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戊戌变法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课 戊戌变法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14 22:1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2.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3.下列措施,在百日维新中被维新派搁置起来的是(

A.设立议院
B.发展工商业
C.改革科举制度
D.改革政府机构
4.“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
)。
A.烈士精神
B.种族成见
C.浪漫性格
D.厌世心态
5.早期维新派认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这实际上是主张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C.仿效西方,实行变法
D.与西方国家进行战争
6.下列关于维新思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中国具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
B.是一股进步的爱国民主思潮
C.是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D.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7.(2011年4月天津河西区一模5题)《盛世危言》中有这样一段话: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依据材料推断其作者是(

A.魏源
B.李鸿章
C.郑观应
D.康有为
8.下列观点符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9.将康有为的下列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组织保国会
②创办《中外纪闻》
③上呈《应诏统筹全局折》
④发起“公车上书”
A.③④②①
B.①②③④
C.④②③①
D.③④①②
10.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有
①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③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我们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
A.论战最先震动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12.面对危险的形势,光绪帝和维新派没有自己可依赖的军队,也不敢发动群众,最终选择拉拢当时掌握新建陆军的人物
A.袁世凯
B.李鸿章
C.荣禄
D.陈宝箴
13.下列哪一项内容符合维新派的主张,却不在戊戌变法的政令之内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改革政府机构
C.改革科举制度
D.发展民族工商业
14.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提拔的“军机处四章京”不包括
A.谭嗣同
B.刘光第
C.杨锐
D.康有为
15.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反映的内容是(
)。
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
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D.设邮政局
二、非选择题
16.(2011年5月太原市二模44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
“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1)据材料一、二,指出康有为与刘逢禄相比其观点的异同之处。(9分)
(2)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叶德辉观点的认识。(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1868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了《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旧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与其相比有何差别 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慈禧太后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的目的是什么 这反映了什么
(3)对比材料二、三,从领导力量、措施实施分析中日两国变法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A 4.A5.B 6.A 7.C 8.D 9.C 10.B 11.D 12.A 13.A 14.D 15.B 二、非选择题
16.(1)同:二者都怀疑《左氏春秋》的真实性。(3分)
异:刘逢禄多从学术角度考虑;康有为则为其变法提供理论依据。(6分)
(2)有道理。(2分)看出了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但作者倾向于对康有为的批判,坚持夷夏之
态度较为保守,反对变法。(4分)
17.(1)政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差别:只有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没有实行君主立宪。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目的:控制人事任免权,防止光绪帝破格提拔维新派。反映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3)领导力量:在中国,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在日本,改革派力量强大,掌握国家政权。措施的实施:中国各地方官托词抗命,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日本强制推行变法措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