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二单元 第3课 方寸钤记——藏书印-资源包【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11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二单元 第3课 方寸钤记——藏书印-资源包【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11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10-15 07:38:46

文档简介

《方寸钤记——藏书印》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对藏书印的学习,了解藏书印的发展历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体会藏书印基本的方法。篆刻家运用刀法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借以表明图书所有权和表达个人性情,形成藏书印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了超越形式的艺术境界。本课通过“欣赏与探究”“尝试与刻制”两个活动,引导学生从设计字体布局到运用篆刻刀法去完成一方藏书印的制作,在陶冶情操、开阔眼界的同时,又能体会设计刻制藏书印的乐趣,锻炼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藏书印的历史并能够欣赏藏书印;学会制作藏书印。
教学重、难点:藏书印的文化历史;藏书印的制作技巧。
教学准备:磨砂石、刻刀、石章、印泥等。
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步骤可这样安排:“藏书印的发展沿革→分析欣赏藏书印之美→如何进行藏书印设计→如何掌握刀法”。通过电教手段及教师的示范教学,学生在 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制作。引导学生进行印面设计时应尽量做到有个性,尝试不同刀法,体会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苦与乐,体会“艺无止境”的含义。
教学过程:
了解藏书印的发展历程
师:大家知道藏书印吗?对它了解吗?
生回答,师进行补充。展示事先做好的PPT,展示藏书印的历史并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的藏书印,带领学生感受它的美。
2、介绍本课工具:砂纸、石章、印泥和刻刀,并解释使用方法,从而引出篆刻刀法。
示范:冲刀法,刀刃向前,一路直冲过去。
教师示范:
五指执刀法 握拳执刀法
切刀效果
小结:切刀法是用刀刃在石上,像积点成线一样,一步一顿地刻成线条。
学生体验制作过程:
布置作业
制作藏书印。老师在旁边指导。
进行评比、相互欣赏并总结。
课件12张PPT。方寸钤记 —藏书印导学藏书印始于唐代,后经历代的沿革与发展,传承至今。本课我们通过欣赏并尝试刻制中国传统的藏书印。初步了解我国篆刻艺术的要点,体会传统篆刻艺术的审美特点,并学习其刻制方法。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情趣。新授 藏书印又称藏书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藏书者专门将钤印于书本图册等的扉页,借以表明图书所有权和表达其个人性情志趣的一种印迹。
藏书印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结合的艺术。一方藏书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的布局构图,并有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更有藏书者的情致与个性。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知识点一般来讲,藏书印所选用的文字多是篆体,印中往往有“藏书”“收藏”“珍藏”等字样。
藏书印一般分朱文、白文两种。印章的文字镌刻成凸状称朱文或阳文;印章的文字镌刻成凹状称白文或阴文。
印章文章的布局往往以增减、屈伸、挪让、呼应等方法来处理,达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等效果。此外,还可以利用笔画的粗细肥瘦、边框栏格的安排以及击边的方法使其有残缺趣味。丰富变化效果。学习提示刻朱文印需用双刀法,也就是从笔画的两侧下刀,把笔画周围的石面剔除,使笔画显现出来,再把边栏处理好即可。刻白文印有双刀法和单刀法。欣赏与研究了解藏书印的发展沿革与我国书法、篆刻艺术的关系。
尝试从书法、章法、刀法的角度评鉴一枚藏书印。藏书印的刻制常用以下两种方法1。冲刀法:将刀内角入石,刀柄内倾,外角仰起,向前冲进,谓之冲刀。其刻出的线条流畅劲挺。
2、切刀法:将刻刀的外角刀锋入石。慢慢由外向内切下,直到内角处入石,称为切刀。其所刻线条古朴素、含蓄之美。藏书印的制作方法第一,设计印稿:设计章法布局,将所要刻的字的结构、位置和笔画的粗细按印面进行规划。第二,写稿上石:一种方法是将印稿反写在石面上,另一种方法是写在纸上后反拓上石。第三,刻制修整:选用适合的刀法进行刻制。第四,蘸泥钤印:均匀将印泥蘸满印面,钤盖于纸上。尝试与刻制
学习藏书印的制作方法,查阅篆书字典,为自己设计并尝试刻制一枚藏书印,并钤印于自己所收藏的图书扉页。课件10张PPT。方寸钤记——藏书印 篆刻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早起的印章大都采用篆书,先写后刻,被称为篆刻。安昌里玺 战国 秦古印 汉印印钮边款印面 肖形章:指印面中只有图像没有文字的篆刻形式。 姓 名 章 杨春富印闲章:指镌刻姓名、斋室、职官、藏书印等以外的印章。 玉兔迎春朱文:白底红字,用阳刻手法。文章司马 自强不息 缘喜斋阳 刻阴 刻白文:红底白字,用阴刻手法。怀玉 出则弟秋月春风等闲度 篆 刻 的 应 用课件12张PPT。篆 刻 教 程篆刻起源印起源于商朝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先后经秦、汉、唐、元、明、清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集实用欣赏于一体的艺术。
战国和战国之前是铜质印,汉代出现玉印、木印和竹印。明代后主要是石质印。篆刻工具一、印材
二、刻刀 三、印床
四、印泥
五、笔墨纸刷
六、印矩
七、砂纸 十、棕刷
十、拓包 历史划分
古玺:秦代以前
汉印:盖封印
流派印:明代以后出现各个流派,之前都是文人写好印稿请工匠刻。
印章使用的文字
篆字分类:大篆、小篆
篆刻专用字体:古玺文字’、汉印文字
工具书:古玺文编、汉印文字征
现代文字都可以用于篆刻,还有一种鸟虫篆字体线条特化成鸟虫的形状。鸟虫篆章法(布局)印文的排列运刀和刻法运刀分为冲刀和切刀
刻法分为单刀法和双刀法,汉印用双刀单刀法双刀法被线下刀和向线下刀 被线下刀线条光滑向线下刀线条粗糙但是比较自然,一般向线下刀只是一面两面就没有力度。被线下刀向线下刀边款篆刻的收尾工作,边款的好坏可以决定篆刻作品的质量。边款也可分为单刀和双刀,单刀用于阴文双刀可以是阴文也可以使阳文。各种边款双刀单刀图像课件12张PPT。古籍版本鉴定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写本
(敦煌遗书)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BD00337伪卷考主要据方广錩先生的研究:
国家图书馆16000号敦煌遗书中有8件伪卷。现在已经完全变脆炭化, 无法展开。查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拍摄的缩微胶卷, 当时这几件写卷, 有的尚能展开, 因而拍摄了完整的照片。有的由于无法展开, 缩微胶卷所显示的, 只是一个卷轴。 仔细考察这几件写卷, 可以发现它们的字体与写卷的总体风格与其他敦煌遗书不类。颜色通卷灰黑, 与一般的敦煌遗书显著不同。其纸张与敦煌遗书通常所用的纸张差异也较大。我们知道,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 敦煌遗书开始为人们广泛关注, 社会上有些人出于牟利的目的, 伪造过一些敦煌遗书。因此, 曾经在社会上流传过的“ 新字号” 、“ 简编号” 等部分的遗书中, 有存在伪卷的可能。但“ 劫余录部分” 是从敦煌直接解京的遗书, 从情理上讲, 不可能出现伪卷。然而, 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却出现了。这些假卷是如何进来的呢?如果把一切可能性都考虑到, 那么, 可以有如下三种解释。
第一, 这些写卷是1910年解京之前在敦煌伪造的, 混在解京的敦煌遗书中一并入京。
第二, 众所周知, 敦煌遗书抵京后, 先运到何鬯威家, 李盛铎等人趁机大肆盗窃。这些伪卷就是李盛铎等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盗窃劣行而伪造放入的。
第三, 1910年敦煌遗书进入京师图书馆后, 被有条件接触这批遗书的人偷梁换柱, 监守自盗。第二种可能性也不大。李盛铎等人在何鬯威家偷盗敦煌遗书时, 解京的敦煌遗书只有一个总数, 并无详细目录。而且这些遗书残破不全, 长短不一。所以, 他们的偷盗手法, 是将选中的精品盗出后, 再将余下遗书中的普通长卷, 一件撕成若干件, 以凑足原来的总数。
国家图书馆的藏品中, 现在就有不少较长的、甚至完整的写卷被撕成十几件者。由于解京敦煌遗书本身长短不一, 残破居多, 所以这种手法一般很难败露。
实际上, 我们现在虽然在国家图书馆的敦煌遗书中发现很多被撕断而又可以缀接的遗书, 但很难一一指实哪些是解京后干的, 哪些是早在解京前, 甚至早在古代就已经被撕断的。所以, 用撕裂长卷以凑数的办法完全可以掩饰自己偷盗敦煌遗书的劣迹, 而不必去专门费工夫假造一些伪卷来充数。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 当时的北图成立写经组, 专门为馆藏敦煌遗书整理编目, 为《劫余录》部分8千多号遗书所编的是《敦煌石室写经详目》。他著录起字为“ 喜文、维摩” , 止字为“ 菩萨、病亦” 。长一尺四寸, 一纸二十八行。并特地注明“ 此卷纸色淡黄带灰, 质地颇类近时洋纸, 殊未经见。” 与陈垣的著录完全相同。1918年, 图书馆曾对敦煌遗书进行一次检查, 从八月底到九月初, 历时7日。凡起止字与底簿即《总目》相符者盖一“ 查” 字印, 不符者均旁注更正。查《总目》第一册对宙37号的著录, 起字为“ 喜心” , 未有改动。止字原作“ 萨心” , 旁注将“ 心” 改为“ 亦” , 成为“ 萨亦” , 并在改动处盖一“查” 字印。可见年的这次检查曾经认真地检查过这一卷, 改正了原来著录错误的止字。
这也证明截止1918年9月初, 该卷尚未被人偷换。为什么伪卷的起止字会与真卷不同,这个问题比较好解释。作伪者虽计划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偷盗馆藏敦煌遗书, 但毕竟不敢公然拿着原卷照样摹写一件。只能利用工作之便, 偷偷记下原卷的首尾起讫、行数、长度, 然后回家按照另一本《维摩诘经》的经文抄写。这样抄写出来的伪卷, 与原卷自然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作伪者拿这样的伪卷来顶替真卷, 最终总会露出马脚。
根据经文复原, 可以明白, 作伪者所依据的底本, 不但与敦煌写经不同, 而且与我们所知的任何一部大藏经都不同, 估计是一个民间流通本。综上所述, 本文的结论是BD00337号, 原为《维摩诘所说经》卷中, 唐写本。原卷在1918年9月以后, 1922年陈垣编纂《劫余录》之前, 被当时有条件接触敦煌遗书的某人, 用偷梁换柱的方法盗走。
国图其他几件已经炭化的遗书, 作案手法与BD00337号相同, 应是同一人、在大体相同的时间段内所为。
此类写卷虽然是伪卷, 但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即可以作为我们研究伪卷的依据之一。包括它的纸张、书写、行款、界栏、风格、底本, 乃至偷盗者的作案手法等等, 从而丰富我们对伪卷的知识, 增长我们的鉴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