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10-14 17:55:09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知道地形的真实形状,能举例证明地球是人球体;
3.用数字说明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等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接受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方法】
活动、资料分析、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站在地球表面,我们却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积。我们居住的地球又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吧!
二、新课学习
活动:探索消失的图片
准备一张桌子、一把伞和一张图片;
两名同学在桌子旁站立。基中一名同学原地蹲下,负责观察,眼睛保持与桌面同高,另一名同学将图片立在桌面上缓慢后移;
有什么现象?(始终看到图片的全身)
用张开的伞代替桌面再做一次实验。
有什么现象?(先看到图片上部,再看到图片中部,再然后是下部)
为什么两次实验的现象不一样呢?(一次是平面的桌子,一次是曲面的伞)
根据上面的实验,结合在海边眺望驶近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顶,再看到船身这一事实,你能推测出什么?(大地不是平的,而是曲面的)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臆断--“盖天说”:他们想象大地是平的,天空像一个盖子。
臆断--“新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盖,二者都是圆拱形。
推测--张衡的“浑天说”:宇宙像一个鸡蛋,天地都是圆球形的,地就像鸡蛋中的黄,独居其中。
拓展延伸:浑天说
浑天说是古代汉民族的一种宇宙学说。由于古代汉族人只能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来构想天体的构造。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推测--亚里士多德的“月食说”:根据月食推断地球是球形的。
拓展延伸:视频:月食的形成
证实--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拓展延伸: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在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一支200多人的探险船队,分乘5艘帆船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一路上船员们历尽千辛万苦,还有不少人病死在途中。1521年3月,船队到达菲律宾。麦哲伦因介入岛上部族纠纷,被当地居民杀死。最后,船队只剩下1艘帆船和10多名船员。他们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原出发地西班牙。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确证--卫星照片: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
2.地球的形状
读图,你能用文字来描述地球的形状吗?(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拓展延伸:你知道吗?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活动:探索
你能找出更多的证据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吗?
海边看船: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船的桅杆。
登高望远 :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
草原看马:草原上从远处奔腾的马群,先看到马头,后看到马腿
3.地球的大小
读图,你能用从这三方面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渴望能看到地球家园的全貌,希望能借助某种物体来研究地球,于是……
依照地球的外形,制作出了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仪
2.作用
活动:探索
地球仪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分别是怎么表示的?(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
小组比赛: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北京、太平洋和珠穆朗玛峰
想一想地球仪上的网格线表示什么?有什么用处?(经纬网;航海、军事、航空)
总结地球仪的作用:认识地球的好帮手
3.地轴、两极
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地球仪是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的。这根轴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
地轴与地球仪表面相交的两个点固定不动,上端的交点代表北极,下端的交点代表南极。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点,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活动:实践 学习制作简易地球仪
制作材料:
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制作步骤:
(1)如图,在乒乓球的正中用红笔画上一个最大的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图中所示的形状,注意铁丝是倾斜的,弯曲的半圆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铁丝穿入乒乓球,如图,并把露在外面的铁丝弯成小圆圈,以防止乒乓球脱落。底座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地球仪更稳固。
三、课堂练习
1.率船队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B)
A.哥伦布 B.麦哲伦 C. 魏格纳 D. 郑和
2.准确确定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C)
A.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B.生活在地球上的古代人们
C.从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D.外星人告诉我们
3.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如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图中所示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B)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
4.读图,有关地球数据的叙述,正确的是(C)
A.赤道半径是6357千米 B.极半径是6378千米
C.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D.赤道直径约为4万千米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
五、作业布置
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过程?
2.说一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举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板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仪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定义
地球的形状 作用
地球的大小 地轴、两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6张PPT)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
情景导入
月亮像明亮的圆盘
我们居住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呢?
一起去探究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吧!
探索
消失的图片
活动
蹲下,观察
将图片立在桌面上缓慢后移
现象:
始终看到图片的全身
新课学习
用张开的伞代替桌面再做一次实验
现象:
先看到图片上部,再看到图片中部,再然后是下部
新课学习
为什么两次实验的现象不一样呢?
一次是平面的桌子,一次是曲面的伞
新课学习
大地不是平的,而是曲面的
根据上面的实验,结合在海边眺望驶近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顶,再看到船身这一事实,你能推测出什么?
新课学习
“盖天说”:他们想象大地是平的,天空像一个盖子。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臆断
新课学习
“新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盖,二者都是圆拱形。
臆断
新课学习
张衡的“浑天说”:宇宙像一个鸡蛋,天地都是圆球形的,地就像鸡蛋中的黄,独居其中。
推测
新课学习
浑天说是古代汉民族的一种宇宙学说。由于古代汉族人只能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来构想天体的构造。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浑天说
拓展延伸
亚里士多德的“月食说”:根据月食推断地球是球形的
推测
新课学习
视频:月食的形成
拓展延伸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证实
新课学习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在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一支200多人的探险船队,分乘5艘帆船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一路上船员们历尽千辛万苦,还有不少人病死在途中。
1521年3月,船队到达菲律宾。麦哲伦因介入岛上部族纠纷,被当地居民杀死。最后,船队只剩下1艘帆船和10多名船员。他们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原出发地西班牙。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拓展延伸
卫星照片: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
确证
新课学习
地球的形状
读图,你能用文字来描述地球的形状吗?
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新课学习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
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
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
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它有一个天
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
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
始太阳星云。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地球
你知道吗?
月球
拓展延伸
活动
思考
你能找出更多的证据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吗?
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船的桅杆。
海边看船
新课学习
登高望远
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
新课学习
草原看马
草原上从远处奔腾的马群,先看到马头,后看到马腿
新课学习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赤道周长:
表面积:
6371千米
4万千米
5.1亿平方千米
读图,你能用从这三方面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新课学习
(二)地球仪
定义
依照地球的外形,制作出了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仪
新课学习
观察
活动
地球仪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分别是怎么表示的?
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
作用
新课学习
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北京、太平洋和珠穆朗玛峰
小组比赛
哪一组又快又准?
新课学习
经纬网
想一想地球仪上的网格线表示什么?有什么用处?
航海
军事
航空
认识地球的好帮手
地球仪的作用:
新课学习
地轴、两极
地轴
北极
南极
新课学习
制作材料:
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制作步骤:
(1)如图,在乒乓球的正中用红笔画上一个最大的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活动
实践
学习制作简易地球仪
新课学习
(2)把铁丝弯成图中所示的形状,注意铁丝是倾斜的,弯曲的半圆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新课学习
(3)把铁丝穿入乒乓球,如图,并把露在外面的铁丝弯成小圆圈,以防止乒乓球脱落。底座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地球仪更稳固。
新课学习
1.率船队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
A.哥伦布 B.麦哲伦 C. 魏格纳 D. 郑和
B
2.准确确定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
A.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B.生活在地球上的古代人们
C.从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D.外星人告诉我们
C
课堂练习
3.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如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图中所示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
B
课堂练习
4.读图,有关地球数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道半径是6357千米 B.极半径是6378千米
C.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D.赤道直径约为4万千米
C
课堂练习
我们学了什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课堂小结
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过程?
2.说一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举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作业布置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仪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大小
定义
作用
地轴、两极
板书设计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一课一练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关于地球大小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均半径为6357千米
B.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C.赤道周长约为8万千米
D.极半径为6373千米
2.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实了( )
A.大地是运动的
B.大陆在不断漂移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
3.地球的形状是一个( )
A.正圆球体
B.椭球体
C.扁球体
D.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4.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叙述,正确的是( )
A天圆地方 B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C球体 D圆形
5.有关地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按一定比例,把地球缩小后制成
B.地球仪能真实反映地球形状
C.地球仪是地球模型
D.用不同的颜色、文字、符号表示地理事物
6.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认识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③→①→②
7.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自古以来就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B.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C.“天圆地方”的说法源于环球航行
D.地球的最大周长是本初子午线
二、综合提升
1.读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______半径,B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______半径;A______(大于、小于)B,因此,地球是一个______的球体.
(2)C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______,长约______千米.
(3)地球的平均半径长约______千米,地球表面积约______平方千米.
2.谈谈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达标
1.解析: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选项AC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答案:C.
3.解析: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答案:D.
4.答案:C
5.解析:地球仪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球缩小后制成;它不能真实反映地球形状;它是地球模型;地球仪可以用颜色、符号、文字等来表示地理事物.根据题意.
答案:B.
6.解析: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最后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答案:D.
7.A、人们对地球的形状认识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并不是自古以来就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故错误;
B、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故正确;
C、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故错误;
D、地球的最大周长是赤道,故错误.
答案:B.
二、综合提升
1.解析:(1)图中A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极半径,B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赤道半径;极半径长度小于赤道半径长度,因此,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C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赤道,长约4万千米,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3)地球的平均半径长约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答案:
(1)极;赤道;小于;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2)赤道;4万;
(3)6371;5.1亿.
2.答案:人类进步了,科技进步了.人要细致观察,善于提问,勤于思考,才会有贡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