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和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2.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体会用极限的思想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比较生活中的“速度”与物理学中的速度概念,体会生活语言与科学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STS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交通工具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准确科学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前提,所以速度是全章的重点内容,自然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瞬时速度的定义要求要用到极限的思想,所以由平均速度向瞬时速度的过渡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及变化
本节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包含正文、做一做、说一说、STS、问题与练习等五部分。其中正文包括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三部分。
与原大纲教材相比在本节的正文内容增加了“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瞬时速度的提法变化较大,原教材是通过阅读材料的形式,用极限思想体现瞬时速度;新教材是在正文用极限思想介绍瞬时速度,我们认为相比较而言旧教材的呈现方式(用物理情景说明位移足够小时,平均速度就等于瞬时速度)比新教材(没有物理情景,说△t足够小时,△x/△t表示的就是瞬时速度,学生理解较困难)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理解瞬时速度。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建议(包括教学资源)
(1)运动的描述
运动——机械运动(位置的变化)
位置的描述——坐标
位置变化的描述——坐标的变化
(2)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考虑到学生初中的基础,本处略写)
举例说明: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往往不同,
为了科学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
定义:
单位:
与初中的区别——矢量性
区别于学生生活经验中所说的速度,如:“吃饭速度快”
(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创设情景:平直的公路上,汽车由甲地加速行驶到乙地
提出问题:1.由甲地到乙地的速度?
由于是加速行驶,所以这里说的速度是——平均速度
2.描述汽车通过路途中相邻电线杆a和电线杆b过程中的快慢
由电线杆a到电线杆b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3.精确描述汽车通过电线杆a过程中的快慢
由此过渡到瞬时速度——在某一位置(某一时刻)的速度
举例说明:汽车速度计
(四)关于教材“说一说”和“STS”部分内容
同学采用合作学习(讨论)和自主学习(阅读)的方式处理
五、课堂评价建议
(A.较好
B.一般
C.较差)
学生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的情况
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水平
分析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与能力的情况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