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6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真题与16年模拟题分专题汇编之专题二十三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文档属性

名称 07-16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真题与16年模拟题分专题汇编之专题二十三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18 09:5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二十三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整理改编:qshxy
会考真题
一.选择题:
1.(2007?江苏?26)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耕者有其田” 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④“制定劳工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2.(2008?江苏?25)某班同学在学校网站上做了一个有关毛泽东的网页,如果在“毛泽东思想研究”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则链接项“X”里应该是
A.新三民主义B.新民主主义理论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B。
3.(2009?江苏?1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集全党全囤人民智慧刨立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在1978~1984年我国经济领域的体现是
A.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阐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C.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4.(2010?江苏?6)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倒贫者也。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也。”材料中“前数十年”民生主义的含义是
A.凡天下者田,天下人同耕 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C.中央集权,广开言路 D.以法治国,公选官吏
答案:A。
6.(2013?江苏?14)“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为此,毛泽东提出了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统一战线理论
C.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答案:A。
7.(2014?江苏?1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深刻研究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国情的基础上,捕捉和把握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战略构想,形成了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答案:B。
8.(2015?江苏?18)毛泽东在论述社会主义建设时指出:“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原子弹)。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增加经济建设的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这段论述出自
A.《论持久战》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论十大关系》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答案:C。
9.(2016?江苏?8)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为此,他主张(  )
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C.民族革命,推翻帝制 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答案:A。
二.判断题:
10.(2009?江苏?33)20世纪初,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
答案:B。
11.(2010?江苏?32)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思想。
答案:B。
三.材料题:
无。
2016年模拟题
一、选择题
1.(2016常州模拟)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A.武装夺取政权 B.走十月革命道路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答案:D。
2. (2016苏州模拟)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  )。
A.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B.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答案:C。
3(2016扬州模拟)孙中山先生说:“急兴农学,讲究树艺”。1979年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决定:把每年的3月12日(孙先生逝世纪念日)定为“植树节”。由此可见“植树节”的设立(  )。
①反映孙先生十分重视林业建设 ②为了缅怀孙先生的丰功伟绩 ③实现了孙先生三民主义思想 ④符合植树的自然时节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② D.①②③④
答案:A。
6、(2016届前黄中学模拟) “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新的……国家形式,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式。它是抗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又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的。”材料出自毛泽东的 (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十大关系》
答案:C。
7、(2016届启东中学模拟)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C。
8、(2016扬州模拟)“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大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  )。
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过渡时期
答案:B。
9(2016届常州模拟)下面漫画反映的是票证在不同时期价值观的变化,从理论根源上看,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答案:B。
10、(2016届南通中学模拟) 电影《建党伟业》于2011年6月15日正式公映,片中“毛泽东”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敌人的人搞的少少的,把自己的人搞的多多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下列哪种做法不能印证“毛泽东”的这句台词(  )。
A.进行土地改革 B.团结各民主党派
C.组建革命统一战线 D.“文化大革命”
答案:D。
11、(2016届南通一中模拟) 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D。
12、(2016届无锡一中模拟)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答案:D。
13、(2016届无锡锡山高级中学模拟)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答案:B。
14、(2016届镇江中学模拟) 2011年6月22日求是理论网认为:“邓小平……最伟大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答案:B。
二、判断题
15.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 A )
16.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 B )
17、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成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B)
18、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B)
三、材料题
19.(2016届常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来所创”,……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
材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迁就调和……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讨论。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主张,该主张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材料中“西洋的法子”核心内容是什么?(6分)
(3)中国共产主义者曾多次将“外国的进步文化”与“中国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试举两例。(8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