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
2、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
本纪: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如《廉蔺列传》)。
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检查预习 扫清字障
疏理情节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时间顺序: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
〓:分析矛盾冲突 初识人物性格
板书: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赵国与秦国的矛盾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赵国与秦国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廉颇与蔺相的矛盾———退让忍辱
三、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这部分可分几层?列出情节提纲。
板书:(1)1—2段:简介廉、蔺
(2)3 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
(3)4—11段:决策入秦 缪贤荐贤(4)
智斗秦王 决策入秦(5)
完璧归赵 毕礼而归 章台刺秦(6)
(事情的经过) 迫秦斋戒(7、8)
从者归璧(9)
廷斥秦王(9、10)
四、讲析“完璧归赵”之第一层(也可单独作为一部分)
1、疏通文句
2、讲析
〓::本文开头两段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五、讲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一节。
1、指名试讲,疏通文句。
2、讲析
〓:这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话,也可作为下文的纲。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讲析“决策入秦”一段。
〓: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决策?
明确:(议后可集体朗读)“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归纳:相如决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
板书: 相如决策————智
一见其智(对话描写)
愿意入秦————勇
二、析“章台斥秦”一段
1、表情朗读(亦可让普通话好的同学朗读),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
2、讲析: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
板书: 复取璧————智
二见其智勇
怒斥秦王———勇
三、讲析“迫秦斋戒”一段
1、指名试译,然后视情况串讲。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三见其智勇。
板书: 以诈对诈————智
三见其智勇(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迫秦斋戒————勇
四、讲析“从者归璧”一段
〓: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暗示对方,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段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板书: 相如既知秦国历史,又洞察秦王内心————智
四见其智勇
针锋相对,请就汤镬———————————勇
五、归纳:
以上六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待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一部分的最后两段是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完璧归赵以赵胜秦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
明确:秦诈璧靠的是势,相如存璧靠的是理。
秦王理屈——气馁,相如理直——气壮。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第
三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讲析第三部分
划分情节提纲
赵王赴会
渑池相会 会上斗争
“为好”结果
二、讲析“赵王赴会”一段(15)
1、“其后……杀二万人”,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渑池相会”的先声,赵国失地,折兵,形势险恶。
2、齐读:秦王虽处劣势,段由于廉蔺之计,抗秦态度坚决,并做了周密部署,这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1、廉颇留守
赵国部署 2、相如相从
3、三十日不还,立太子为王(国不可一日无主)
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对策,寥寥数笔,具见廉、蔺胆识。
三、讲析“会上斗争“
秦王: “酣”“令”——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秦御史:“前书”(不召而书)——见其预谋
相如: “前(曰)”,“前(进缶)”,“跪”——显出机智
秦王: 不许——不肯——不怿——为一击缶(被迫无奈)
〓::索十五城本来是秦“为嬉”的本意,作者为什么写待简略?
明确:(1)秦王受惊,余悸未消,战局已乱;
(2)“左右皆靡”,前车可鉴,群臣何敢妄为?也就不必多费笔墨。
归纳:渑池会上,相如面对群秦,以寡胜众,以宾夺主,由变动变为主动,处处见胆,句句见智,作者把人写活了。
4、串讲“为好结果”,分析从略。
四、讲析“廉蔺交欢”
划分情节:
矛盾发生(17、18段)
廉蔺交欢 矛盾激化(19)
矛盾解决(20)
(矛盾发生、激化分析略),讲析“矛盾解决”
〓::矛盾之所以解决,是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课文中用了哪句话?
明确:“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五、归纳:
全文三件酸,表现了两重矛盾(秦赵、廉蔺),前一个矛盾的发展结果,导致后一个矛盾的爆发;后一个矛盾的解决,又服从前一个矛盾斗争的需要。这样写,人物形象逐步饱满,主题思想逐层深化,从而在勇士效果上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六、分析探究
〓::作品是用哪些表达手段,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确:(1)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相如的机智;(2)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衬下文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3)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4)渑池会上,相如置工人安危于不顾,为的是维护国家的尊严;(5)廉蔺交欢中,相如处处忍让,显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忍让为国的高贵品质。
〓::课文以相如为主,是怎样写廉颇的?从中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全文在写相如时,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同样提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表现了他的性特征。第一,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强调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后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第二,作者介绍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一旦国家形势紧张,赵王立即“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突出表明了廉颇既举足轻重之势,又不同于常人。渑池相会一段,对廉颇的描写更为明显,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动的。第三,作品还写了他的智谋,如第二段,是“廉颇蔺相如计”、敦促才成行的。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也正是他给了相如以强大的后援。他的性格极为爽朗,开始居功自傲,后来又负荆请罪。
七、布置作业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臣等不肖( )2.刎颈之交( ) 3.广成传舍( ) 4.缪贤舍人( )
5.相如虽驽( )8.使人遗赵王书 ( )9.睨柱( ) 10.秦王不怿( )
(二)、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 请指示王 2、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3、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4.大王见臣列观 ( )
5.徒见欺 ( ) 6.以勇气闻于诸侯( )
7.何以知之 ( ) 8.而君幸于赵王 ( )
(四)、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请奏盆 缶瓦( )秦王 2.相如闻( )不忍与( )会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4.(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今君乃亡( )赵走( )燕
(五)、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1)拜( )为上卿。 (2)拜( )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欺。(2)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
(3)才美不外见( )。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 )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 )属曰…… (3)徒 ( )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
(1)不如因( )而厚遇之。
(2)相如因( )持璧却立。
(3)因(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1)君幸( )于赵王。 (2)则幸( )得脱矣。
(3)大王亦幸( )赦臣。 (4)幸( )来告语之。
6.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背、对不起、背叛、败.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 )秦曲。 (2)秦贪,负( )其强。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 )约不偿城。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赵。
(5)廉颇闻之,肉坦负( )荆…… (6)胜负( )未定。
7.请:请允许我 、请你 、请示
⑴.璧有瑕,请指示王 ( ) ⑵.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
⑶.诸将请所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