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6 20:3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写在前面的诗:妈妈是春天的暖阳,她给我们无限的温暖, 妈妈是夏天的烈日, 她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妈妈是秋天的夕阳, 她给我们彩色的人生, 妈妈是冬天的日出, 她给我们无限的希望。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学习重难点
重点:感悟母亲对子女的关爱。
难点:学习作者的坚强。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因病情加重(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陆续发表作品。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展示预习成果
(学法: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给下列字注音组词,认读3—5遍,再巩固几遍,会写为止。
瘫( )    痪( )     雁( )  
侍( )   捶( )     絮( )  
豌( )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喜怒无常——形容态度忽好忽坏,十分多变

央求——恳求;乞求。请求别人宽恕自己的错误;有时可以比喻这个人非常有礼貌。
翻来覆去——①来回翻身。②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从感彩上讲,含有很大的悲壮成分。
喜出望外—— 望:希望,意料。由于发生了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敏感——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皮肤或神经上比较敏感的部分
絮絮叨叨——释义:形容说话连续不断且啰嗦。
侍弄——(1).整治;料理;(2).喂养;(3).搞,摆弄。
淡雅——雅致简单。
烂漫——颜色绚丽多彩,十分美丽
3.释题: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明确:文中怀念的是“母亲”。两次写到秋天。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你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了吗?
梳理总结一下课文当中写了几次看花,并写出看花的起因、结果。
第 一 次:
第 次:
第 次:
明确: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语文科学习小组长签字并打等级(ABC)
课堂探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读读文章,关注文中写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母亲的心情,并把体会批注在书旁。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明确: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2)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搞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明确: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明确:心理描写。母亲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地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2、通览全文,你觉得课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因病脾气暴怒无常,后来受母亲的感染又变得很乐观坚强
关心体贴儿子,坚强乐观,非常爱我,这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宽容、慈爱、无私、坚强、体贴、心思细腻的母亲)!
【当堂检测】
1.抄写词语。
瘫痪      雁阵       侍弄      捶打    
絮絮叨叨       豌豆      
2.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用“喜出望外”写一句话。
我的疑惑或收获有:
1、
2、
3、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下面是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试分析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作用。
1、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明确: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2)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搞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明确: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明确:心理描写。母亲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地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课堂探究
1、联系全文,你明白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的原因了吗?你理解了母亲未说完的话吗?
因为母亲想让他好好活下去,出去散散心,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2、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作者有什么用意?
师生对话:
(师)在这个秋天,我圆了母亲生前
那个小小的心愿---
(生)到北海去看菊花,
(师)
没想到菊花却如此的灿烂,
生读文中描写菊花的语
句。
(师)也就在此时我懂得了(),妹妹也懂得了(),我更懂得了母亲多次要我看菊花的用意,是什么呢?师引导生交流:像菊花那样---,像菊花那样---,像菊花那样---(像菊花那样好好地活着)

通过教师的小结过渡,让生明白母亲多次要“我”看花的真正用意:像菊花那样坚强,像菊花那样高洁,像菊花那样烂漫,像菊花那样好好地活着.......
对菊花的描写,写出了菊花的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表现了“我”从母亲这句话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要像菊花一样顽强,表现了“我”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希望。
(小组讨论)从“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句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这是讲在看菊花时“我”和妹妹真正懂得了母亲没讲完的那句话。儿女能不能“好好儿活”,是母亲最惦记的,记住了母亲的话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最深切的怀念。
教师寄语:
1、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2、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生命是美好的,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当堂检测(自已安排)
1.结合文章内容,体会第①段中加点的“忍”字,说一说母亲忍受的是什么。(4分)
2.第③段中,写“我”答应去看菊花,母亲喜出望外,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4分)
3.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5分)
4.第⑦段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文段中的描写内容简要说明。(5分)
答案:
1.母亲忍受自己病体和儿子不幸遭遇的双重折磨。
2.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因此她喜出望外。
3.示例:从母亲忍受肝病折磨可以看出母亲的性格坚韧、顽强。/从母亲央求我看菊花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看出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4.从文段中写我和妹妹赏菊的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好好地生活了。
课外延伸
1、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比较一下:同样是写母亲,这段文字的写法与课文有什么不同?(语文书第8页第四题)
2、作者在《我与地坛》中还写到: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 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想一想:联系作者的这段话结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你有何体会?
课后练习
1、写一段给母亲的话,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深刻理解。(必做题)
(请用诗一样的语言歌颂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亲情、友情、师生情……)制作亲情卡片,送给你要送的人。)
2、文章最后自然段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试着写一段
景物描写以抒发某种情感。(挑战题)
板书: 秋天的怀念
我 母亲
暴怒无常 愧疚 坚强 耐心抚慰
浑然不知 热爱 爱 无私 重病缠身
同意开花 怀念 伟大 喜出望外
懂得母亲 临终嘱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