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一、概述
本课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古人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本单元课文都是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是解读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本课教学计划 1 课时。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
1 .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如:更、焉、强、白、客等。
2 .了解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句,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2 .通过讨论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并培养学生质疑辨析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以文眼“痴”为主线,就文章内容和写法特点进行欣赏,在此基础上达成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作者的精神世界)。
解决措施: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教学主要以叶圣陶先生的“文言文学习重在文学欣赏”为理论依据,叶老所谓的“欣赏”,就是内心体会而有所得,踌躇满志,与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时候不相上下。而所谓“体会”,他主张用内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及作品,又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分,再求其综合体会,决不是冥心盲索,信口乱说的事儿。这种能力培植,全在随时的指点与诱导。
为此,本课教学设计拟采用以下策略:
1.课前预学策略:因本文为二类课文,较为浅显,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参看注释,翻译全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2.自主、合作学习策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主动积累文言词语,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
3.诵读策略: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对文章的记忆,进而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意蕴。
4.分层教学策略: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要求,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5.问题情景策略:设置情景,启发学生主动质疑、探究,也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不同的观点讨论、交锋、修正、补充,将思维引向深入。
四、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设下悬疑
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般的杭州,有美丽的西子湖。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已学过不少,还能记住吗?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这些诗句都展现了西湖美丽的景色,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心中温暖,他笔下的西湖就鲜妍明媚;诗人心中有爱,他笔下的西湖就温婉动人。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冷寂,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作家张岱的内心,和他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3.课件展示几张雪景的图片,让学生感悟雪景。
4、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由描写西湖的诗句、雪景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设下悬疑,引发学生对张岱其人其文的兴趣。】
(二)朗读疏通,寻找文眼
1.正音,朗读全文
请学生标上生字词的读音。正音:挐(ráo)通“桡”、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以读促学。】
2.自由朗读,圈画字词
如此美文,我想大家更愿意自己读一读。请参阅注释,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字词勾画出来。(老师注意个别引导)
一词多义:
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是:是日更定(这,“是日”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设计意图:鲁迅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
3.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疏通文意,对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提出质疑,其他小组如果能够解决就予以帮助解答。
让学生翻译下列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 ,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
4.师生交流,朗读分析。
过渡:我们说学贵在有疑,就是要学会质疑,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读的过程中你们
遇到了哪些问题呢?大家提出来,通过讨论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师生共同寻疑解疑)
问:要知道作者笔下,冰雪中的西湖到底怎样,作者又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还需要深入理解文本,并思考两个问题。
(1)都说这篇短文里有一个地方前后矛盾,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惊诧好奇地思考并发现:
“独往湖心亭看雪”应该是一个人,后文却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相矛盾。
师:同学们眼光很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是不是张岱的数学没学好数不清人数啊,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让他改改?我认为先不急,等咱们理解了课文再说,说不定其中另有奥妙呢!
(2)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来评价张岱。
痴。(板书)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傻,笨。 呆,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对,张岱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
【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文意的疏通,细心的孩子很容易
发现前后矛盾的语句,并找到这个全文的文眼“痴”。这样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理清了行文思路。】
(三)披文入情说“痴人”
1.说“痴行”
问(1):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张岱的“痴”?
下面请全班女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全体同学思考。
1、“是日,更定矣。”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大家都是白天
去的,他不凑热闹,偏要晚上八点,寂寥无人之时,独自一人去体味那湖心亭赏雪的妙处,足见他喧嚣远离,沉静自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看雪。
说得真好!文中说“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万籁俱寂。
说得好,现在我采访一下同学们,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例:1、缩在被窝里睡懒觉。 2、上网玩游戏聊天。 3、烤火。
4、一边喝茶一边和家人聊天。
过渡:探“痴因”
问(2):张岱的举动正好反映了他“痴“的一面。可是他“痴”的原因是什么?或许,我们能从《西湖梦寻》中找到答案。
出示《西湖梦寻》序: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西湖梦寻》自序)
问(3):这段序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说他离开西湖28年了,但是西湖每个晚上都走进了他的梦中,可见,他对西湖是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有何奥妙?
好山水。痴迷于西湖。
2.赏“痴景”
问(4):情人眼里出西施,在痴人眼里,其景致又有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文中哪些是写景句?谁来把它读出来。
让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雾凇沆砀……而已”。
这一景象让你想起了什么词语?
天地苍茫、白雪皑皑
(板书:天地苍茫 )
领会白描手法
问(6):你看这两句写景句,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
这样的描写手法叫什么手法?【课后作业一(2)】
白描
课件出示白描的概念: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我们以前也学过白描,在哪里学过?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并背诵。《天净沙·秋思》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黄昏凄凉的景象。
3.品“痴情”
过渡: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看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可是却有了一番意外奇遇。我们看看在这奇景之中,又有着怎样的奇遇?(朗读第二段)
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思考(7):这时作者的心情怎样?他怎么写的?
既诧异又惊喜,但作者不写自己的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这叫背面敷粉,反客为主,不说自己超凡脱俗,却让客人发此感慨。足见张岱用笔的老到精妙。
二客大喜之句请一同学朗读。(表演朗读“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思考(8):此人,指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例1:湖中焉得更有此雅兴之人。 例2:湖中焉得更有此豪情之人。
例3:湖中焉得更有此志同道合之人。例4:湖中焉得更有此超人。
过渡:都说“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酒逢知己千杯少”,“同是天涯沦落,
相逢何必曾相识”。老师心中也有一个疑问:西湖巧遇知音,惺惺相惜,可他们饮酒前不问姓氏,饮酒后才问,问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也不留地址,这段奇遇,张岱是不是处理得太草率了?“痴”人都有怎样的“痴”情呢?
张岱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明朝灭亡的伤感情绪。(“崇祯五年十二月”,写作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思考(9)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啊?
(他不愿和人深交,只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他只愿融入大自然,他的心是属于自然的。他的心是清高、高雅,超凡脱俗的。)
(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
(根本就不是失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
趁机讲析刚才的疑点:原来舟子在他心中虽有忧无,足见他孤傲;也许舟子是出租船的人,真正去赏雪的是作者,舟子的“醉翁之意”不在看雪。
(不错,这个超凡脱俗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小结:因为他“痴”行,绘“痴”景,现“痴”情,所以是个“痴”人。对,张岱就是这么一个痴人,痴迷于山水,希望融入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痴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情趣。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结合作者身世深入文本,深入作者内心,走进张岱的情感世界。理解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四).延读寻思,说人之痴
思考1:世人都说张岱“痴”,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不少古代的文人,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于是就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江雪》,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水。
思考2:同学们,你们的生活中应该也有不少痴迷的事情,请说说看。
例:曾经在如瓢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
(五)总结
是啊,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痴”得离奇。平凡之人,也有“痴”的时候,也都会“痴”得可爱。在今天这个日渐忙碌和功利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太多疲于奔命而日渐忙碌沧桑的面容,然而,人活着不仅要有柴米油盐,还要有闲情逸致,所以我们感谢张岱,是他让我们感受到那份静谧,感受到那份痴迷,感受到人间的至情至性。
【设计意图:结合古仁人及自身的体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境,以更贴近作者的内心。】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
2. 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副下列对联的下联。
赏雪景寄情山水 (品诗人感悟意境)
独驾小舟赏雪景 (偶逢知己饮亭中)
赏雪景深夜驾小舟 (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3.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一段景物或一个你所熟悉的人,50字左右。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