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德惠二十五中九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分)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南京是“起点”的事件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南京大屠杀
C.中华民国成立 D.南京解放
2.(1分)我国首部禁毒法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历史上,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们的确定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
A.关天培 B.林则徐 C.左宗棠 D.邓世昌
3.(1分)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日本
4.(1分)以下是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朝鲜丰岛海战的不同记述。这种不同记述说明( )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中国《济远舰海日志》
7点52分,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 (日本《二十七八海战史》
A.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5.(1分)“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社会功能.如果要拍摄关于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剧,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火烧圆明园 B.痛击阿古柏 C.旅顺大屠杀 D.廊坊阻击战
6.(1分)我国的大作家老舍的父亲曾是一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因抗击外敌阵亡.句子中的“外敌”是指( )
A.英国侵略军 B.八国联军 C.日本侵略军 D.英法联军
7.(1分)1919年的上海,有人在“大世界”娱乐场门上贴了幅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是指( )
A.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 B.《辛丑条约》签订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D.东北沦陷
8.(1分)某校举办“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图片展”,其中一组图片内容为:《民报》发刊词、武汉新军使用的火炮、“大总统誓词”.这组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B.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外争国权,实业救国
9.(1分)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伟大传奇”是指( )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红军长征
10.(1分)2005年9月18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但它又是极不寻常的日子。下图是一位同学在这天画的一幅画,你认为它反映的主题是( )
A.月映华夏魂,腾飞中国龙 B.月圆神州情,勿忘国耻恨
C.雄鸡舞婵娟,两岸一家亲 D.奋臂揽明月,随手摘星辰
11.(1分)1937年8月,许多红军战士舍不得摘下带有红五星的八角帽,不愿换上佩有青天白日徽的黄军帽.刘伯承劝道:“这帽徽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救中国”的含义是( )
A.开赴北伐战场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胜利结束长征 D.国共合作抗击日寇
12.(1分)长征是什么?中国作家的笔下是“地球的红飘带”,美国作家的笔下是“前所未有的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笔下是“惊心动魄的史诗”。今年是长征胜利( )周年。
A.70 B.80 C.90 D.100
13.(1分)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之中,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如今已成为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军旗升起的地方”在哪?与什么事件有关?( )
A.武昌 辛亥革命爆发 B.上海 中共一大召开
C.广州 黄埔军校建立 D.南昌 八一南昌起义
14.(1分)学习历史,应该学会分清楚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关于《马关条约》的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签订于 1895年
B.清政府赔偿白银2亿两
C.允许在中国开设工厂
D.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5.(1分)电视剧《亮剑》中有句台词:“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它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能体现这一做法的军事行动是( )
A.卢沟桥事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6.(1分)“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是哪个派别的观点(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7.(1分)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近代历史上又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北京(北平)的有
①五四运动的爆发 ②一二?九运动的发生
③《双十协定》的签订 ④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1分)宝岛台湾与祖国母亲几经聚散离合,下列与之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①甲午战争的失败②?中华民国的成立?③抗日战争的胜利④蒋介石败退台湾。
A.①③④ B.①③② C.①④② D.③④②
19.(1分)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创办大生纱厂的清末状元是( )
A.张骞 B.张謇 C.荣氏兄弟 D.李鸿章
20.(1分)作为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他梦想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修铁路,他是( )
A.詹天佑 B.侯德榜 C.魏源 D.严复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40分)
21.(6分)读毛泽东影响中国最经典的语句,结合所学,判断正误。
A最鼓舞人心的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最有英明预见的话:这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
C最坚决的话: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最震撼世界的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E最具和平意识的话:中国永远不称霸!
(1)经典语句A指的是在北伐战争时期形成的态势。
(2)经典语句B中的“持久战”是指解放战争。
(3)经典语句C是指抗日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
(4)经典语句D涉及的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5)经典语句E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外交方面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
(6)这些经典之词可以体现出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和恢宏胆识。 。
22.(10分)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赴美留学生,他的个人经历映照了历史走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精英”开始“睁眼看世界”的代表,容闳则代表“草根”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于1848年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是最早接触、接受近代启蒙思想的中国人。
材料二:曾国藩召容闳入幕,要他创办机器造枪厂。……容闳在美国定制的机器1861年8月顺利运到上海,这批机器成为江南制造总局里最新式、最重要的母机。容闳还认为建立新式教育体制,是救国强国最重要的途径。
材料三: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身在异国他乡的容闳一直坐卧不安,为祖国命运担忧。他提出中国行政机关应依西欧成规,重新组织建设。从1896到1898年间,他通过各种渠道向清政府提出种种兴国方案,逐渐成为维新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材料四:1911年,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久卧病床的容闳非常兴奋。他写信给国内友人,热烈欢呼推翻帝制的伟大胜利,还预见到袁世凯可能窃取
革命成果……
﹣﹣﹣﹣﹣﹣﹣﹣﹣﹣摘自雷颐《走向革命:以容闳为中心》
(1)哪场战争加快了材料一中的人们“睁眼看世界”的步伐?
(2)材料二体现出容闳参与了哪一近代化探索运动?针对“建立新式教育体制”的思考,政府后来兴办了哪所新式学堂?
(3)材料三中容闳认为,中国哪一领域的变革迫在眉睫?他的兴国方案后来在哪一探索活动中被采用?这一探索结局如何?
(4)材料四中容闳热烈欢呼哪场革命的胜利?他的预见后来是否成为事实?
(5)从“温和改良”到“走向革命”,对于容闳个人或者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你有何感悟?
23.(11分)以下示意图展现了国共两党已走过的90余年的风雨历程,根据示意图提供的信息,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A、B、C、D四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2)分别配备一个典型的历史事件来揭示各时段国共两党关系的状态走向,并就其中一件事谈谈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展望E阶段国共两党关系的走向。
(4)从国共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感悟?
24.(13分)长江,奔腾不息的中华民族生命之河,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发展。
材料一、以下是位于长江流域的四座城市。
它位于长江中游,在张之洞深邃的目光里,中国的钢铁工业在这里起步,近代化大幕已然拉开。
它位于长江下游,孙中山在这里宣誓就职,并颁布了30多项建立共和制度的政策法令,成为中国政治的中心人物。
它位于长江上游,这里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最后的都城遭受狂轰滥炸,支撑着全中国的生存信念与抗争精神。
它是长江的入海口,黄浦江东岸曾经是一片荒地,1990年520平方千米的城市开发区迅速崛起,代表了中国经济的速度。
材料二、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宽广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带。但2005年长江健康体征指标显示:长江干流水质局部污染严重,整体有恶化趋势;生物多样性局部破环严重,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
﹣﹣﹣﹣﹣﹣摘自纪录片《再说长江》
要求:
(1)题目自拟。
(2)文中需包括材料一中提及的四座城市名称及其见证的历史事件,并谈谈材料二反映出当前长江面临着哪些问题。长江见证了百年来中国的发展历程,对此谈谈你的感受。
(3)史实准确,语言流畅,表述成文,书写整洁,200字左右。
2015-2016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德惠二十五中九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南京是“起点”的事件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南京大屠杀
C.中华民国成立 D.南京解放
【考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南京的相关知识.
【解答】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故选A.
【点评】掌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相关知识.
2.我国首部禁毒法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历史上,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们的确定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
A.关天培 B.林则徐 C.左宗棠 D.邓世昌
【考点】林则徐虎门销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虎门销烟领导人这一知识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虎门销烟相关历史问题.
【解答】从题干中的“国际禁烟日”“国际禁毒日”,看出虎门销烟在当时及以后都有重要的国际意义,虎门销烟的国际影响非常深远,它是人类禁烟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作为领导该斗争的林则徐也不愧为“全球禁毒第一人”,而关天培是鸦片战争期间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收复了新疆是洋务运动领导人之一,邓世昌牺牲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要注意熟练掌握、区分四位人物的主要事迹.
故选B.
【点评】当题干比较长时要认真把题读完整、透彻,抓住关键词,弄懂题意,再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选出正确答案.
3.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日本
【考点】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
4.以下是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朝鲜丰岛海战的不同记述。这种不同记述说明( )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中国《济远舰海日志》
7点52分,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 (日本《二十七八海战史》
A.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解答】从题干可以看出,中日双方对甲午中日战争基本史实迥然不同的记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本题而言,双方记录的时间和事件非常清楚,并没有模糊不清,排除B.A和C两项都不是题干反映的本质问题,即与题干没有直接的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实际上,出题者意在说明不同的立场,对同一件事会有截然不同的解释.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5.“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社会功能.如果要拍摄关于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剧,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火烧圆明园 B.痛击阿古柏 C.旅顺大屠杀 D.廊坊阻击战
【考点】义和团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左宗棠收复新疆痛击阿古柏,甲午中日战争旅顺大屠杀,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四个知识点.
【解答】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率兵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
C.旅顺大屠杀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旅顺,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估计死难者最高数字约2万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
D.1900年6月18日,英国海军提督西摩尔率领的2000多名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攻的八国联军,由于在廊坊遭义和团阻击,从廊坊败回.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侵略战争中的重点战役,学生应该仔细识记对应.
6.我国的大作家老舍的父亲曾是一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因抗击外敌阵亡.句子中的“外敌”是指( )
A.英国侵略军 B.八国联军 C.日本侵略军 D.英法联军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答】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故选B.
【点评】知道《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1919年的上海,有人在“大世界”娱乐场门上贴了幅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是指( )
A.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 B.《辛丑条约》签订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D.东北沦陷
【考点】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知识点.
【解答】在材料中涉及的是五四运动的在上海的发生情况,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C项.所以“亡羊”是指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A.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是1912年,排除.B.《辛丑条约》签订是在1901年,排除.D.东北沦陷是1931年,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另外向学生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某校举办“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图片展”,其中一组图片内容为:《民报》发刊词、武汉新军使用的火炮、“大总统誓词”.这组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B.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外争国权,实业救国
【考点】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与意义.
【解答】题干给出了给出了《民报》发刊词、武汉新军使用的火炮、“大总统誓词”能把这三个关键信息综合联系起来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民报》、武汉新军、“大总统”这几个信息并准确识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9.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伟大传奇”是指( )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红军长征
【考点】红军长征.
【分析】解题信息是文中记者所说的“工农红军”完成的“战略转移”,由此得出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
【解答】由于王明、李德等左倾错误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大转移,经历了江西、贵州最后到达陕北,总的行程两万五千里,是历史上最大的转移.在长征中,虽然红军人数受到极大的损失,但是革命的精干力量得到保存,同时在沿线宣传了革命的思想,扩大了红军的影响.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10.2005年9月18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但它又是极不寻常的日子。下图是一位同学在这天画的一幅画,你认为它反映的主题是( )
A.月映华夏魂,腾飞中国龙 B.月圆神州情,勿忘国耻恨
C.雄鸡舞婵娟,两岸一家亲 D.奋臂揽明月,随手摘星辰
【考点】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
【分析】本题考九一八事变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9月18日”可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进入局部抗战时期,虽是中秋团圆节,更应该记住这段历史,进行爱国教育,让学生勿忘国耻恨.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战争和佳节相结合,考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
11.1937年8月,许多红军战士舍不得摘下带有红五星的八角帽,不愿换上佩有青天白日徽的黄军帽.刘伯承劝道:“这帽徽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救中国”的含义是( )
A.开赴北伐战场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胜利结束长征 D.国共合作抗击日寇
【考点】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工农红军改编抗日.
【解答】题干中的红五星八角帽是工农红军的军帽,而青天白日徽是国民党军队的帽徽,联系时间“1937年8月”和刘伯承所说的“为了救中国”可知它反映的是国共正式建立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参加抗战.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与国共两党军帽设计及救中国等关键信息的综合分析与运用.
12.长征是什么?中国作家的笔下是“地球的红飘带”,美国作家的笔下是“前所未有的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笔下是“惊心动魄的史诗”。今年是长征胜利( )周年。
A.70 B.80 C.90 D.100
【考点】红军长征.
【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知识点.
【解答】由于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时失利,1934年10月,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所以今年2016年减去1936年是80年.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另外向学生说明,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
13.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之中,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如今已成为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军旗升起的地方”在哪?与什么事件有关?( )
A.武昌 辛亥革命爆发 B.上海 中共一大召开
C.广州 黄埔军校建立 D.南昌 八一南昌起义
【考点】八一南昌起义.
【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南昌起义发生背景、意义、发生地点的掌握情况.
【解答】“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之”指的是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对中国共产党等革命志士的大屠杀,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我党发动南昌起义,起义的队伍成为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A与人民军队的诞生没有关系;B也没有诞生党自己的武装力量;C黄埔军校的建立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也不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南昌起义的意义,了解南昌起义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间的历史渊源.
14.学习历史,应该学会分清楚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关于《马关条约》的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签订于 1895年
B.清政府赔偿白银2亿两
C.允许在中国开设工厂
D.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考点】《马关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
【解答】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关于《马关条约》的表述属于观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包括B、C两项,A、B、C三项属于史实;D项是《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属于观点.
故选D.
【点评】本题掌握《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15.电视剧《亮剑》中有句台词:“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它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能体现这一做法的军事行动是( )
A.卢沟桥事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考点】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百团大战.
【解答】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路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体现了“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它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百团大战的历史作用.
16.“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是哪个派别的观点(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考点】维新派和洋务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
【解答】“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句话宣扬的是变法的重要性,因此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不同派别的观点.
17.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近代历史上又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北京(北平)的有
①五四运动的爆发 ②一二?九运动的发生
③《双十协定》的签订 ④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史实辨析题;五四运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京相关知识的内容.
【解答】①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②一二?九运动是指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发起的一场学生要求政府抗日的游行示威活动;③《双十协定》签订于重庆;④平津战役中,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率领部队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故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四个选项都包含三个内容,可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18.宝岛台湾与祖国母亲几经聚散离合,下列与之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①甲午战争的失败②?中华民国的成立?③抗日战争的胜利④蒋介石败退台湾。
A.①③④ B.①③② C.①④② D.③④②
【考点】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
【解答】《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强占了台湾及附属岛屿,致使台湾与大陆分离.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些地方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解放南京,统治中国长达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国民党势力退往台湾,在大陆的统治结束.也造成了至今海峡两岸的分离.
故选A.
【点评】本题掌握祖国统一相关知识.重点分析台湾相关内容.
19.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创办大生纱厂的清末状元是( )
A.张骞 B.张謇 C.荣氏兄弟 D.李鸿章
【考点】张謇兴办实业.
【分析】本题考查张謇.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故选B.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要扎实掌握其成就.
20.作为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他梦想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修铁路,他是( )
A.詹天佑 B.侯德榜 C.魏源 D.严复
【考点】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詹天佑.
【解答】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设计出“人”字形路轨.1909年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近代的科技成就.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40分)
21.读毛泽东影响中国最经典的语句,结合所学,判断正误。
A最鼓舞人心的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最有英明预见的话:这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
C最坚决的话: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最震撼世界的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E最具和平意识的话:中国永远不称霸!
(1)经典语句A指的是在北伐战争时期形成的态势。 ×
(2)经典语句B中的“持久战”是指解放战争。 ×
(3)经典语句C是指抗日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 ×
(4)经典语句D涉及的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5)经典语句E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外交方面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 ×
(6)这些经典之词可以体现出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和恢宏胆识。 √ 。
【考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典的语句中的历史.
【解答】(1)经典语句A指的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期形成的态势,不是北伐战争.故×.
(2)经典语句B中的“持久战”是指抗日战争,而不是解放战争.故×.
(3)经典语句C是指的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而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故×.
(4)经典语句D涉及的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说法正确.故√.
(5)经典语句E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不是四项基本原则.故×.
(6)这些经典之词可以体现出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和恢宏胆识,这一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
(2)×.
(3)×.
(4)√.
(5)×.
(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历史上的经典的语句中的历史.
22.(10分)(2016春?德惠市校级月考)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赴美留学生,他的个人经历映照了历史走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精英”开始“睁眼看世界”的代表,容闳则代表“草根”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于1848年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是最早接触、接受近代启蒙思想的中国人。
材料二:曾国藩召容闳入幕,要他创办机器造枪厂。……容闳在美国定制的机器1861年8月顺利运到上海,这批机器成为江南制造总局里最新式、最重要的母机。容闳还认为建立新式教育体制,是救国强国最重要的途径。
材料三: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身在异国他乡的容闳一直坐卧不安,为祖国命运担忧。他提出中国行政机关应依西欧成规,重新组织建设。从1896到1898年间,他通过各种渠道向清政府提出种种兴国方案,逐渐成为维新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材料四:1911年,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久卧病床的容闳非常兴奋。他写信给国内友人,热烈欢呼推翻帝制的伟大胜利,还预见到袁世凯可能窃取
革命成果……
﹣﹣﹣﹣﹣﹣﹣﹣﹣﹣摘自雷颐《走向革命:以容闳为中心》
(1)哪场战争加快了材料一中的人们“睁眼看世界”的步伐?
(2)材料二体现出容闳参与了哪一近代化探索运动?针对“建立新式教育体制”的思考,政府后来兴办了哪所新式学堂?
(3)材料三中容闳认为,中国哪一领域的变革迫在眉睫?他的兴国方案后来在哪一探索活动中被采用?这一探索结局如何?
(4)材料四中容闳热烈欢呼哪场革命的胜利?他的预见后来是否成为事实?
(5)从“温和改良”到“走向革命”,对于容闳个人或者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你有何感悟?
【考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鸦片战争.
(2)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3)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4)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5)本题开放性题.
【解答】(1)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精英”开始“睁眼看世界”的代表,容闳则代表“草根”开始“睁眼看世界”.
(2)据材料可知,容闳参与了洋务运动,1871﹣1889年我国出现第一股留学潮.在容闳的倡导、推动下,120名幼童先后赴美国留学.1877年起,清政府又先后派遣了4批留学生赴欧洲学习西方的技艺.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当时想加强外语能力,它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
(3)材料三中“中国行政机关应依西欧成规,重新组织建设.从1896到1898年间,他通过各种渠道向清政府提出种种兴国方案,逐渐成为维新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可知,容闳认为,中国政治制度领域的变革迫在眉睫,他的兴国方案后来在维新变法动中被采用.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企图通过改良来实现君主立宪,以挽救民族危亡.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
(4)据材料“1911年,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久卧病床的容闳非常兴奋.他写信给国内友人,热烈欢呼推翻帝制的伟大胜利,还预见到袁世凯可能窃取革命果…“可知,容闳热烈欢呼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他的预见后来成为事实.
(5)近代前期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一过程的特点是从科技到政治,然后是思想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难曲折,无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故答案为:
(1)鸦片战争.
(2)洋务运动;京师同文馆.
(3)政治制度;戊戌变法;失败了.
(4)辛亥革命;是.
(5)近代化探索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难曲折.
【点评】本题掌握鸦片战争和四次近代化探索.制度熟记基础知识.
23.(11分)(2016春?德惠市校级月考)以下示意图展现了国共两党已走过的90余年的风雨历程,根据示意图提供的信息,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A、B、C、D四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2)分别配备一个典型的历史事件来揭示各时段国共两党关系的状态走向,并就其中一件事谈谈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展望E阶段国共两党关系的走向。
(4)从国共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感悟?
【考点】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全面内战的爆发;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国共关系发展的阶段名称.
(2)本题考国共关系变化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3)本题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本题考查从国共关系的变化得到的感悟.
【解答】(1)根据题干时间并所学知识可知,A1924年﹣﹣1927年是国民革命运动、B1927年﹣﹣1937年是土地革命战争、C1937年﹣﹣1945年是抗日战争、D是1945﹣﹣1949年是解放战争时期.
(2)A1924年﹣﹣1927年是国民革命运动中,1926年,北伐战争,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1927年﹣﹣1937年是土地革命战争,1934年10月,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长征.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C1937年﹣﹣1945年是抗日战争,1937年9月下旬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公布了由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D是1945﹣﹣1949年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3)展望将来,国共两党将步入新的合作阶段.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合,则民族兴;国共分,则战乱生.
故答案为:
(1)A国民革命运动,B土地革命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影响略(符合题意即可).
(2)A黄埔军校建立(或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或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围剿红军)C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解放战争(或挺进大别山、转战陕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影响略(符合题意即可).
(3)国共两党将步入新的合作阶段(符合题意即可).
(4)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合,则民族兴;国共分,则战乱生.(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国共关系变化的史实.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24.(13分)(2016春?德惠市校级月考)长江,奔腾不息的中华民族生命之河,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发展。
材料一、以下是位于长江流域的四座城市。
它位于长江中游,在张之洞深邃的目光里,中国的钢铁工业在这里起步,近代化大幕已然拉开。
它位于长江下游,孙中山在这里宣誓就职,并颁布了30多项建立共和制度的政策法令,成为中国政治的中心人物。
它位于长江上游,这里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最后的都城遭受狂轰滥炸,支撑着全中国的生存信念与抗争精神。
它是长江的入海口,黄浦江东岸曾经是一片荒地,1990年520平方千米的城市开发区迅速崛起,代表了中国经济的速度。
材料二、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宽广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带。但2005年长江健康体征指标显示:长江干流水质局部污染严重,整体有恶化趋势;生物多样性局部破环严重,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
﹣﹣﹣﹣﹣﹣摘自纪录片《再说长江》
要求:
(1)题目自拟。
(2)文中需包括材料一中提及的四座城市名称及其见证的历史事件,并谈谈材料二反映出当前长江面临着哪些问题。长江见证了百年来中国的发展历程,对此谈谈你的感受。
(3)史实准确,语言流畅,表述成文,书写整洁,200字左右。
【考点】历史小论文;洋务运动;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位于长江流域的四座城市.
【解答】此题为历史小论文.考查学生综合写作的能力.要写好历史小论文,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要根据材料说出位于长江流域四座城市名称及其见证的历史事件以及当今长江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
故答案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中国的钢铁工业在这里起步.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1937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将重庆作为陪都.1990年我国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形成了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点评】本题考查长江流域的四座城市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