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学习词的有关知识,通读全文,掌握字词。
2.
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预习案】
◆教材助读
1.文学常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2.背景探寻
这首词作于1925年,毛泽东时年32岁,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站在橘子洲头,面对如画的秋色,展望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百舸(
)争流
怅廖廓(
)
携(
)来
峥嵘(
)岁月稠
挥斥方遒(
)
浪遏(
)飞舟
4.、辨析下列词语
①面对同伴的一次次冷嘲热讽,他再也(遏制
遏止)不住内心的愤怒,大声叫嚷起来。
思考:“遏制
”和“
遏止”怎样区别?
②广大青少年朋友一定不要凭一时的哥们(义气
意气)犯下令自己终身后悔的错误。
思考:“义气”和“
意气”怎样区别?
5.
整体感知
①.诗词诵读中的停顿和重音对准确、清晰地表意有重要作用,试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用“﹒”标出朗读中重读的地方。
②.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各概括了哪些内容(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这一组典型的画面塑造了词人什么样的形象?
③.圈点勾画,找出能显示本词写作思路的词语。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
学始于疑
上片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片是怎样回答的?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深意?
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词人借助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用5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案的内容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探究一
文本理解
在一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下列问题:
1.上下两片中都有一个字统领主要内容,分别是哪个字?各统领到哪里?
2.二读课文(3——5遍),赏析写景句
①讨论: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②上阕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3.三读课文,合作探究下片
①词人怎样由写景过渡到写思的?
②词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
③“峥嵘岁月图”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④下阕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四读课文,综合探究
①人们评论本词说,上片“重在写景,景中有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②认真研读毛泽东诗词中名句,探讨“同学少年”的形象。思考:毛泽东眼中的“英雄”是怎样的人?
【相关链接】
毛泽东诗词名句汇编
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4、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送瘟神》)
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到韶山》)
7、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七律·登庐山》)
8、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七律·答友人》)
9、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10、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11、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
12、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13、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14、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七律·冬云》)
个性解答:
答案:
3、(1)遏制
点拨:遏止,阻止。遏制:制止,控制。
(2)义气
点拨: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例:重义气。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相投”“意气风发”“意气用事”等。
第一课
沁园春
长沙
预习案
Ⅰ
四、2:立、看、怅、问、忆、恰、记
3、生机勃勃、多姿多彩
意气风发
激情奔放
以天下为己任
Ⅱ
1、
2、沁、竟、湘、侯
3、(1)遏制
点拨:遏止,阻止。遏制:制止,控制。
(2)义气
点拨: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例:重义气。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相投”“意气风发”“意气用事”等。
探究案
Ⅲ
探究点1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2、“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击水”,指游泳。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探究点2
看、恰。词的上片一个“看”领起后文七句,描绘了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所见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下片一个“恰”又领起下面七句。此人用高度概括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流露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无限怀念。
景物:山、林、江、舸、鹰、鱼。
此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3、①“恰”字统领至“粪土当年万户侯”。②这七句形象的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探究点3
1、(1)万山红遍“万”,写出了群山叠嶂之态。(2)鹰击长空“击”,显示出雄鹰翱翔的姿态。(3)鱼翔浅底“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鸟一样盘旋的姿态。(4)层林尽染“染”,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2、本词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
点拨:
(1)景物描写的作用:①点明时间、地点、季节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抒发感情,为下文做铺垫。
(2)景与情关系题目的答题模式。
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或形成了一个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哪种情感。
Ⅳ、
1、C点拨: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2、C
点拨:这是作者回顾当年以同汹涌的激流拼搏为快乐的情景。这里以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