1.教材分析 2.目标分析 3.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4.教学过程分析1.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一)本片段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分析
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继《矩形》之后研究的第二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在内容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本片段也渗透了“转化和类比”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对学生数学思想形成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教材分析
重点:菱形的性质定理的探究和
运用。
难点:菱形的性质定理的理解及
灵活运用。
突破:通过折、剪等活动激发学生
的兴趣,变抽象为形象,通
过预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从而使课堂更高效。2.目标分析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理解菱形的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及推理论证在操作和观察的
基础上发现菱形
区别于平行四边
形的主要特征,
掌握菱形的性质
在学习的过程中
体会菱形的对称
美和谐美。激发学习热情,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3.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鉴于这样,我采取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法和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教学过程呈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边活动。4.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1)动手操作,实践真知
(2)设疑引入,观察猜测
(3)自主探索,交流验证
(4)推理归纳,得出结论
(5)知识运用,中考链接
(6)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教学过程设计(一)动手操作,实践真知活动:(预习检测)折一折 剪一剪 如何将一张矩形纸片利用折纸、剪切的方法,既快又准确地剪出一个菱形的纸片?教学过程设计(一)动手操作,实践真知 我是这样做的: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即可。(一)动手操作,实践真知教学过程设计再生【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一种轻松的心理氛围,易于学生学习新知。并且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加深对菱形定义的理解。(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教学过程设计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预留的预习作业:
如图在菱形ABCD中, AB=A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请回答:
(1)图中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
(2)图中有哪些角是相等的?
(3)两条对角线AC,BD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二) 设疑引入,观察猜测教学过程设计(二) 设疑引入,观察猜测【设计意图】这3个问题作为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留给学生进行思考,这3个问题的解答对达成本片段的学习目标至关重要,通过思考这3个问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整体感知,通过批改预习作业,让老师对学生有更准确的把握。最重要的是,通过提问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思考并探索本片段的核心知识点。教学过程设计活动:针对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根据预习作业中的教师批注再次独立思考一分钟,之后在小组内交流、验证,最后教师随机挑选3个小组的代表来展示本组结论(每个小组解决一个问题,不足之处由其他小组来补充)。(三) 自主探索,交流验证教学过程设计如图在菱形ABCD中, AB=A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请回答:
(1)图中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
(2)图中有哪些角是相等的?
(3)两条对角线AC,BD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三) 自主探索,交流验证(1) AB=BC=CD=DA(2)∠1=∠2=∠5=∠6
∠3=∠4=∠7=∠8(3) AC ⊥ BD教学过程设计(三) 自主探索,交流验证【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变枯燥的讲授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引导与适时点拨确保了探索方向的正确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了自信心。(四) 推理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设计活动:根据刚刚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的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学生逐条归纳菱形的特殊性质:
由第1小题的答案归纳出: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第2小题的答案归纳出:菱形的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由第3小题的答案归纳出: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1) AB=BC=CD=DA(2)∠1=∠2=∠5=∠6
∠3=∠4=∠7=∠8(3) AC ⊥ BD(四) 推理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从探究中归纳菱形的特殊性质,增强学生的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也再次复习了从“边、角、对角线” 三个方面对菱形性质进行归纳。教学过程设计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题目:
1、(2013广州)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B=5,AO=4,则BD的长为________.
2、(2012肇庆)已知菱形的对角线长分别是6cm,8cm,则其周长是_______.
学生独立完成后举手,教师马上现场批改,以便先完成但有错误的同学提前订正。(五) 知识运用,中考链接【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本环节是检验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中考链接让学生逐渐熟悉相关中考考点及题型.(六)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活动:归纳菱形的特殊性质,并预留作业:
菱形的面积有几种求法?分别怎么求?【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理清本片段的知识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段运用夯实基础。通过作业的布置,为接下来的一个重点——菱形的面积的学习埋下伏笔。板书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
合作
自主 数学素养 学习习惯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