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说课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2-20 20:53:00

文档简介

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说课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送的名家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 教学目标 及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课教学目标 设定如下:
1. 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要求。
2.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3.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其中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为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是教学难点 。
三、教学构思: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安排了赏月诵月——品月写月的教学环节
四、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 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 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 揣摩意境,将词改写成散文,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 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
第一步:赏月诵月——
(一) 知识积累导入 新课:“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而长大后,天上那一轮明月,却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请欣赏一组月亮的图片,齐读古人为我们描写月亮的诗句。
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在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境中,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拓展知识积累,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 分层推进式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 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 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 品读:以“月”为中心词,从词中挑选一些动词放在“月”的前面组成一个短语,看看苏轼对月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问、归、怨、共……)
老师介绍苏轼的生活经历,学生选择诗句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谈谈:“透过……诗句读到了……”(读到了苏轼对月亮的向往、读到了苏轼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惆怅、读到了苏轼积极豁达的胸怀……)。
4. 自读:把自己假想成政治失意远离亲人的苏轼,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回答问题——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抑郁而不失旷达,惆怅而不失乐观……)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抑郁——旷达。
5. 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6. 齐读:女生齐读上阕诗句,男生齐读下阕诗句。
7. 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第二步品月写月——拓展积累式鉴赏: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漫步古代咏月诗篇中,通过比较阅读老师搜集到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中月的永恒魅力。
1.听:老师朗读这两首诗歌,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说:以“我欣赏————诗句,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写:通过拓展赏析,让男女生分别将本词的上下阕改写成写景抒情的散文片段,交流朗读。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思念亲人
附录:
《把酒问月》 李白
附录: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2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雷电颂》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教学设计>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同时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而本文又属于散文诗中的精品,通过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和想像,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屈原的高大形象。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散文诗中的象征手法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加之作品离他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不易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仔细体会,认真感悟,并对他们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教学设计>设计:
三、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教学设计>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在对风雷电的歌颂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4、体会风雷电等的象征意义。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五、教法与学法:
先让学生自己看有关历史剧《屈原》的参考资料,明白这部历史剧的创作过程,主要内容,人物情节等,再通过播放朗读来让学生体会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屈原的高大形象。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认识作者的内心世界。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3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再塑生命》说课稿
一、说教材。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课文,第一单元课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因此重点可放在学习人物品格,感悟人物奋斗历程和爱的传递,渗透人文教育。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总的来说,从八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者的要求,即:“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初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培养学生整理,概括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复述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2)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能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品味文章清新朴实的语言。
3、情感价值观: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理解人物形象,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解决办法:扣住文本,设身体验。)
(2)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解决办法:多读。)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解决办法:深入浅出,重在“再塑”二字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设计:
我所任教的初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加之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品读语言也较为粗糙,情感体验不够真切、很难与文本的内容产生心灵共鸣,筛选、提炼、概括能力有待提高,表达能力也较差。
根据教材特点、初中学生思维行为特点,设计“五步教学法”,思路为:导----读----悟----赏----结。力求做到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其中“导”包括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课上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读则是研读文本;悟和赏则是对人物,对主题、对语言的理解和赏析,结则是小结。
本方法是一种较好的结合学生实际,符合认识规律的方法。能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法设计:
1、个人情感体验法。以读为本, 先速读,再精读,朗读、默读、诵读,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合作探究学习。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一方面善于与人合作,得到更多角度的信息。
(三)手段选用。
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海伦、莎莉文的照片和千手观音的舞蹈。
音频播放《爱的奉献》,烘托课堂爱的氛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
1、学生课文预习:
(1)通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自查字典,扫清字词障碍。
(2)对比较感兴趣的句子请在文中划出,并在此句旁边注明欣赏的理由。
陶行知老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读文章,能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2、课外准备:
(1)搜集整理有关作者的信息
(2)搜集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3)搜集有关爱的名言
课外的准备,拓宽学生知识面,,利于对课文内涵的深入理解。
课堂环节
(一)直观导入,初步感知(5分钟)
1、播放《千手观音》。由《千手观音》导入新课。
此时无声胜有声。真切的视频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和又一次对残疾人的同情和敬仰,这种静静的观赏最能激发孩子内心的美好情感
2、过渡语
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身残志不残的勇士们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就是海伦·凯勒。(教师课通过屏幕出示有关画面)
是谁引领海伦·凯勒走上了漫长的人生路,是谁把海伦·凯勒带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是谁给海伦·凯勒再塑了生命
老师动情的介绍,为整节课的开场渲染了感人的气氛;这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生齐读题目
(二)粗读文本,理解主题
1、析题
1、从题目入手,指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得信息,带着思考进入文本。
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再塑谁的生命?
她原来的生命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结合文章内容做答)
指导学生由题目产生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提出问题,有利于其自觉的梳理文章的思路,获得整体印象,较好的体会文章的主题;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读文
(1)快速浏览课文,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理清思路
1.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1—13);
2.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14—21);
3.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22—39)。
这样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复述)
通过复述,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和对人物的理解。
(3)各抒己见
读完本文,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第五段的关键句“她就是那个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三)赏读文本,自悟体验
1、赏读文本。(如果有自已比较喜欢的句子、段落,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也可小组交流所想) 教师可推荐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此文语言清新朴实,有的含意丰富,很适合学生欣赏,让学生自已选择喜欢的句子,尊重他们的阅读爱好。
2、难点突破
1、请说说对“再塑生命”的理解。
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此问题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难点。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就能抓住本文的灵魂。在课堂开头,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解,经过反复的研读,学生会有更深的体悟。
2、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发言,师生一起总结:
A、莎莉文老师的帮助:
了解儿童心理
讲究教育方式
教学循序渐进
充满爱心、耐心
B、自身因素:内心敏感、求知欲强、好奇、好学自强、不屈不挠———
(屏幕显示:问题及答案逐一出来)
本文一体两面,海伦与莎莉文老师相辅相成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沙利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设计此问题,是希望学生正确看待一个人的成功,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真切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著。以达成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四)拓展延伸,小结全文
(1)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课文第三部分师生的回答中,有几个探讨什么是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也可以模仿着写几句话。
课文中讨论“爱”的句子有:
“爱是什么?”
“爱是花的香味吗?”-----在海伦看来,爱是给人类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在海伦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成长。”
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的云彩。……也不想玩了。”----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没有它,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了。
(2)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象作者这样的意志坚强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你知道哪些?请概括他们的事迹。(教师可做补充A、奥斯特洛夫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B、贝多芬谱写《命运交响曲》;C、民间艺人阿炳奏响《二泉映月》;D、司马迁身受宫刑,完成《史记》)
(3)课文小结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学生齐读):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 莎莉文 麦西夫人的脸,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师生共同总结,
(屏幕显示文字、音频播放《爱的奉献》)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再次点出主题,这主题由海伦说出显得更自然。
用简洁的话渗透爱的教育理解文中作者对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五)布置作业
1、写给海伦.凯勒的一封信(屏幕显示)
2、拓展延伸的第一个问题
3、好书推荐:海伦 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史铁生《好运设计》。
作业灵活,重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渗透人文教育。
以书信的形式比单纯的读后感更为亲切,学生更易吐露心声,心灵更易得到净化,更易理解生命的意义,爱的意义。
总需时间:45分钟。
附:教学过程流程图
活动导入——速读课文,理解内容——重点研讨,赏析语言——电影片段欣赏,讨论探究——师生总结,布置作业——播放爱心歌曲。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6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大纲中有文言文背诵推荐篇目20篇。《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来”。《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感知理解课文内容;2、熟读背诵全文;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插入了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读文思考、标划,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为了解决重难点,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并进行了超级链接,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由学过的写景文引起学生的回忆,导入新课。明确指出本文又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学习的期待。
第二步,初读感知课文。本文是一篇自读篇目,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因此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先让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文下的字、词、句释义理解课文,读后对重点字音和词义进行检测,因为有了检测,学生的自读也有了着落。
第三步,诵读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范读,明确读此类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间的停顿,在每种景物出现后留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屏幕提示的问题思考、标划。
第四步,讨论交流问题答案,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关内容,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步,结合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分步记忆文章内容,如,在引导背诵第一节时,选择了一幅山水画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来游去,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作者坐着小船饱览“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绘这一幅幅画卷,学生对文中的语句相应地进行朗读、记忆。
第六步,结合图片的综合展示,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达成目标。
第七步,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帮助他们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2 页 共 2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诗词曲五首》说课稿
1、 说教材
本课所选的诗词曲都是传统名篇。这些作品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课程标准对于诗歌学习有如下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的诗歌教学应该遵从课程标准的要求,遵从诗歌学习的规律,据此,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2、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并背诵。
2.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3. 欣赏诗歌中的名句。
4. 学会欣赏诗歌。
3、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意境描绘法
诗歌学习离不开诵读,学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领悟诗的内涵,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调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理解诗歌,学会欣赏。对意境的描绘,是学生的再创造,也能体现学生对诗的理解程度。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语言训练。
    这五首诗老师可以精讲一首,然后让学生自己学习、欣赏另外四首,然后同学们交流学习成果。
4、 教学流程
(一)导入。我国古代诗歌的内容是丰富的,老师可从这个角度精心设计导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第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范读。老师的范读有利于激发起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所以,教师范读比用录音朗读的效果要好的多。
2. 学生自由吟诵。
3. 指名朗读。
4. 集体朗读。并谈谈对这首诗的体会。
介绍背景。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这首诗的背景对于学生理解诗意有相当大的帮助,因此介绍背景后再次吟诵。
5. 根据背景介绍,再次吟诵这首诗,看看有没有新的体会。
6. 讨论诗意。
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7. 名句赏析。
(三)根据这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其他四首。
(四)交流学习心得。
经过反复学习,相信学习对诗歌欣赏能够有所领悟。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1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课,本单元入选的古诗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篇章。无论是写景、寓理,还是抒情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贤人的意趣和志向。
本课是作者的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的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其学有所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感悟当今中学生应怎样尊师重教、刻苦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古文言文基础知识,以及我们的教学理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积累文言文词语。
2、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3、 学习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4、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好学精神与求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理解、背诵课文,学习作者执著的求学精神。
2、学习文章对比手法。
教学难点 :
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与求学态度。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习惯。从这些方面出发,我们选择了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自学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从教师方面来说,主要是选择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的教法。从学生的方面来看,首先是要学会自主学习。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上的思考、回答。这些都要求每个学生能独立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任务。其次是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法。对于疑难问题或者是开放性问题,要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去解决。
三、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自学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4、复述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研读赏析。
4、探究文章写法。
5、拓展练习。
6、布置作业。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2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海燕》说课设计
本次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等五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燕》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
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接触和学习过叙事、记人和写景等三种类型的记叙文,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均属于状物类记叙文,与七年级(上)学习过的另三种类型的记叙文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记叙文体系。
《海燕》在本单元中被安排在第2课。我个人认为,《海燕》在描写上比《石榴》更细致,在情感表达上比《白鹅》更深刻,在写法上比《鹤群》更“典范”,因此可以说,《海燕》是本单元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文章,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是一篇值得仔细阅读、品味和借鉴的精品文章。
2、教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海燕》写于1927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作者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文章就是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因此,结合课文内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需要说明的是,依据“三个维度”设计的这三个目标,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三个目标是互相融合的,只是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二、说学情
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师生双方的配合较为融洽,学生们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学习时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但大部分学生已养成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阅读,重视引导学生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可采用问答法;对作者深刻感情的把握,可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对本文语言的品味,可采用点拨法和讨论法。
(2)学法: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是要落到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反复朗读和默读,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文章的内涵,并对其表现手法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仿写法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材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中指出,在学习状物类记叙文时,“要把握作者笔下的事物的特征,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的是“整体感知——品味赏析——拓展延伸”的教学思路,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
(一)第一步——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以说,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几乎是所有的课文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前提。本课的“整体感知”环节侧重于理清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主要感情。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通读全文,疏通字词。
(设计意图:在课堂学习之前,初步感知文本,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而字词的掌握和积累则为文本的学习扫除基本障碍。)
2、简介写作背景和作者。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
3、听读课文,明确文中描写的对象,找出表现其活动背景以及表现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设计意图:这是“整体感知”部分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的异同点,理解作者把海上小燕子“误认”是故乡小燕子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联想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深入理解文中小燕子的形象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乡愁”——完成教学目标一并突破重点。)
(二)第二步——品味赏析。
《海燕》是一篇散文,对于这类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只有整体的感知,还不足以体味文章所特有的内涵和意蕴。本课的“品味赏析”环节侧重于文章中对小燕子的生动、细腻、传神的刻画,并简单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分别默读前后两部分,深入探讨这两部分在描写对象的特征、活动背景以及作者情感的抒发等方面的具体写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状物应该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并把所写事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为以后的写作实践打好基础。)
2、讨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特点。
(设计意图:这一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故乡的小燕子、海上的小燕子与作者的“乡愁”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解读这类文章的一般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
3、品读第1段和第8段的语句,并以此带动对全文优美生动语句的品析。(课外背诵第1段和第8段)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言极有特色,不仅描写生动、传神,而且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品味其中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语言的能力,积累文学语言,得到审美的乐趣——完成教学目标三并突破难点。)
4、教师从内容和写法上对全文进行简要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小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总体印象和理解。)
(三)第三步——拓展延伸。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本课的“拓展延伸”环节侧重于同题文章的比较阅读,并将咏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的知识理解转化为状物类记叙文的写作实践能力。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将本文与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比较阅读,从海燕的特点、生活环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同一事物,在不同作者的笔下,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法,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以此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迁移能力。)
2、搜集课内外有关“乡愁”的诗句。
(设计意图:作为课外作业布置。一方面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材料的能力。)
3、模仿《石榴》或《海燕》,写一篇状物短文。
(设计意图:作为课外作业布置。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是“写一篇状物的文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把学生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写作实践的能力。)
(四)教学效果预测:
如果以三个教学目标来衡量教学效果的话,前两个目标以七年级学生的学和能力而言,是可以达到的(后期的单元检测和写作训练也证实这两个目标完成得较好);第三个目标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目标是贯穿初中三年的学习过程的,我个人认为,在本课学习中,学生能够有所感悟即可认为是完成目标。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着重体现条理性,反映本文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活动背景 外 形 飞 翔 憩 息
故乡的小燕子 隽妙无比的春景 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 斜飞隽逸地横掠 粗而有致的小黑点
海上的小燕子 绝美的海天 乌黑的小水禽 隽逸从容地斜掠 展开双翅身子一落
△记叙线索——“乡愁”(作者对故乡深刻的思念)
第二课时:
一、(1~7段)忆故乡的家燕
隽妙无比的春景(背景) 线索
外形(静)
小燕子 飞翔(动) 结合
憩息(静) (倒叙)
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
忆燕思乡 乡
二、(8~14段)看眼前的海燕 思乡恋国
绝美的海天(背景) 愁
海燕 飞翔(动) 结合
憩息(静) (顺叙)
海上小英雄形象
看燕恋国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4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写了罗布泊由昔日非常美丽的湖泊变成今日的荒漠,揭示了一个生态环境蒙受人为破坏的个案,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好人类家园。
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两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报告文学的特点及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难点:
学习情感表达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握全文的主旨,同时结合所查找资料,
认真做好课前预习,提出疑难问题,在课堂小组讨论时尽力去解决。借助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五、说课前准备:
教师:
印发余秋雨的《沙原隐泉》与潘岳的《西风胡杨》推荐学生阅读。这样做有三个目的:一个是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尽量增加信息密度,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量,用教师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外查阅资料也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触动,为下面教学构建良好的氛围,从而体会人类从中应吸取的教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学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阅读教师印发的材料。
查找有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环境被污染的事例。(图片、书籍、相关报道均可)
六、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就“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引入课题。(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二)、解题:
1、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2、针对题目,你能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学会“渔”。)
(三)、请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全文,要求:
1、用笔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在书上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解答问题时先读原文相关语句,再用自己的话概括。(带着问题阅读文本使阅读具有方向性,更有效率。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同时为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由于问题较易回答 故由学生独立思考作答。)
3、理出各内容在书中出现的次序。(此问题较困难,要求学生讨论解答)
(四)、请学生齐读12、13段,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
(认识问题要深入,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深入探讨罗布泊消逝的根源有利于把握文本主旨,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写作方法探询
从写法上探究,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体会到好文章有其独到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从写法上探究文章撼人心灵的力量。
1、体味真实性。
2、感受形象性(1)对比手法(2)拟人手法(3)排比
3、体会抒情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巡回指导。这样,从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在集体中取长补短、相互启发。)
(六)、美点寻踪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七)、小结
(以饱含忧患意识的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以强烈的号召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以达成本课的人文性目标。)
(八)、作业
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信息及其它类似情况的介绍,编辑手抄报。
(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练习搜集整理有用信息,培养忧患意识,从我做起,切实行动。)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2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列夫 托尔斯泰》说课材料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我今天要对大家说的是我对讲授《列夫 托尔斯泰》一文的一点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为俄国大文豪列夫 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认为,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本文的重点是落在写他的眼睛上,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这就是欲扬先抑写法的应用。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人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体裁有回忆录和传记,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的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用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定也必须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其学会,而且要使他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我制定了几下几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的知识面比较窄,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可以说是空白,所以课前应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材料,增加对这位大文豪的认识。
三、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么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我采用了朗读法、质疑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非常重要。
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了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利用注解,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比较法:比较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它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也培养了写作能力。
多媒体演示法:学生的学习情趣,情感就是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中不但起到教学动力的作用,而且还消除了疲劳,激发创造力的作用。充分利用情感教学,能促进智能的开发,使学生变得聪明。
2、说学法
初中生学习语文,如何在学习中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方法的渗透与引导,使学生学习上有一个方向,对今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比较法、讨论法。
圈点勾画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尤其是四字短语与成语名言等,需要学生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精彩的句子,从而深放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比较法:有比较才有进步。学生学会了在比较中学习,那么他一定会增长见识,对他的写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讨论法:教师尽情的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一个词语或文中的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势必造成思辩的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课文的中心,深入作者的思想境地,可以说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语我准备这样设计:
“同学们,我们学第一课的时候,鲁迅先生说,日俄战争期间,俄国的托尔斯泰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皇帝的信,开首便是一句:你改悔罢!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你知道这位托尔斯泰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吗?他长什么样?他身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吧!”
第二步,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指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法”自行解决,屏幕显示习题进行检测。
第三步,介绍茨威格及托尔斯泰。
茨威格的介绍从简,托尔斯泰的介绍较全面。讲课时可以由学生进行补充。
第四步,诵读课文,由学生找出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点的语句,总结出特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茨威格精妙的语言特点和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
第五步,理解课文中心。共设计四个问题,从不同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境界。
第六步,讨论。内容是:茨威格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 幸福吗,为什么?
可联系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第七步,小结文章特点。
第八步,布置作业。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3 页 共 3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雪》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内容: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与“朔方雪”两幅雪景图,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出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文字优美,情感含蓄,寓意深邃。自《雪》问世以来,对它的题旨的解说的争议很多。苏教版语文教材把本文编入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意欲通过本文教学,从本单元教学重点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七——九年级阅读课的课程目标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我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四点: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反复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炼、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3、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并能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的感受。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标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据此,我确定的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涵。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本课案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在指导学生进行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诗的描绘的意境,理解课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
三、说教学过程:
(一)快速抢答,激趣导入:
模拟幸运52擂台赛的抢答题,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
(文章虽不长,却秉承了鲁迅的一贯风格,深沉冷峻,寓意深邃,文字较难理解,因此,我在导入环节中直接以作者简介为切入点,紧扣文本,以节省课堂时间。)
这是一个中国文学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国唯一一位位列世界十大文豪的作家,他就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斗士、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热风》等16种,其中,我们学过《呐喊》中的三篇小说《孔乙已》《故乡》《社戏》,学过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两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诗名篇《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出本文的生字词。
2.交流自己认为重要的生字词,老师纠错、正音。
3.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
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兼有诗歌和散文特点是的一种现代抒情体裁,从本质上来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诗的想象,从形式上来看,它又和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语言比较自由。对于这种具有诗情画意美的散文诗,大家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明确:
学习散文诗最好的方法是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文章的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从而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4.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感知意境。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闭上眼睛,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心去感受朗读所描绘的画面。
5.请同学们谈谈从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
你认为鲁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各有什么特点?
两幅画面: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一幅是昂扬向上、飞旋升腾的江北雪景图。
(三)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1.两幅雪景图为我们描绘出两种独特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雪,你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为什么?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
2.同桌合作探究,以“我更喜欢的是_____的雪,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是一种_____美。”的句式互相交流自己对两个地方的雪的看法。
3.班级交流,同桌两人一人作感情朗读,一人用刚才的句式作赏析。其他学生和老师作点评。
老师明确:
南雪,滋润美艳之至,是一种温情宁静的柔美。但不长久,略有遗憾。
北雪,冰冷坚硬孤独,旋转升腾,是一种大气磅礴的壮美。
这两种美形成鲜明的对比,朗读时要把这两种不同的美用自己的声音给表现出来。
4.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哪一个地方的雪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此处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调,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喜欢北雪?为什么?(提示:可结合课后本文的写作时间谈谈当时的写作背景)
作者的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哪一句?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设计此问题是为了促成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四)美读课文,领略意韵:
1. 你认为作者仅仅是在描写雪吗?
借描写南方的雪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借描写北方的雪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情。这种感情我们在朗读中如何体现出来呢?

2. 从语气、语调、重音等方面来指导学生美读课文。
南雪:语调舒缓,语气轻柔;北雪:语调激昂,语气铿锵有力。
3. 重点诵读描写南方雪野和朔方雪景的语句,然后选择图片给配解说词.(此环节是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而设,使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五)同题写作,拓展延伸:
1.雪是鲁迅的爱物,也是古代诗人们的最爱,在他们的笔下,雪花飘飘洒洒, 显尽风流。请打开你记忆的长河,从中撷取几朵美丽的”雪花”吧。
学生交流写雪的古诗词。
2.鲁迅在本文中写了雪中塑雪罗汉的情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一段雪地捕鸟的文字,你在雪地中做过其他的游戏吗?请用一段文字把自己游戏的情景描绘出来。
(六)结束语:
最后,让我们在《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优美的歌曲中共同领略北方雪的壮美吧!
自我评价:
本课案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抓住了散文诗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品味和赏析文章,重在感悟和体味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拓展延伸部分进行同题写作,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的学习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4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藤野先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依据这一原则,并结合本课的具体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先生东渡日本留学,弃矿从医,幸遇藤野先生;不久又弃医从文,惜别藤野先生,在与老师阔别二十年后,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教学中要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从文学常识的积累、主题内容的把握、重点词句的赏析到拓展、迁移、运用,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读、思、品、说、写,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在独特的体验中去品味语言、揣摩内涵与反思人生,从中获得感悟,得到教益。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问题“对于鲁迅和《朝花夕拾》,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结合文学常识的积累了解鲁迅先生的原名、籍贯、地位及代表作品,尤其是《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的性质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本文做情感铺垫。
(二)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三)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思考如果没有阅读课文,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主题会是什么?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好文章大都是一波三折的,更何况是大手笔的鲁迅,从而激发学生感悟名篇、深刻探究的学习激情。
第二出示问题组,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这里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思考问题如下: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领会到的?
这里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明确问题。通过第一题来给课文划分段落,使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通过时间、地点的变换来叙述事件的好处,从中学习构思布局的写作方法;通过第二、三题明确认识本文有两条叙事线索,明线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第四题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爱国之情,使学生能够在自我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等),抓住典型事件(如“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至此完成第一课时的学习任务,突破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线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研读赏析
在这一环节重点突破本课的另一个个学习重点——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速读第二部分“在仙台”。
(1)、在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你认为最让鲁迅感动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3)、那段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往事是什么?请你带着感情复述一下这件往事。
结合第一题总结出这一部分共叙述了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多方面的高尚品质:
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好处。在第二题中则让学生重点了解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这一高尚品质,鲁迅虽然是弱国的国民,但藤野先生却给他满腔热忱的帮助和指导,鲁迅的医学专业成绩“及格”。可日本的“爱国青年”对此却无端猜疑,“借”了鲁迅的笔记查看,他们的言行充满对弱国国民的歧视。藤野先生和“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第三题则结合《鲁迅自传》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完成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五)探究补疑
为了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挖掘教材,设计一些出乎学生意料的疑难问题,促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以活跃课堂气氛,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问题如下:1、本文是赞美藤野先生高尚品质的,却写了他的“掌故”,这样是否有损于他的形象吗?2、日本学生给鲁迅的信,以托尔斯泰的话开头,隐含什么内容?3、藤野先生向鲁迅泄露了题目吗?如没有,你有何依据?4、鲁迅对藤野先生充满敬佩、感激之情,为何分别时,却向藤野先生说了谎?
(六)布置作业
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通过两三件具体事例,来刻画给你帮助最大的一个人。
(七)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结构层次、表现手法,我精心设计板书,体现教学思路。把课文内容浓缩于板书,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板书,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把握课堂教学动向。
整个教学流程,既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应该点拨到位,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引导学生深刻探究,从而抓住内在的东西,以培养自学能力,能够学以致用,突出其主体地位。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2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春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春酒》。恳请各位老师多指教。
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先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我所说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第二、说教学设想。
首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出自己的一种教学理念:新课程下的语言课堂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气象?我的理解和做法是三个词六个字——唤醒、激发、碰撞。我们看过很多的公开课,作为听课人,我们往往既能很清楚地看出教师预设的思路,同时也意料之中的看到学生在一节课最后的所得就是教师所要的效果。学生探究的方法甚至探究的结果都在教师的预设之内。可以说,这样的公开课事实上是学生被动地配合教师完成了任务,一节课结束后,学生所得的就是教师事先要给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自主性究竟发挥了多少呢?
因此在我设计的这一课中,我想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着力表现“课堂生成”这一特点。立足于“唤醒——激发——碰撞”的理念思路,将教师的角色主要定位在“共享者”的身份上,同时又不动声色地以“四两拨千斤”之力,激发学生自主充分地去探究。但在我设计的本课最关键的环节中,我无法预料学生的探究会有多远多深,无法预料会现场“生成”出什么。可这恰恰一方面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另一方面能考验出教师应变与驾驭的能力,这恐怕才是新课程下课堂的新气象吧!
同时,在人文性和工具性方面,我设计了两线交织的思路:工具性方面突出一个“读”字,人文性方面突出一个“情”字。两线交织,在“读”中品情、悟情、养情,又以“情”促“读”、会读、悦读。就本课而言,既体现出“情”的丰富:即文中的人情、乡情、亲情、情趣;又体现出“读”的多样:即多种方式、多种角度。而教会学生新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高效地阅读习惯,又恰好与教材《春酒》一课后的知识短文(152面)《怎样精读》的内容相吻合。
第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让学生学会并掌握精读文章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课前预习。(浅知课文大意,疏通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民俗资料等)
(2)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和体验生活,培养健康的情趣(语文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唤醒:
1、短片导入激趣:
(1)播放张艺谋拍摄的申奥短片,让学生欣赏感知其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激发兴趣,为后面的环节预作铺垫。
(2)教师导入新课,引出中国特色民俗文化元素之一——《春酒》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春酒文化:
填空1:春酒是(时节、成份、喝法……)
(二)品析激发:
1、教师作示范,与学生享阅读体验:老师品到的不仅仅是香甜的酒味,我还品出了其中淳朴、和谐的人情味:如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要起个会……正月里会首总要置酒表示酬谢,而母亲很乐意把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定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明亮,人人兴高采烈,母亲因别人的赞美高兴得“两颊红红”。笑眯眯地母亲,本本分分的村民,令人难忘。
2、同学们再读再品,在琦君呈给我们的这杯春酒中,你又品出了什么?
填空2:春酒也是
(学生可能会品出思乡之情,思母之情,怀念童年之情……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品析关键词句,体味细节蕴含的情趣,也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三)生成碰撞:
看似十分平常随意的细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而往往能在我们读者心里激荡起不同的感受,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触发我们许多的情绪,在本文中你读到的哪些词句擦亮了你思维的火花,或掀起了你情感的波澜,结合自己的阅读或生活经历体验谈一谈
填空3:春酒还是
(此环节是课中学生活动最充分的时段,反映出多角度阅读的指导,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和生活积累,引发出师生碰撞、生生碰撞、学生和作者的碰撞,在思想和心灵的碰撞中,使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的情趣、乐趣。学生可能会说到思乡的诗句、说到自己的亲情、说到自己的童年……,这样就大大丰富了作品内容,提升了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使学生到文中去,又从文中来,回到生活中,丰富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心灵和情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四)小结延伸
1、小小一杯春酒,我们品出了如此丰富醇厚的滋味,品到此,春酒不再仅仅是一杯酒,它其实是我们博大丰厚的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这符号凝结中华民族传统心理和情感中最美的色彩、亲情、乡情、人情……你还能就自己的经历体验,说一种像“春酒”这样的中华民俗符号吗
(学生可能会举出风筝、饺子、月饼、粽子……)
2、一篇《春酒》,让我们品出了民风之美、人情之美,它不再是一篇课文,它像一杯鸡尾酒,调和了人类心中那么丰富的情感,让我们深深地陶醉,它又是一粒催化剂,激发了我们那么美好的情趣,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无穷乐趣.那在你看来,《春酒》又像什么呢 请你也用一句比喻说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吧.
填空4:《春酒》是
3、小结启发:同学们读得如此兴致盎然,品得如此有滋有味,全在于我们并非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好书不厌百回读”,回顾这节课,我们不仅品味了甘醇的春酒,还获得了阅读的方法,提升了我们的阅读层次,丰富了我们的心灵,真是“开卷有益”啊!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3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小石潭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 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 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 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 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 朗读课文
1) 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 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 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 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 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 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 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 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 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附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这样的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此板书设计是为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服务的,并且也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小潭源流
潭中景物
发现小石潭
写作顺序:
潭中气氛
记录同游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的感受:幽深冷寂,孤独悲凉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5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浪之歌》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浪之歌》,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组歌(节选)》的第一首。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二、说学生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你去过海边吗?你看过海浪拍打海岸与礁石的情景吗?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个什么形象?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关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与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浪之歌》。
(本导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3分钟
读准字音和解释词义
(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为后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6分钟
学生听配乐朗读后思考:作者笔下的海浪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通过听读,将作者笔下的海浪与自己心中的海浪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深入探究:13分钟
1、 作者对海浪赋予怎样的感情?
2、 你从文中哪些诗句体会到这种情感?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
(五)协作质疑:10分钟
我们对诗歌的情感已经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了,但诗歌的语言有时难以理解,对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惑呢?
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钟
引导学生仿写课文中的诗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小结:2分钟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 仿写诗句
2、 预习《雨之歌》
板书设计:
浪之歌
纪伯伦
海浪 博爱者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2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敬畏自然》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教学目标
一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二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四) 教学难点在于: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二、说教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资料交流法、比较法、及讨论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问答法,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要达到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骤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观点,第二步骤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第一步:创设情景整体感悟。
一、导语设计: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一段短片,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两遍课文,首先积累优美字词,完成字词练习。
其次圈点勾画,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简要写出对每一段的读书感受与理解,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这个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题敬畏自然的含义。
三、互动探究。
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 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在这环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从而理清文章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结构,完成教学重点: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二步:强化理解、能力延深。
首先课堂上请学生展示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资料。
1、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人类改造自然取得了哪些值得骄傲的成绩,举例说明。
2、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有哪些破坏自然的行为,举例说明。
3、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径,你的态度如何?作者的态度如何?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完成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同时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拓宽视野,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然后根据学生找出的文章中富有哲理性和思辨色彩的语句进行分析,体会文章运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由此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请学生做环保小记者,为这些图片配上简洁的广告语,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模仿课文语言风格,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结合专题开展阅读,拓宽阅读视野。同时,阅读后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创意说明: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简评:这是一节古典诗词诵读、鉴赏课。纵观全程,教者由旧知引入,从易到难,由低至高,善于“垫石铺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满足感,生求知欲。而布置学生上网查寻资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培养了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显示出教者把教的内容巧妙地转换为学生学的活动的功力。中间主体部分,以读为经,抓点带面,读与问,问与析的关系处理得明快、清晰。结尾宕开一笔,依境改写,当堂评价,于常态中求变化,可谓别开生面。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出一种和谐、深厚、跌宕之美。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4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大雁归来》说课设计2
【说教材】
  《大雁归来》是八年级下册三单元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是优美的散文,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冬季的大雁、大雁归来的情景、春雁觅食过程的鸣叫、孤雁、四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大雁具有联合观念等内容,这些内容既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特点,又抒发了作者的爱鸟情怀,一个“爱”字贯穿全文,抓住“爱”字学习全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既要掌握课文内容,又要能感悟主旨。了解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又要知道作者从中找到了那些失去的东西,明白作者是个爱鸟者。很多句子含义丰富,我们要很好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字里行间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世界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有了许多生机和情趣,我们要与之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定位。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它们仅仅看做是我们的美味佳肴,而应该爱护它们、保护它们。作者意在让我们了解大雁特点,培养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品质。最终养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同时课文在写法上也很有特色,它将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完美结合,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指导学生体会句子包含的感情,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说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正音释词;
   ⑵ 了解作家作品;
   ⑶ 理解课文内容;
   ⑷ 品味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作者及《沙乡年鉴》 的资料,使学生预先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及成就,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对理解课文内容和感悟作者情怀很有帮助。
   ⑵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多媒体技术运营造学习氛围,教师抓住听范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展示收集的诗歌和歌曲这些重点环节的训练,做到学生与课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互动的原则。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爱鸟情怀,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知道应该与一切动物平等和谐相处。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 了解作者对大雁的描写,知道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回了什么。
   ⑵ 体会文章生动描写的作用,感悟作者的爱鸟情怀。
  2、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特点,从中受到感悟,学习写法。
【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学生充分合作、探求地学习知识,我将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合作、教师与学生合作来共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具体做法:
  1、多媒体展示画面,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进入教室时就逐渐进入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情景里,然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激趣导入新课。
  2、我安排两次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自己的见解、适时点拨,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合作,最终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了解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明白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回了什么;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体会从字里行间渗透出的爱鸟之情,受到感悟。
  3、安排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雁的诗歌、歌曲。帮助学生积累名句,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知识的热情,更能激发出学生的爱鸟情怀。尤其那首《雁南飞》唱的人心都快碎了,难道还不能激起我们对大雁的爱怜吗?《对着大雁唱首歌》更能激发出学生对雁的喜爱之情。
【说学法】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材料,让学生对作者及作品有一个大体印象,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展示作者照片、作品主要内容,这就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加深了对作者以及作品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利用多媒体扎实基础知识学习。教师安排听范读录音,既让学生集中思想,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还有利于学习生字词;安排了学生上黑板注音,齐读生字词,这些既是注重对学困生的教育帮助,同时也是扎实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勾出描写大雁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体会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回了什么,同时受到感悟。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展示自己的观点,点拔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自己学会提炼课文重点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观点。第二次安排四人小组讨论是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法和作者的爱鸟情怀,充分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知识的奴隶。
  4、指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诗歌、歌曲,既能调控课堂学习的气氛,又能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国外、国内、古代、今天、作家、歌唱家、作曲家……都喜欢雁,对雁充满感情。以此来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保护野生动动。
【说教学流程】
  1、导入:
   ⑴ 教师利用多媒体,在未上课前就播放有关雁活动的画面、音乐,让学生自然进入状态,上课铃响,教师很自然用语言导入新课,把学生思维引入到将要学习的课文《大雁归来》上。
   ⑵ 通过指导学生揭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大雁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作者对大雁怀有什么样的情感,这样教师自然引导学生进入到对作者作品的理解,指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作家及作品的资料,教师利用多媒体对这部分内容作补充,使学生完善自己收集的资料。
  2、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听范读录音,教师提出要求,注意字音、停顿、重读、勾出生字词。听录音后抽三名学生上黑板给生字词注音,其余学生同方互查。利用多媒体,集体订正注音,最后集体朗读三遍,抽学生说说自己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利用多媒体帮助学困生完善自己的注音、释词。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大雁作了那些描写,勾出相关句子,想一想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到了那些“失去的东西”?这是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体作用,然后又安排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意在合作探求,以便进一步领会所学的知识,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参考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完整地掌握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学、小组学、教师展示点拨,学困生也很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优生就更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们对大雁的特点就有了较多了解,明白作者从大雁身上找回了什么,从中受到感悟。
  4、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一些优美的句子,指导学生从内容、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方面去品味语言,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例句,加深学生印象,然后安排学生自己先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进行品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让学生资源共享。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适时加以点拨,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
  5、拓展延伸:
   ⑴ 让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雁的诗歌、歌曲,学生都很喜欢朗诵自己收集的诗歌,演唱自己收集来的歌曲,然后教师也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帮助学困生完善自己的资料,拓宽优生的视野。
   ⑵ 安排学生仿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写一条保护动物的标语,此举在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想写句子就写句子,想写标语就写标语,很灵活。
   ⑶ 为了加深学生对雁的印象,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安排全体学生学唱《雁归来》,那是一首唱起来很伤感的歌曲,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雁的关爱之情。
  6、总结: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全班学生齐唱《对着大雁唱首歌》来结束本堂课,这是首快乐的歌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雁的喜爱。让学生在歌声中快乐学习,在快乐中受到深刻感悟。
  7、板书设计:
    (黑板上板书)
  8、说媒体资源:
   ⑴ 资源出处:中央电教馆资源、intel网资源。
   ⑵ 资源利用情况说明:备课中充分运用农村远程教育设备和中央电教馆资源、intel网资源来设计教案、课件。
   ⑶ 备课时运用农村远教资源里中央电教馆中的备课资料来充实自己的教案,使教案既科学,又适合学生实际。
   ⑷ 做课件时充分利用中央电教馆资源库里的作者图片、作品相关资料、大雁图片、歌曲《大雁终要往南飞》,借鉴了部分多媒体课件。使自己的课件做到既符合学生实际,又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融为一体。
   ⑸ 为了使课件更完美,更适合农村学生实际,我还从intel网上查找了歌曲《雁南飞》、《对着大雁唱首歌》、大雁活动的视频剪接及课文范读录音等。做出有自己特色,适合农村教师教和农村学生学的教案和课件。
  9、说课后反思:
   ⑴ 培养学生骨干,落实学困生辅导。上完这课后,我从安两次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这一环节,体会到整个过程中实现了对学生骨干的培养,同时又让学习骨干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课后询问了几名学困生,他们都说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了一次知识,全班交流又学了一次,老师多媒体展示点拨又再学了一次知识,很多不明白的知识都弄懂了,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笔记也更完善了。多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参考内容,既是拓宽所有学生的视里,更是对学困生进行有益帮助,他们从课件的内容上感受到了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更是帮助了他们记笔记,平时教师只是一味点拨,少量板书,学困生记笔记很困难,多媒体完全解决了这一困难,还节省了大量教学时间,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让优生吃个饱,学困生学个好!
   ⑵ 图、文、声完美结合,生动有趣。教学中多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课件内容很丰富,图、文字、声音完美结合,学生听起课来就不觉的枯燥无味了,从而减轻了学习知识的难度。尤其对上课思想不集中的学生,多媒体教学更是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有看的、唱的、听的,那还能开小差!上这堂课时我认真观察了学生们,他们对多媒体展示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诗歌、歌曲、视频很感兴趣,每次都发出“唏嘘声”,可以看出只要课堂生动、形象、有趣,学困生还是很愿意学习知识的。这是传统课堂根本不能办到的。多媒体教学真是趣味无穷,收效不错!
   ⑶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在整合多媒体课件时尽量做到将科学性、知识性、美观性、娱乐性容为一体。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让全体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使学困生乐学,优生更优!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2 页 共 3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 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3、 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
结语: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正如我的这节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力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法宝。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3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大雁归来》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并且充实词语积累量,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这一切都应在保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2、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不算短。内容上虽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同时又象一首抒情诗,抒发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遗憾的是人类的猎杀行经给大雁制造着灾难。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因为大雁在作者的心中就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从写作上来说,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
3、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主要以体现新课标为主,突出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以四人小组、同桌研读交流法为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冲破心理束缚,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见解。
4、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课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会运用。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主旨,训练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重点 品位语言,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难点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关键 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二、教学过程
(一)设疑创境
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大雁?(外形、候鸟、合群性、叫声嘹亮……)据说大雁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文人的情思,因此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咏雁作品。你能不能说出与雁有关的成语、典故、诗句,借以描绘你心中的大雁?(如:惊弓之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刚才咱们谈的是自己眼中及文人笔下的大雁,那么,大雁在环境保护主义者眼里又会是什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一起走进《大雁归来》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
1、由题目,大家猜想一下此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呢?(大雁回来了……)提示一下,作者是环境保护主义者,他写此文是否还有其他用意呢?通过阅读,大家自会明白。
2、速读 首先请大家速读课文,边读边作常规的勾画圈点,同时思考文章围绕大雁归来写了哪些内容?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三)问题探究
1、为了观察、研究大雁这些不为人知的特点,作者是怎么做的?请跳读课文,快速在文中抓取信息。
2、你认为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爱)在文中有直接的表露吗?再次跳读。
3、文中还对大雁的活动作了细致描写,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大雁的深情,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或最能激发想象的一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作批注。
(四)整合小结
1、 通过刚才的猜读、速读、跳读、品读,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2、教师小结: 正如同学们所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同时也引人深思:我们现在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无拘无束的东西为代价呢?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公园,一切纯朴的、本真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波德,他让我们明白了: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情感;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2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雨之歌》说课稿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纪伯伦中《组歌》中的《雨之歌》,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
(一)说教材:
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散文诗,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
我的教学设想是:纪伯伦的《组歌》共有2篇,分别是《浪之歌》和《雨之歌》。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浪之歌》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基础上鉴赏名家的及同龄人的作品从而指导写作。本课只说第二课时《雨之歌》。
《组歌》中的《雨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到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着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和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想象,领悟散文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通过赏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2、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知识结构等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我还打算用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选取了七年级语文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的“春雨图”和一篇同龄人的作品《春雨》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对于《春》很熟悉,指导他们运用刚探究的方法进行赏析,达到巩固的目的,再用一篇同龄人的习作,使他们有种亲切感,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用回忆什么是“散文诗”进行导入。
第二步,进行朗读感知,回忆朗读应注意哪些内容
第三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全班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我设计了三个题目:
1、《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什么特点?
2、这首诗从哪节开始出现了“人”的形象,人的出现有怎样的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 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2、 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
3、 教师进行小结
第七步:欣赏名家和同龄人的作品
名家的作品主要选自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的“春雨图”选段,可以让学生把《春》和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第八步:随堂练笔
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 之歌”(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模仿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第九步:当场写作,当场与学生评析作文
第十步:布置作业
1、 摘抄文中你欣赏你喜欢的句子
2、 欣赏《组歌》中的其他几首。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3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满井游记 》说课稿及详案
  《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习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习文章的写景方法。《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
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首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3、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其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第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赏析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本堂课使用朗读带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情境。
  那么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必须说明,这节课是我上的满井游记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我将文章的字词意思及文章的脉络大体串了一遍,并且布置学生将其中的写景第二段改写为现代文。)
  一、 回顾上节课、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普遍问题(学生在赏析写景文章时都只是照字面分析),从而导入新课,介绍赏析景物描写的方法。
  二、具体过程,介绍“四步赏景法”
  1、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
  通过配乐朗诵(班得瑞one day in spring),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艺术形象
  2、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对第二个步骤的了解,再由教师补充,加深他们的理解。让学生描绘第二段中的早春郊游图,感受如何将静态的画面动化起来。
  3、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使他们能通过修辞把握景物的特征,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4、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要求学生在三个步骤之后再次回顾全文,归纳景点,理清层次,对文章有个总体的把握。
  5、对这四个步骤作个简单的小结
三、课堂练习
  将理论运用于实际,让学生再次重温《湖心亭看雪》,利用所学的赏景方法赏析西湖雪后奇景,力求加深他们的印象。
四、 课堂总结
  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满井游记(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写景特点
3、学习赏景技巧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3、培养自身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比较阅读法、品味鉴赏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附简案)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五一”出游经历导入
2、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单介绍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创作主张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4、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翻译,教师巡视并指导
5、教师讲解其中重点字词,例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6、理清文章整体脉络,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7、点出文章重点在于第二段之写景部分,为第二课时作铺垫
8、结课并布置改写第二段作业
附板书:
城中余寒
总:满井全景
满井春色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结束全文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第二课时(详案)
【教学要点】介绍四步赏景法,让学生通过作品领会写景文章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1、 回顾上节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一起将《满井游记》的字面意思及文章思路理了一遍。很明显,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作者在早春二月时出城游玩,看到了满井的满园春色。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而《满井游记》可算是他的代表之作,尤其是其中描写满井春光的第2段更是写景妙笔。上节课,我布置给大家一项作业,让大家回去将第2段的写景部分改写为现代文。现在,我们花一点时间一起来看看大家的作业情况。
2、 作业情况
现在我念两份作业,大家注意听,之后告诉我,你觉得哪份作业做的好原因是什么。(选择2份作业,一为照课文翻译,一为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加工)
教师小结:从作业中可以看出,很多同学是将第2段直接翻译出来,虽然严格忠于原文,但是少了一点的灵气,请注意,我的题目是“改写”,而不是“翻译”,而做的比较好的同学,则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加上自己的语言,将一幅很有立体感的满井春光图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十分生动。
3、联系写作问题
   说到写景的文章,大家现在都普遍存在一种排斥心理,不愿意写这类文章,觉得有点难度,不知道该如何将死的景物写活。要写一篇好文章,首先应该从欣赏同类文章开始,那么,我们今天就以《满井游记》的第2段为例,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赏析一篇写景文章。
二、 介绍“四步赏景法”
(一)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
从作业看来,很多同学赏析文章只是拘泥于原有语句,思维受到了限制,少了一点的想象力,文字是死的,而如何将它起死回生,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作品时,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积极而合理的想象,让作品所描述的形象活现于我们的脑海里,从而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获得鲜明、深刻的感知。说了半天,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现在让我们一起实践一下。
   我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第2段,同时请大家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北京东北郊的满井,在早春二月时是怎么样的一种风光,听的时候,请大家展开合理的想象,呆会请一些同学告诉大家,你们看到了什么。
配乐朗诵(班得瑞one day in spring)
学生自由描述脑海中呈现的满井春光图(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例如,写到作者一群人初到满井时见到的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我们阅读时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这是对满井风光的总写,而应该在脑海中活现出“高柳夹堤”的形象画面,感受作者“一望空阔”时的神情,只有排列整齐的高大柳树分列在大堤两边这样一幅很有气势的画面再现于我们的脑海,柳树的形象才会鲜明突出,我们对“高柳夹堤”才会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才易于感受作者放眼四方时轻松而舒坦的喜悦神情。
通过这样的想象,大家是不是觉得脑海中的满井比起课本上的更加立体了呢,所以在赏析写景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展开自己合理的想象,使自己有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赏析写景文章的第一个步骤——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板书)
(二)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
  接着,我们一起来进入第二个步骤——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板书)
在我讲之前,先请大家来说说,你们对这个步骤的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画面是死的,如何使死的画面动起来呢(学生也许会提到景物的活动,可再进一步引导他们联系到画面中的人和动物)
教师小结:有时候,仅仅投影式的再现画面还不足以显示出描述对象的内涵与丰韵神采,难以显示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还要善于动化画面,让作品的静态化成为连续活动的镜头,并且要力求读出镜头中的声音与色彩,只有这样,景物才会生动起来,才会充满了灵气,焕发出盎然的生机与活泼的情趣。
  师生共同赏析《满井游记》的第2段中的早春郊游图:我们阅读时应尽量让它活动起来。老人们掬泉水煮茶,从容地细品;青年男子们举杯畅饮,高歌助兴,杯盏脆响,歌声高亢,姑娘们身穿艳装骑驴缓缓而行,很闲适地顾盼留恋。甚至连动物都参与其中,显得喜气洋洋。(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想象)这样,我们就能从这幅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的动态画面里立体地感受一种融洽而闲适的情景氛围,体会到作者投身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与陶醉之情,只要大家用心去体会,就会感觉到仿佛自己也在满井郊游,也欣赏着这幅美景。
这就是赏景的第二个步骤,要求大家从再现出的静态的画面中品味出动态的美,感受周围的氛围。
(三)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当然,作者要把景物写活,还需要运用到一些修辞手法及一些特别的写作手法,现在请大家找找,在第二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比喻,作者在写水和山时分别用了一个比喻句,说水是“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说山是“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细细品味这两个喻体便可以把握初春之时满井景物的鲜明特征:水是冷而清的,山是明净而秀丽的;拟人,“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移情入景,心境物化,将自己对春景的喜爱,陶醉之情投射在了动物身上。作者之所以能敏锐地感受出满井景物的这些特征,并予以生动的描绘,在于他投身于初春的大自然有一种特别的兴奋与喜悦,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热爱,我们在赏析作品时,一定要注意文中所用的修辞,通过修辞把握景物的特征,这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第三个步骤——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四)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经过再现画面、动化画面、品味修辞三步骤之后,我们已经能较准确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作者感情了。最后我们当然要回过头来再次纵观全文,归纳文中所描写的景点,理清写景层次。第四步骤——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满井游记》中先写自然景物,再由景写人,继而又由人及物,层次清晰。写自然景物,先总后分,分写时由山到水再到万物;写人,先写他人情态后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写物,不仅写出了飞禽游鱼的外在形态,更是写出了他们内在的神。这样回过头来归纳一下景点,把握了写景层次,便能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内容,对文章的行文结构获得深刻的印象。
(五)小结
  那么以上我向大家介绍了赏析写景文章的四个步骤,当然,不是说在欣赏每篇文章是都要严格按照这几个步骤,今天只是让大家对赏析写景文章初略的有个认识,当遇到这类文章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些适当的调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经过我们大家一同对《满井游记》的赏析,如果再次让大家来做昨天的作业,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把今天所学的四步赏景法实际地运用一下吧。
三、 课堂练习
  请大家翻开上册课本,也是一篇很短的文言文,请看《湖心亭看雪》,在上个学期我们只是简单地赏析过这课,那么,在大家深入分析过《满井游记》之后,能不能对这篇课文有另外一番的领悟呢?这篇文章以清新自然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现在就请大家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方法,重新解读《湖心亭看雪》,迅速地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受意境,呆会请一些同学说说他们的所见所感,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四、 课堂总结
  那么,今天我们以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为例,介绍了一些赏析景物的方法及步骤,现在我们最后一起回顾一下“四步赏景法”:首先,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再现文章中的画面,感受其中的艺术形象;其次,我们不能满足于投影式的静态画面,而是要将静态画面动化,组成一系列连续的镜头,将自己投身进去感受那种情境;第三,注意文章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及写作方法,通过它们来把握景物的特征;最后,记得要回过头去,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归纳所有景点,理清文中写景层次。希望大家能在将来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久而久之,大家的写作水品自然也会相应地提高。同时也希望大家能从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地发掘出美的东西,相信大家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五、 布置作业
附板书:
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
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
四步赏景法
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7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精短,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文言文的学习在本册书中所占比重较大。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①通过初读,达到读准的目标,并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②在品读中了解人物志趣、性格,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特点,并通过分析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习他精神、性格的进步方面;③教会学生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④背诵课文。教学重点:①疏通文意,背诵课文;②了解陶渊明的志趣性格。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客观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由谈话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回顾陶渊明生平,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然后引导学生析题,并思考两个问题:本文为谁做传?他为什么称"五柳先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四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正音,疏通文意。①指名读课文。教师提出阅读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并让其余学生找出文中生字,然后正音,力求达到读准的目标。②听录音,和自己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③听完录音后,教师指导文言文的读法,即根据词句的意义把握句子的节奏。然后学生带着这一方法齐读。④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向大家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力求学生全面感知文章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①男、女生分别朗读课文一、二段,采用这种赛读的形式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提出问题: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以便让学生全面感知文章内容和五柳其人。②合作探究: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五柳先生的?小组讨论后汇报,即"名号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等。探究"名号的由来",解决了析题时留下的问题:他为什么称五柳先生?探究其"爱好、生活"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矛盾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将讨论集中到以下方面:"爱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家境贫寒为什么还"嗜酒"?"常著文章"为什么"自娱"?并由学生合作探究解答。诱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到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五柳先生所特有的思想情怀,并力求在探究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见解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朗读,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感知。③在总结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生活等后,提出问题:五柳先生是谁?让学生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和我们了解的陶渊明的形象加以比对,明确本文实为陶渊明的自传。④学生对人物的褒贬,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也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为了在文本思想内涵和学生价值取向二者间架起一座桥梁,我安排了"我眼中的五柳先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五柳先生,学习他精神、性格中进步的方面,树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价值取向。
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结,这也是为了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进而产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我把这个写作训练命名为"猜猜我是谁",即展示学生所写小传,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既培养了学生写人物时要抓住特征表现个性的能力,也把课堂气氛掀向了高潮。
第三环节:小结、号召学生为了祖国和社会的发展大显身手。
五、说板书。
本文以自传的形式,从性格、爱好、生活三个方面展示了作者的志趣及人生追求,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观照,也是教学本文的核心内容。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我选用了结构式板书形式,以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生活"为切入点,以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之"志"为重要支撑,将文本内容的丰富性与结构式板书的直观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板书这一窗口,形象解读文本内容,深入感悟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2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书》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六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忆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示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此我尽量介绍一些关于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的苦难生活,课前也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或访问老人等形式查找那个时代的情况,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另外,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因此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辞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体会文中词语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因此,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初三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目标。因此,我把本课重点明确为理解语句含义,复述课文。
联系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到感悟,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是亲身体验,难度要大点儿,因此,我把难点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课语言浅显易懂,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学,预习好课文,处理好字词问题。理解语句则采用合作探讨的方法,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理解词语: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很轻松的完成问题。
(三)整体感知:
1、用五分钟的时间朗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复述时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
2、在朗读感知课文和听复述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a、“我的第一本书”仅仅只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涵。
(四)问题研讨: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就有疑问的句子或不懂或乡考察同学的句子提出来,请同学解答。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畅所欲言:
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这是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考考你:
本题是就课文最基本的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拓展提高: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人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五分钟后交流。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通过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八)布置作业:
a、把课堂小作文整理好抄写在小作文本上。(必做题)
b、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一本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写下来,并且谈谈这本书对你的影响。(选做题)
本题是进一步加强能力强的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九)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学生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问题探究”和“畅所欲言”两个环节中,欣喜的感觉盈满心间。真的没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阅读体验的学生,一旦给他们机会唤醒与文本主动对话的欲望,他们的表现是多么出色!当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报出时,我看到了提问题同学的骄傲和尚未习惯于“发问”的那部分学生脸上的惊羡!当问题报完,请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答案时,大部分学生兴趣浓厚,发自内心地开始探究起来。那一刻,我在课堂中,仿佛听到了田间禾苗在阳光下生长的声音
本课有两点收获:
1、我体会到了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任务分析”的重要。
因为事先让学生写写读课文后的感受、听听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我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来确定课堂设计方案。平时牵着学生上课,所有对学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师从经验出发的判断,这种“一厢情愿”其实是一种武断的行为。
2、要设法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对话。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这次尝试让我发觉,错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这些做法还只是个尝试,如果能带给学生一点阳光的话,也只是从指缝间流下的几缕而已。我期盼着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让自主学习的阳光直射无影!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2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旅鼠之谜》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杂交文体的文章。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全文看,有完整的记叙要素,是记叙文。而内容上主要是介绍科学知识的。因而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课文主要谈了北极旅鼠身上的几大奥秘,北极旅鼠和一般的老鼠外形上没有多大差别,“但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它的第一大奥秘是繁殖能力强。第二大奥秘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千方百计吸引天敌的注意,主动通过天敌控制种群数量。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浩浩荡荡,无所畏惧。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无从知道,或许是自然正用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这一切,这就揭示出自然的奥妙无穷。由此我们也真正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文章的意义不止于此,旅鼠保持种群数量的方式也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学习这篇文章,一要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二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求知欲和探究学习的欲望。三要与其他课文相参照,把各部分内容串联起来作全面深入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环保意识。这既是本单元训练目标的体现,又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本文是一篇自读课,安排一课时
根据本单元目标和本文内容,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2.体味本文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独特写法
3.学会仔细地观察,深入地思考,生动地 描摹,得体地表达。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热爱自然,探究自然无尽的奥秘。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与课文内容,我又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1.概括旅鼠的三大奥秘,整体把握文意。
2.领会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3.把“理解文章主旨”作为本课的第三个重点,也是难点。
二、 教学方法
1、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运用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引导法等。
据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为主,要求他们课前查阅资料并整理、预习课文,同时教给他们跳读、勾画、批注、分析与思考等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深入探究。因为初二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要不断地训练。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解读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课文内容,我的教学设想是:以课文内容为载体,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使他们具备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又能使他们关注社会问题,探索自然奥秘,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思考,激发想像,发展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概括;言说;启迪)
(一)、激趣导课
我想可以由旅鼠的故乡——北极入手,让学生根据预先查找的资料说说北极,说说旅鼠,说说大自然的未解之谜,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好奇心。
(二)、整体感知
1、学习本文,我认为首先要抓住题目了解旅鼠到底有哪些难解之迷,可以让学生归纳旅鼠的几大奥秘:
它的第一大奥秘是繁殖能力强。虽然是哺乳动物却有和细菌相似的繁殖能力。在分析这个奥秘时可以思考:作者为了说明旅鼠的繁殖能力,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确:作者用一系列数字说明旅鼠繁殖能力极强,这些数字准确说明了旅鼠繁殖数量,也就是旅鼠的第一大奥秘。而且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条理十分清楚,有详有略,每一处都交代的十分清楚。
第二大奥秘是能够根据条件控制繁殖。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千方百计吸引天敌的注意,主动通过天敌控制种群数量。 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周期性的进行“死亡大变迁”。只往西、往北,往海里死亡。
2、接着可以讨论旅鼠的几大奥秘的原因。这个问题课文没有明确回答,设置这个问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也可以引导他们了解旅鼠是集体观念很强的动物,旅鼠有这种本能。从而也了解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三、探究思考
主要探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二是写法。
内容上重要设置两个问题:
1、 旅鼠的奇特行为给我们人类什么启示?
2、“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这样说对不对 为什么 (中国马寅初在建国初期的忧患,美国阿西摩夫在1972年的预见。
为什么设置这两个问题呢,一是对文章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文章并不仅仅在写旅鼠,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给我们不同的启示。
二是人口问题,是全球第一号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师: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 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到公元200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60亿……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0 000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3、了解写法。因为这篇课文的写法很特殊,应该了解一下。
可以先问学生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先用记叙的要素来衡量。记叙的要素完完整整,可见是地地道道的记叙文体。可是这篇记叙文很特殊,它所叙述的故事跟一般记叙文叙述生活故事不一样,讲的全是关于旅鼠的知识。这篇“记叙文”还有一个特点,通篇几乎都是“我”和丹尼斯的对话,而且丹尼斯的话大段大段的,讲的都是旅鼠的奥秘,用了许多说明性的语言。这样看来,说这篇文章是“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知识的科学小品”是不错的。从文体上可以说,是说明文和记叙文杂交品种,或者叫做跨文体的文体。可见,介绍知识的文章也可以不拘一格,应该努力创新,应该考虑怎样讲效果更好,怎样才能吸引读者,让人喜欢。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自然界的哪些动物有奇特的现象?
2、“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对此,你怎么看的?
五、领悟创作
1、以“我是旅鼠”的身份来自我介绍。
2、“……之谜”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3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醉翁亭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中的一篇。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 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向学生推荐好文好诗好句)环节中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你写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记下来——这实际是一句关于要确立目标、如何按目标坚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铭。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
(二)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四)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五)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2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吆喝》说课材料
设计理念: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
这是一片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阅读障碍,对于重点、难点较难把握,需要长文短教。而学生经过前一段的阅读训练,大多数能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这堂课也需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读、圈划中感悟文字,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设想:本文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时先由生活现象或教学媒体示范,使学生对吆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在自读中品味语言。学习课文之后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情感与态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方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
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拔,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归纳能力,并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评价。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引导学生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在反复的读、圈划中感悟文字,促使课文内容的研讨更加深入。
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
七、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影视资料,辅助教学。
八、教学特色
本课的教学实施了我校“三单元阅读教学法”,教师由讲师变为导师,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习,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特别是教学中设计的拓展延伸,使课堂变成了开放型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并使之整合提高。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2 页 共 2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喂──出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喂──出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幻小说,以环境污染为题材。题目是“喂——出来”,原是一个年轻人的喊叫,他想根据回声判断洞的深浅,却不闻回声,但是回声终究传来了,原先扔进去的东西,也开始出来了。可以感知,作者的意思是说,不爱护环境,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报复。破坏大自然的行为与大自然的报复行为二者虽然相隔一段时间,并非同时发生,但报应终究是要到来的。本文故事性强,情节完整,想象奇特但又合情合理,不但可读性强,而且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篇末写到小石头为止,初看莫名其妙,再一想,恍然大悟,接下去将要发生的一切也就不难想像。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又发人深省。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深省。
二、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哲理较深奥,初一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生动有趣的科幻小说,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深省。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情节,让学生寻找关键词,以画“情节链”的形式走进文本,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感悟文章的主旨。另外,深入品味文本想象丰富的特点,并学以致用,通过续写课文,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热爱科学的情趣。
四、说目标:
  1、了解科幻小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情节较为完整的特点
  2、学会找关键词, 画情节链,丛而复述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3、拓展学生的思维,大胆发挥想像,续写文章,学写科幻小说。
  4、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等道理。
五、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幻小说,它充满了神奇的想像,同时也会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开门见山的导入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引入文本。)
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二)复述课文
  1、阅读课文,找关键词, 画出情节链
庙塌——洞现——洞深——叫声——小石头——栅栏——记者——科学家——看客——警察——用绳量——用强音测——商人买下——填洞……
  2、学生复述课文(通过找关键词, 画情节链的方式教会学生筛选课文的主要信息,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探究课文
1、 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2、 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 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科幻小说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
(设计说明:)
(四)课文延伸
想一想,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五)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破坏大自然 ============ 必遭大自然的报复
不顾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 ========== 终究要自食其果
小说先渲染新发现的一个洞深不可测,因此成了处理城市垃圾的最好场所,各种各样的垃圾都扔进洞里,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可奇怪的是,最初对着洞口的一声叫喊传来了,扔进洞里的一块小石头飞来了。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先倾泻进洞里的原子能反应堆废料就要倾泻到人们头上,原先扔进去的机密文件就要扔到人们头上,还有动物尸体和流浪者尸体,还有废物和污水,还有日记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将接二连三地倾泻到人们头上。
科幻小说是一个想像世界。作者的想像奇妙、丰富、生动、有趣,又合情合理,不但可读性强,而且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深不可测的黑洞,是一个奇特的想像,垃圾扔进洞里,世界从此清爽,不料,有一天,垃圾却从天上飞了下来,更是一个奇妙的想像。作者的想像又是如此丰富,一个个情节联翩而至。每个片段都有鲜明生动的情境和形象。即使写政府官员丢扔机密文件,也仿佛看到他们的悠闲神态,有的在谈论打高尔夫球,有的在谈论弹球房,这些都折射出现代都市的生活。
想像世界是虚幻的,虚幻的多数情节却又是根据现实生活加以想像的,所以联翩而至的情节显得合乎情理,自然而然。有人发现这么一个洞,自然人们会探头探脑张望,自然有人会疑猜狐狸洞,自然有人会对洞里喊叫,自然有人会丢小石头以探深浅,如此等等,每个情节都显得很自然。最后小石头飞来,也合情理,垃圾既然没有消除,有朝一日自然会造成环境污染。
篇末写到小石头为止,初看莫名其妙,再一想,恍然大悟,接下去将要发生的一切也就不难想像。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又发人深省。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3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马说》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
一、 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五、课前预习
1、 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 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韩愈及有关“马”的资料和文学作品。
新课标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 教学过程
1 马的世界 让学生总结带“马”字的成语及与马有关的文学作品。
这种导入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将他们带入了文章情境。
2 解读标题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即发表一些关于“马”的看法,于是引出对“说”这种体裁的介绍。(用多媒体展示)
3 讲解背景故事 这一项由学生自己完成。
4 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所以,这个环节就是“边探究文本边朗读,解读到一定的深度,朗读也到位了。”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
第一步:探讨“食”字的读法,带动对这个字的理解,然后教师范读。范读是为了体现教师的示范和楷模作用。
第二步 一个学生朗读,然后全体朗读。这样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三步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着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全班进行交流。基本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第四步 个别学生朗读,学生集体评议,并说明理由。这样学生的诵读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学生的评议可能回涉及到这么几点:(1)5个“也”字句的语气(2)最后一段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嘴脸的句子和自问自答的句子的语气。(3)整篇文章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疑”和帮助“解疑”。
第五步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确语感、语气进行朗读。
5 精品细读 教师此时应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至此,学生已较透彻地把握了文章。接下来该呈现出文章最实质的内核了,“文章是说马,但作者真的只想说马吗?”学生就很容易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了。
6了解作者 依据文章推测作者此时的处境和所怀有的感情。然后让学生介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韩愈,和刚才的推测相印证。如有欠缺,教师作补充。
7 情感延伸 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 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长短形式不拘。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这个环节的设置,改变了以往读后感的形式,具有灵活机动性,又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2 页 共 2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我的母亲》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上《我的母亲》,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设计、教法选择、教学流程等几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1、 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含意丰富的语句,这是本单元的总体要求。《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因此作者用了不少的篇幅写自己的成长历程,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一方面能了解到胡适这位学者的成长历程,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母亲”在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母亲对我的巨大影响;体会作者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教学本文应该从宏观上确立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
据此,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和重点。
2、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3.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 教法选择
    鉴于上述思考,本文教学时应从三个角度展开,也就是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远处看课文,读标题,了解作者,对课文及作者作一般性的了解。
第二个环节,立足课文,感知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在,为训练语文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熟读全文,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成为本文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立足课文向外看,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语文素养。
这三个环节的安排由易到难,由课文向课外拓展,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第一个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从比较中了解本文在内容与写作方面的特点。第三环节是在第二环节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的,由胡适的作品延伸到他的学术成就,由他对母亲的感情延及他的文化观。
4、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用一句话解读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感情。
学生口头交流。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感激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感情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提示及要求:
①抓住关键句、段。
②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文绉绉 穈 翳 龌龊
③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④理清文章结构:
(三)再读课文,注重自己的独特体验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①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③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④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
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四)朗读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题目见课后研讨练习三)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五)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然后写在随笔本上。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2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岳阳楼记》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岳阳楼记》。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语文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二、教法分析
  1、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这篇文章较浅易。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2、语文新课标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最优化。多媒体VCD在教学中的运用,无疑给教学注入了一股活水,使教学内容更鲜活,教学更富生机,教学过程将创生更多火花。它还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注重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熏陶。它对阅读教学有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即:"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职责是激活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3、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情况和本文的特点,本设计拟以朗读训练为主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博大胸怀,并从中发展自己的朗读能力、探究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阶段。作好课前铺垫,培养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
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同时,为深入学习文本奠定基础,我要学生:1、利用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2、分为两组查找资料。:一组搜集有关岳阳楼的资料并将它写成《"岳阳楼"导游词》;另一组搜集范仲淹的有关资料,并整理成《走近范仲淹》。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图书馆、网络、多媒体VCD资源超市等。
  (二)、教学活动阶段。关注学生个体体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第一,主体参与,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导入新课。我是这样做的:为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提问:我国有四大名楼,其中我们湖南就有一座,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岳阳楼)同学们想到岳阳楼一游吗?那就请XX同学作我们的导游吧!学生以导游身份利用多媒体VCD有关资源介绍岳阳楼。同学的解说,优美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
  然后教师利用名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引出课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理解作者感情,我再次设问: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学生利用所搜集的资料及多媒体VCD的"背景资料"中的"范仲淹"及"范仲淹像"介绍作者。
  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课重点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我点击多媒体VCD"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作者记了岳阳楼的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呢?并找出文章主旨句。声情并茂的朗读,屏幕上古色古香的岳阳楼,使学生完全置身于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中,学生能初步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第三,选读、美读,把握作者感情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先说说对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理解的。最后让学生美读文本,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选第三、四、五段探究朗读。选择相同段落的可组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美读探究,文本中的情景会跃出纸面,学生把自己带入"淫雨霏霏"、"春和景明"的情境中去,从而随"迁客骚人"或喜或悲,更能被作者积极向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所感染。同时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能力。各组代表汇报朗读(要求不看课文,情自心出),师生点评。然后点击多媒体VCD"朗读指导"中"提示"和"示范"界面供学生参照。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对比美读(探究第三段的同学读第三段,写景句男生读,抒情句女生读;探究第四段的同学读第四段,写景句女生读,抒情句男生读;第五段全体学生读,男生读问句,女生读答句)。
第一、二段的理解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是:1、剩下一、二段写了什么?它们与主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2、你认为该怎么朗读?学生分组探究朗读。学生汇报朗读,师生点评。
  第四,齐读、美读,读出感情
  为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感情,进一步受到情感熏陶。我用抒情的语调激发学生朗读激情:同学们,想象我们登上岳阳楼,眼望浩浩汤汤的洞庭湖,一起来表达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心声吧!打开多媒体VCD"背景资料"中的"背景音乐",学生一起配乐美读全文。
  第五,联系生活,畅谈忧乐观。
  为了让学生实现与自我的对话,完成自我价值观的提升。于是,我说:同学们,父母不理解时你痛苦过吗?与同学发生不愉快时悲伤过吗?学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请以" 时,我想对自己说......"说一段话。
  第六,拓展思维,丰富知识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我将学生分为四组,要求每一组都充分利用多媒体VCD资源超市、利用网络,分别探究:(1)、我国四大文化名楼特征;(2)、与四大名楼相关的诗文;(3)、二至三位名人的人生观;(4)、与岳阳楼洞庭湖名胜比较,谈谈如何开发与利用东江湖的旅游资源。然后安排学生在第二课时交流,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能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对东江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的探讨,开发了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树立从建设好家乡到建设好祖国的崇高理想。
四、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使我认识到:多媒体VCD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的合理运用,能一改沉闷的课堂,使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活力四射。它能创设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生灵动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养素同时受到熏陶,使新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面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大胆尝试利用、挖掘、拓展并整合教学资源,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包括使用简捷方便的多媒体VCD,优化教育过程,激活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3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②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③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第三、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 我们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种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分两步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讲析重点
第一步: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能够明确: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课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三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我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 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主要是歌曲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设置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能在想象中身临其境,真正体验在这种宛如画卷的环境中,当地的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欲望,赶马女孩子热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环境有着根本的联系。从而学生会真正体会和思考: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
(四)、巩固运用
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设置了当堂的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试着分析这种民俗形成的原因。
(五)、归纳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我所确定的重点、难点,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推鉴课外阅读书:《沈从文散文选》
2、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
四、时间安排
启发导入2分钟 讲授新课25分钟
巩固应用10分钟 归纳小结2分钟
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质疑、反馈矫正,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
第二课时
三、研读探究。
2.再次默读课文画出你文章中的所欣赏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要点提示:2.重点分析:第二小节的结合课后练习二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及其原因。
文中的二小节,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如在眼前,着色浓重、艳丽。
《边城》中对主人公翠翠的描写,中在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节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课后练习二中的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生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干“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通过第五段学习场面描写。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找出第五小节中所写的人物及人物活动,区分哪些世对全场的鸟瞰,哪些是对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四、拓展延伸: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学习课文中三种不同写作方法,把课堂上播放有关音像资料把听到的民歌及其场景,结合联想和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3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俗世奇人》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我们在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之时,这些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奇人轶事又何尝不值得去大写一番呢?
  在本课中,我将情节分析确定为教学重点,将语言的品味学习人物速写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虽然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但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协作者 教师还得统筹全局,当然“统筹”决不等于“包办”,但更不等于抛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随意讨论就能替代,我据此拟定了以下教学原则:高起点、巧点拔、重创造、悟精华。
  所谓高起点,就是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熟悉故事情节,也就是采用自读自悟的学法。
  所谓巧点拔是我在本课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方法:问中点拔、演中点拔、示范中点拔。
  重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演人物。
  悟精华、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品味优美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
  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趣法”“示范法等”。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剧表演的相关道具。
四、下面就是我实施的具体步骤
  1、导入:
    采用“激趣法”。根据教参建议,可采取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导入。我便自耍了一个小魔术引入:“同学们也许早就看出我魔术中的破绽了,老师的这点小把戏的确不高明,不过我今天倒要领同学们去认识一位有真绝活,有真本事的民间奇人”。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2、学生展开讨论,共同提出学习目标:
    由于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自读课文,学生兴趣浓厚,又因为新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目标是可行的,老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取舍和归纳。
    知识目标:解决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感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寻找情感的共鸣点。
    能力目标:品味优美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3、落实目标:
   ⑴ 首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笔记,看他们是否自主趟过了字词的沼泽地,是否走进过作家作品的领地。根据学生的笔记总结,投影打出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及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这也许是新课改中许多教师不屑一顾大局事情,但我不愿意在字词难点都没有越过时,对课文作无畏的引申和发挥。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我回避了一般的复述情节的方法,而是设计了填空题,降低了感知的难度。由于我任教的班级是普九班,基础相对较差,如果要他们复述可能会啰啰嗦嗦,抓不住要点,在填空的过程中适时点拔出复述故事的要领即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略去经过。 
   填空:( )码头有个手艺高超的( ),人称( ),一年的一天,他收了个徒弟名叫( ),徒弟( )次跟师傅出去干活,便由对师傅( )变成佩服得发怔发傻。
  ⑵ 分析情节,导演课本剧: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积累,感悟,不提分析,训练。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把较多的精力用在空“悟”上,我在实施新课标之初是走过这个弯路的,结果学生课后仍然一片茫然,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采取指导分析法。首先从整体感知中启发学生提炼出“刷子李”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奇”,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2至5段,分析“刷子李”奇在何处?
  我事先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答案,他们会很轻易的找出“刷子李”粉刷时着黑装 标准严 派头足这些答案,但很可能就会遗漏“手艺绝”这一基本奇特之处,因此,我预先设计了启发;“如果‘刷子李’仅仅凭装腔作势的做派,能成为作者笔下的奇人吗?最终还是靠什么使他名声远播?”这一启发,学生会恍然大悟,找出“手艺绝”这一特点。
  屏幕上打出一个大的“奇”字,围绕“奇”字周围的便是学生找出的有关奇在何处的答案 。
  对情节的分析是重点,为了落实这一重点,我设计导演了一场课本剧,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表演人物,大胆想象,自由发挥。我充当旁白的角色,以驾驭整个表演过程,同时配一段音乐,营造表演的氛围。在演中启发点拔学生更深刻的领会人物形象。学生参与准备和活动的也许会偏长,可能会影响到本堂课目标的完成,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其实就是至关重要的目标。因此,我提醒自己决不能因为要直奔预设目的,就让“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这种创造性的表演使学生乐此不疲,也是学生与文本的撞击,在撞击中往往会闪现灵感的“火花”那么,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⑶ 表演高潮过后,立即着手情感移植,感悟课文精华。提问:在故事结束时,刷子李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是你自己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与课文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
 估计学生能准确的找到答案:“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点燃学生情感之火的最佳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依旧采取点拔法,启发学生感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得出“优胜劣汰”这一生存原则,再步步紧逼:“生活是美好的,但有时也是残酷的,作为一名普九班的学生,也许大多数人就处在“劣汰”的形势之下,我们该怎样来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呢?在这里,我设计了自己的“表情术语”:满怀深情,满脸真诚,力求与学生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引起他们的深沉思考。重塑差生们的坚强意志和抗争精神。
 至此,师生共同完成了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⑷ 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是品佳句,学写法。
 品佳句仍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具有“多元化”的结果。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找出自己心中的佳句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品味。最后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选出典型的句子,配乐朗读,赏析,让文学,音乐,朗诵交融一体,从而把品佳句推向高潮。
 学写法是本课的难点,要突破难点,我采用分析点拔法和示范法。学生合作讨论提炼出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教师在各讨论小组巡回指导,点拔,这不象品佳句那一环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对不着边际的,跑题的讨论要适时纠正。虽然新课改要推翻教师“一人讲”的模式,强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但我并不希望从“一言堂”又转变为“大放羊”,对学生的发言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思维交锋,学生始终不会明白探究的真谛。
 讨论结果应引导到:① 语言采用方言,幽默传神。② 情节起伏,叙事一波三折。③ 人物形象丰满逼真。
 老师选择班上一位同学作为人物速写的主人公,模拟本文的写作方法,在示范中点拔学生的灵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文章附后)
 布置课后作业: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速写练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出其奇特之处。
四、总结
  本课的设计始终是在“析”中悟精华,在“演”中赏人物,在“练”中描生活,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他们会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拓展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他们也会在对课文的感悟中和写作练习中更加热爱生活,更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理想。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3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