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习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五课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习题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14 21:4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右图照片是一座造型独特的纪念馆,建筑的外观设计成台历,可以看到日期是“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这座建筑应该位于(

A、北京
B、上海
C、沈阳
D、南京
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人民和没有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这些爱国武装部队叫


A、抗日部队
B、抗日游击队
C、抗日义勇军
D、东北部队
3、促进民众觉醒,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是


A、一二 九运动
B、西安事变
C五四运动
D、五卅运动
4、1936年一场震惊世界的“兵谏”在中国爆发,导致“兵谏”的主要外因是


A、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中日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C、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情感
D、蒋介石主张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5、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事件是


A、“八一宣言”的发表
B、抗日义勇军成立
C、一二 九运动爆发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二、列举题
1、张学良在近代史上所经历的重大事件
2、参加西安事变谈判的中共代表
三、问答题
简述西安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
综合运用
图说历史
①上图内容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该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采取了政策?
②该事件标志着什么?
③自二战结束到今天,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一直以各种方式否认侵略历史,你如何用相关的知识历史予以驳斥?
二、材料解析题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1)材料中“
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什
么事件?
(2)请问
:东北松花江上的同胞为什么会“
流浪!流浪
”?
(3)《松花江上》之歌唱出了东北人民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拓展与探究
“九 一八”
事变前,日本本土相当于中国的1/3,人口相当中国的1/7,但却拥有较为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那时,日本工业产
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了38、2%,年产钢229、2万吨;军队数量虽少于中国,但武器装备却占绝对优势。而中国经济十分落后,小农经济占国民经济的90%以上,工业经济不到10%,钢年产量仅1、5吨,军队装备落后,缺乏训练。加上蒋介石推行反共内战政策,政治腐败,把国家搞得四分五裂。”
(1)
日本这样的小国为什么敢于欺负中国这样的大国?
(2)
九一八事变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一、选择
1、C
2、C
3、A
4、B
5、D
二、列举 1、东北易帜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2、周恩来 叶剑英 秦邦宪
三、问答 答:起因: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张学良、杨虎城
与红军停战。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陕北红军,张、杨苦劝蒋介石联共抗日未果。经过:1936年l
2月12日,张、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逼蒋抗日,即为“西安事变”。
结果: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历史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综合运用
一、图说历史 ①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政策 ②局部抗战开始 ③用日本侵略者自己记录下的材料做最有力的驳斥
二、材料解析
(1)九一八事变(
2)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致使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日寇之手,东北人民被迫流亡他乡(3)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
四、问答
拓展与探究:
(1)那时中国国穷民弱、政治腐败,是日本敢于欺负中国、在中国横行霸道的重要原因
。(2)教训:落后就会挨打,富国强民才能御敌。只有不断
发展国家的经济,努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使我们的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学生要树立
民族自尊、自强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进而为祖国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