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3.3.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课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3.3.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课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10-15 21:5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13.3.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磴口诚仁中学

徐晓玲一、 说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定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平行线性质、命题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特点之一是它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特点之二是它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互为逆定理;特点之三是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证明和计算依据,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所以本节课承上启下、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八年级数学教材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会阐述、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过程与方法:学会比较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4、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它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使教学成为一种对话、交往,一种沟通,合作与共建。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索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分析、验证、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本节课按照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将着力培养学生类比学习的方法以及概括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结束时评出最佳小组进行奖励。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复习旧知,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得出结论——运用结论,解决问题——小结归纳,加深理解——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六大教学版块。 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简写成 “等边对等角”) 口述证明思路。
1.两腰相等。一、复习旧知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
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
相重合。( 简写成“三线合一” )4、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
称轴是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思考:如图,位于在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oAB三、自主探索,得出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
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已知:如图,在△ABC中,∠B=∠C.
求证: AB=AC. 类比性质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在△ABC 中,∠B =∠C,
∴ AB =AC.ABC简写成“等角对等边”.符号语言:例1 如图,已知∠A=36°,∠DBC=36°, ∠C=72°,则∠1= ,四、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36°72°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2= 。△ABC、△ABD、△BDC例2: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
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
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性质是:判定是:五、归纳小结等角等边等边等角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等边对等角.3三线合一.4轴对称图形.2等角对等边1两边相等.1两腰相等. ABCDEF1、把长方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AC折叠,重合部分ΔACF是等腰三角吗? 六、课堂检测
2.如图,AC 和BD 相交于点O,且
AB∥DC,OA =OB.求证:OC =OD.六、布置作业课本82页5题、6题、7题、11题五、说板书设计    13.3.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应用 3练习区
等角对等边
符号语言:∵ 在△ABC 中,∠B =∠C,
∴ AB =AC.例2: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
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
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