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整理改编:qshxy
会考真题
一.选择题:
1.(2007?江苏?18)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05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这座电视台是
A.北京电视台 B.上海电视台 C.江苏电视台 D.哈尔滨电视台
答案:A
2.(2008?江苏?18)下表是1999-2000年我国四种传媒发展的情况统计,其中增长率最高的一种传媒是www.21-cn-jy.com
1999年
2000年
报纸总印数(亿份)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931682
3381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526483
585007
互联网用户(户)
3014518
9021717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答案:D。
3.(2009?江苏?8)右侧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
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
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
答案:C。
6.(2012?江苏?11)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答案:D
7.(2013?江苏?10)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答案:D。
8.(2013?江苏?19)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21·世纪*教育网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广电事业的发展
答案:A。
9.(2013?江苏?11)右图是2005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影片是www-2-1-cnjy-com
A.《渔光曲》B.《定军山》C.《风云儿女》D.《杨门女将》
答案:B。
10.(2014?江苏?11)张程在《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中写到,“喝咖啡逛公园的上海买办、书包里藏着白话小说的学生、在政府各部跑新闻的北京记者和出口中国茶叶进口英国钢琴的广州商人们,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2-1-c-n-j-y
A.生活习俗全盘西化 B.新潮人士已遍及城乡
C.西方商品开始进入 D.民主化进程基础薄弱
答案:D。
11.(2015?江苏?11)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这实质上反映了【版权所有:21教育】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12.(2016?江苏?9)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答案:D。
二.判断题:
13.(2011?江苏?32)中山装是在吸收中外服饰特点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受到国人的喜爱。
答案:A。
14.(2012?江苏?32)19世纪70年代初,中国的通讯传媒发展迅速,上海地区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开设了国内第一家电话公司。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B
三.材料题:
无。
2016年模拟题
一、选择题
1、(2016届扬州模拟)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 ( )。21cnjy.com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2·1·c·n·j·y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2.(2016届无锡一中模拟)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曾写道,“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1939年时,任教于云南大学的白寿彝如应邀到重庆中央大学讲学,并想体验“九十年来”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工具,那么他可以选择乘坐 ①轮船 ②火车 ③飞机 ④汽车21*cnjy*com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3、(2016届常州模拟)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洋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答案:C。
4.(2016届宿迁模拟)某学生搜集了以下材料。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生活习俗
B.封建思想仍是阻碍社会风俗西化的根本原因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近代妇女开始追求西方时尚化的生活方式
答案:C。
5、(2016届启东中学模拟) 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 )
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 ②男女平等的观念
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 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②④
答案:C。
6、(2016届新海中学模拟) 右图是1922年《上海》一书中的弄堂大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21*cnjy*com
A.上海居民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反映了近代社会的性质
C.中国传统民居、服饰消失殆尽
D.英语、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答案:B。
7、(2016届南通中学模拟) 右图是1926年10月10日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在《申报》上刊载的一则香烟广告。运用该材料研究下列历史主题呈现最为全面的一项是 ( )。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③物质生活的变迁 ④大众传媒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8、(2016届南通一中模拟) 2012年夏上映的电影《搜索》反应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 ( )。21·cn·jy·com
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 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9.(2016届无锡一中模拟)1909年,有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在《京华百二竹枝词》里写道:“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词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媚外心理的驱使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生活水平的提
答案:B。
11、(2016届南通一中模拟) 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答案:C。
12、(2016届南通一中模拟)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友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这说明【来源:21cnj*y.co*m】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答案:D。
二、判断题
13、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中山装在我国甚为流行。(A)
14、《中外纪闻》、《时务报》、《民报》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影响较大的报纸。 (B)
三、材料题
15、(2016届南通一中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一为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图二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的合影。【出处:21教育名师】
材料二 1939年建成的位于上海的“马勒住宅”,是挪威式建筑(图三)。当今上海的西菜馆名气最大的要数陕西南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图四)。21教育网
(1)从图一、二人物的服饰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4分)
(2)这些历史信息能说明什么?(6分)
(3)材料二涉及到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哪些方面?(4分)
(4)结合两组材料,说说近代中国出现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