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4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4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6 13:3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武传》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要 点 疏通字词
通译课文
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一、通假字
1.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3.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4.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5.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6.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7.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8.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9.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通“沾”。通“襟”,衣襟。通“诀”,诀别。
10.
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11.
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12.
毕今日之驩
驩:通“欢”。
13.
与武决去
决:通“决”,辞别。
14.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女:通“汝”你
二、古今异义
1.
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
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
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
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
独有女弟二人。女弟: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
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
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
稍迁至栘中厩监。稍: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
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
会论虞常。论:
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
13.
以货物与常。货物:
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
卧起操持
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三、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
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
2.宜皆降之( );
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4.置煴火,覆武其上( );
5.惠等哭,舆归营( );
6.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
7.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
8.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
9.空以身膏草野( );
10.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
1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
1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
13.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
14.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
15.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
16.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
17.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 )。
四、 一词多义
①使(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1)以状语武
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
③引(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④食(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4)给其衣食
食:食物。
⑤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⑥乃⑴
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
  ⑵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
五、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汝”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
,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六、解释加粗的词,在横线处解释整个词语。
1.武帝嘉( )其义;
2.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
3.因厚赂( )单于,答其善意;
4.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 )常惠等;
5.方( )欲发使送武等;
6.会(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7.既至匈奴,置币( )遗单于;
8.及卫律所将( )降者;
9.阴( )相与( )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10.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 )胜曰;
11.吾母与弟在汉,幸蒙( )其赏赐;
12.单于出猎,独( )阏氏子弟在;
13.单于使卫律治( )其事;
14.驰召医,凿地为坎( );
15.
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 )张胜;
16.武益( )愈,单于使使晓武;
17.剑斩虞常已( ),律曰;
18.副有罪,当相坐( );
19.复举剑拟( )之,武不动;
20.苏君,律前负( )汉归匈奴;
21.畔( )主背亲,为( )降虏于蛮夷;
22.幸( )蒙大恩,赐号称王;
23.律知武终不可胁( ),白( )单于
24
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 )待
25.扶辇( )下除( ),触柱折辕;
26.劾( )大不敬,伏剑自刎;
27.孺卿从祠( )河东后土( );
28.大臣亡罪夷灭( )者数十家;
29.自分( )已死久矣!
30.子为父死,亡所恨( );
31.陵见其至( )诚,喟然( )叹曰;
32.匈奴诡言( )武死;
33.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使曰
34.使者大喜,如( )惠语以让( )单于;
35.前以降及物故( );
七、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少以( )父任,兄弟并为郎;
2.乃( )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因(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恐前语发,以( )状语武;
5.即( )谋单于,何以复加?
6.屈节辱命,虽( )生,何面目以归汉?
7.会论虞常,欲因( )此时降武;
8.君因( )我降,与( )君为兄弟;
9.后虽( )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10.朝鲜杀汉使者,即( )时诛灭;
11.若( )知我不降明;
12.羝乳乃( )得归;
13.单于使陵至海上,为( )武置酒设乐;
14.因( )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15.始以( )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第 二 课 时
要 点 理清跌宕起伏的脉络 体会生动入微的细节 把握塑造人物的技法。
一、整体感知 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要 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第一部分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
第三部分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苏武传》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人物跃然纸上。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2)善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形象,在言与行的比照烘托中,见出人物的正邪之别。这对照、映衬分见于敌我两个营垒,出现于不同场合。
其一,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苏武使匈奴,适遇缑王与虞常谋反的突发事件。副使张胜与虞常有旧,卷入其中。因谋反事发,虞常被捕,苏武知之。料必牵连自己,有负于国,欲自杀。卫律召苏武受辞时,苏武深责自己屈节辱命,引刀自刺。苏武伤愈之后就是“会论虞常”和再度逼降,虞常被斩,张胜心惊,当卫律“举剑欲击”之时,“胜请降”。反观苏武,在卫律“复举剑拟之”的生死关头,却是“不动”。作为副使,张胜背着苏武行事,置两国关系于不顾,欲贪功而陷于虞常谋反之事,累及苏武,在匈奴的威逼之下,贪生请降。而苏武在得知真情后,首先想到的是“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立下竭忠尽节之志,自杀未果,更不为敌方剑刃相加所动。通过与张胜的对照,更可见苏武以死保全气节、镇静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
其二,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卫律因李延年推荐,出使匈奴,还汉之时,延年因罪全家被捕,卫律逃奔匈奴,被封为丁零王。在剑斩虞常、张胜请降之后,卫律先是以言相逼:“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据理反驳,卫律理屈词穷,举剑威胁,苏武“不动”。威逼不成,卫律转以利诱来劝降,降之则是“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拒降则是“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但苏武仍是“不应”。卫律见恬不知耻的现身说法不能奏效,又转为威胁:“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对这种无耻之尤的言行,苏武先是指斥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叛变之举,继而痛责卫律“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欲令两国相攻”的阴谋诡计。卫律的骄横无耻、色厉内荏,苏武的坚定镇静、深明大义,使忠奸之别如同冰炭不能相容。
其三,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李陵与苏武在汉时俱为侍中,相处素厚。他原来愧见苏武,受单于指使,以“置酒设乐”之举与苏武相见,道明“说足下”之意,和单于“虚心欲相待”的诚心。他先晓之以“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之理,再动之以情,陈述了苏武出使以来所未知的家庭变故:兄弟屈死,母亲亡故,妻子改嫁,子女走失,继而将心比心,陈述自己初降时的心情,最后又指出汉武帝年事已高、喜怒无常、大臣安危难卜的朝中实况。所说的这些,情理俱在,且陈述委婉,虽心如铁石亦不能不为所动。但是,苏武却置家中命运和个人恩怨于度外,他所说的“臣事君,犹子事父也”,虽不无愚忠色彩,但为国事甘赴汤镬,不避斧钺,“杀身自效”,坚贞不屈,却闪烁着夺目的思想光芒。在连饮数日之后,仍陈其“必欲降武”惟有“效死于前”之志,终使李陵赞叹与自责并作,与之泣别。李陵虽有韬略武功之长,但自恃太过,以致兵败投降。苏武并无过人之才,却能在处变置难之时,不负使命,孤忠自誓,大义凛然,这种历久而不变的节操,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恩怨之上的高贵品德,较之一时的血气之勇更为难能可贵。在与李陵“喟然叹”“泣下沾衿”的对照中,更见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
(3)以生动描绘事情经过,具体展现环境与行动,详尽记述人物言论见长。
“时汉连伐胡,。。。汉亦留之以相当。”遂将苏武出使匈奴置于这一背景中,同时为塑造苏武的形象准备下严酷的历史环境。
又如:当缑王、虞常等准备反叛匈奴而事发时,张胜“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苏武料知此事必会牵连自己,有负于国,欲自杀而被止。在被召“受辞”之时,苏武再申“屈节辱命”无面目归汉之意,引刀自刺,文中详记“卫律惊”、召医抢救的过程,以“惠等哭”“单于壮其节”烘托苏武。尤其是“会论虞常”一幕,剑斩虞常、逼降张胜,终于引出欲令苏武屈节的高潮。文中详细记述了卫律以言相逼、以剑威胁、以利相诱的过程,苏武铁骨铮铮,予以痛斥,其思想、形象凸现纸上。李陵劝降又全然不同于卫律逼降,李陵起先“不敢求武”,后奉单于命,“为武置酒设乐”,详言苏武的家庭变故,并惺惺相惜、推己及人,意欲激起苏武对汉武帝的怨愤,动摇苏武对汉朝的信念,而苏武在表明心迹之后,以“愿勿复再言”却之。一次未成,又“饮数日”,再劝,苏武以“效死于前”相答,其至诚终引出李陵的喟叹、自责,泣下沾襟。在昭帝即位、匈汉和亲之后,对汉廷求取苏武的经过亦记叙颇详,尤其是李陵与苏武诀别时的对白,读来令人酸楚。
为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其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中在记“行”之时又着力于环境描绘。苏武自刺后,被置地坎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息,充满悲壮色彩。被幽置大窖,断绝饮食,卧而啮雪,与旃毛并咽,困苦中愈显苏武的性格坚强。牧羊北海掘鼠食为食,仗节操持,节旄尽落,其历久而不变的节操更令人敬仰。
文中塑造人物形象,又得力于记述人物语言。苏武对张胜所说的“见犯乃死,重负国”,对常惠所说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都可见其为坚持民族气节,已立下必死之念。卫律谓之当连坐时,苏武据理反驳,剑锋相逼时,不为所动,卫律软硬兼施的失败,正见苏武的过人胆略和斗争艺术。其怒斥卫律,并以汉使在诸国被杀的史实,警戒匈奴,更见其高瞻远瞩。与李陵对答,显然不同于卫律,李陵从苏武的家庭变故,自己初降时的心情,和武帝年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卜三方面劝降,苏武却以少应多,仅从忠君角度回绝了他。初则“愿勿复再言”,继则“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愈见恭敬则愈为冷峻。至临归之时苏李诀别,却只有李陵之言与诗,以李陵的悔与敬,更衬托苏武的节操可钦。在苏武先后与卫律、李陵的对答中,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不同特点。苏武的威武不可屈、贫贱不能移、忠心耿耿、大义凛然,卫律的凶残、强横、无耻,李陵的良知未泯、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叙事方法:运用多种叙述方法,使内容详实,明快,有三种:顺叙、插叙、补叙。顺叙,总的看是近时间顺序,出使——扣留——投降——归汉——典属国——儿子造反——张安之——图画挂。插叙:为什么被扣留的原因,缑王造反。补叙:北海牧羊,苏通国赎回,徐圣,赵终根。2、描写人物的方法:能突现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正面:对照,主要写苏武在威胁,利诱下的爱国之心,对照:张胜投降,侧面:通过人物的口来写,李陵:“功大于天”,张安世的肯定,赞扬苏武。〈朱买臣传〉绍兴人,家穷,喜欢读书,妻子因受不了穷,要求休妻,朱后来当官司,经常接济前妻

三、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