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诺夫卡苹果》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蒲宁及其创作情况以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2、阅读欣赏小说人物和环境和谐映衬的艺术魅力
3、小说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4、领会小说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过程方法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主题,人物以及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色。
情感价值
理解蒲宁作品中所表达的对幸福的追求和对个体生命、生命与自然以及人类历史的深刻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我们刚刚学习了《炮兽》,感受到了雨果在场景描写中对人物形象的凸显和塑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安东诺夫卡苹果》(板书),看看作者伊凡·蒲宁通过他笔下优美的场景描写,展示出了怎样的俄罗斯田园风情。
首先介绍一下作家作品:
伊凡 蒲宁(1870-1953),俄罗斯作家。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做过校对员、图书馆员、助理编辑等。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蒲宁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1887年开始发表诗作,1892年出版第一个诗集,1903年以诗集《落叶》获莫斯科学术院的普希金奖。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谈一谈。
1、太长,没有什么趣味。——教师可追问:为什么你会觉得它没什么趣味呢?
明确;文章似乎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
2、环境描写十分突出。——教师可引出蒲宁的创作风格:
蒲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 整体研读——本文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俄罗斯风情画”,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图画内容。
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而场景描写是场面描写和风景描写的合称。那么,这篇小说以什么场景为开头的?又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最终更以一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
(场景一):苹果成熟的季节,丰收的田园景象。 苹果丰收图
(场景二):农村当时富庶的景象,人们长寿、富足、心态平和。 庄园生活图
(场景三):狩猎季节的休闲和热闹 深秋打猎图
(场景四):时世变迁,眼前荒僻、萧瑟和破落。 小地主生活图
三、场景分析
(一)、第1部分:选择了安东诺夫卡苹果成熟的季节来描绘。苹果丰收图
〓赏析第一部分第一段。
开始那一句充满抒情格调的“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将我们一下子就带入了果园丰收的景象。一句“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又将我们带入了清晨的果园。
问:那么,作者是通过哪几种感官的回忆来写清晨的果园的?
明确:视觉——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稀稀落落的大果园、槭树的林荫道
嗅觉——落叶的幽香、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的芬芳
听觉——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
问:这是果园的清晨,清新、静谧而美好。那么果园之夜又是怎样的呢?依然有视觉的印象、嗅觉的印象和听觉的印象,请大家找出相关的语句。
听觉——叽叽嘎嘎向前驶去的车声
问:作者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出了印象中的那个金色的季节。在这部分的描写中,作者采用的是哪种描写方法?
明确:细节描写。
小 结 《安东诺夫卡苹果》的作者蒲宁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的角度,概括出了“我”印象中的那个金色的季节。下节课我们再走进苹果丰收图,感受苹果丰收的喜悦。
〓赏析第一部分中的景物描写——走进苹果丰收图(3、4、5段)
问:如果说蒲宁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油画的话,这幅画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背景:大窝棚
问:这幅画中有哪些色彩?
明确:绿色的果园、红色的苹果、还有“树木后面不时地闪过鲜红的衣裙”。
问:这幅苹果丰收图的背景是景物,那么它所要突出的前景就是人物。那么这幅图画中有哪些人物?
明确: “小家碧玉”“公子哥儿”“村长年轻的妻子”“男孩子们”“人们”。
问:在这么多的人物中,作者侧重描写的是哪一位?
明确:“村长年轻的妻子”。
问: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村长年轻的妻子”?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描写“村长年轻的妻子”的语句。
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 “村长年轻的妻子”的?
明确:从她的外貌写到她的内在品质——“这小娘们儿可会理财呢!”“像主要精明强干的女人现在难得见到了……”
问:可这些人物的行为似乎跟安东诺夫卡苹果都没有什么关系,在这幅画中,作者是怎样点出苹果丰收这个主题的?
明确:由“男孩子们”“人们”在画面的另一边买卖苹果来点出苹果丰收的主题的。
小 结 小说的第一部分,选择了安东诺夫卡苹果成熟的季节来描写,注重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景物描写,使平凡的生活场景渗透出层层深意。
(二)、赏析第二部分,感受作者难舍贵族情结
在小说的第二部分,作者以农谚和抒情性的语句引领,过渡到田野丰收的图画上去。作者极力描绘了农村当时的富庶,人们的长寿、富足、心态平和。在细腻的描写之后,又由实入虚,将自我纳入了那幅生活图景中,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庄户人的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庄园生活图。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21页“庄园并不大……是何等的舒适惬意呀!”
2、这一段文字描写的是姑母的庄园,这个庄园中实行的依然是农奴制,这个庄园的主人也就是“我”的姑母过的仍然是一种“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那么在作者的笔下,“我”的姑母的庄园具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古老、坚固,富有生命,永远不会有倾圮之日。
或许姑母的“宅第”就是作者心目中的贵族生活的理想形象。
3、在这样一座古老、坚固,富有生命,似乎永远不会有倾圮之日的庄园中,姑母的生活如何呢?一起来读一读描写姑母的“中等贵族的生活”的语段。
问:这屋里的摆设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着贵族的华贵、矜持和气派。丰盛的晚餐则是贵族奢华气派的最好诠释。
问:怎么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这个庄园这个宅第的主人姑母又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呢?
明确:姑母是图画的主角,结实硬朗、傲岸而又和蔼——这正是贵族气度的典型。
难舍贵族情结:蒲宁是个对贵族生活颇为留恋和向往的人,在他的意识中,与世无争、相安无事的农庄生活,并没有什么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他厌恶任何打破这种“理想化”社会平衡的革命。因而,在他的笔下,贵族农庄的生活是美好而惬意的。
(三)、赏析第三部分——深秋狩猎图
1、农忙已经过去,狩猎季节开始。在这幅“深秋狩猎图”中,有没有让大家记忆深刻的人物形象?
明确:那就是“我”已故的内兄、地主兼猎人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
2、分析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这一人物形象。
问:课文中哪些文字是描写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
请一位男生朗读第24页“突然,它狂叫一声……‘好了,别耽误宝贵的时间啦!’”
讨论:“打猎图”中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的形象和性格怎样?作者是如何描写他的出场?
明确;野性、豪爽、不拘小节有男子汉的阳刚气质。 细节描写
在描写了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的出场后,接下来在森林中纵马狩猎的场面真的是热闹非凡。
(四)、赏析第四部分——小地主生活图
然而在第四部分的开头作者说“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香气正在从地主庄园中消失”,“维谢尔基村的老人们都已先后归天,安娜·格拉西莫芙娜也已故世,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自尽了”,时世的变迁,贵族生活一去不返。“开始了小地主的时代”。
1、在作者的眼中,小地主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文章中的景物特点来感受。
齐读第27页“‘出发!’……现在要是有一两条灵 该多好! ”
问:同样是描写狩猎的场面,这里的景物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明确:远没有前面三部分的美好。深秋光秃秃的果园,荒僻的小道、萧瑟的树林、寒冷的旷野,似乎就是破落小地主生活的象征。
2、最后,文章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最终更以一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将小说结束与一种悲剧气氛之中。
四、课堂总结
整篇小说用回忆的口吻,将我们徐徐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中。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归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一)、 谈谈你的阅读感受——看看俄罗斯风景画家的绘画。感受风景风俗美。
1. 农村风光
入暮以后,就很有点寒意了,地上铺满了露水。我穿过打麦场,尽情地闻着新麦的麦秸和麦糠的香气,沿着果园的围墙,高高兴兴地走回家去吃晚饭,在寒气袭人的晚霞下,村里的人语声和大门的吱扭声听起来分外清晰。天色越来越暗。这时又增添了另一种气味:果园里生起了篝火,樱桃枝冒出的烟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在黑魆魆的果园深处,出现了一幅童话般的画面,那情景就好似在地狱的一角一般:窝棚旁腾起血红的火舌,而周遭则是无边无际的黑暗。烤火人的漆黑的轮廓,就像是用乌木削成的,在黄火周围游动,于是他们投到苹果树上的巨大的影子也随之而摇晃不已。一会儿一只足足有好几俄尺长的黑黪黪的手把一棵树遮得密不透风,一会儿又清晰地出现了两条巨腿——就像是两根黑漆柱子。摹地,黑影闪了闪,从苹果树上滑落到了林荫道上,盖没了整条道路,从窝棚直至围墙的便门……
2.农妇
她已有身孕,大脸上睡意朦胧,摆出一副自命不凡的样子,活像一头霍尔莫高尔种的乳牛。她头上的确长着一对“犄角”——那是盘在头顶两旁的发辫,上面还包着几方头巾,因此她的头显得格外大;她脚上穿着一双打有铁掌的短统靴,站在那儿显得笨重、牢靠;身上穿着棉绒坎肩、长围裙和用家织的条纹呢做的裙子,裙子的底色是紫黑的,条纹是砖红色的,裙裾上还镶着一条金色的阔滚边……
3. 富庶的农村
“安东诺夫卡又大又甜,准能快快活活过一年。”安东诺夫卡大年,农村里的事就好办了,因为这年的庄稼也必定是大年……丰收年成的情景,我是怎么也忘怀不了的。
每当清晨,雄鸡还在报晓,没有烟囱的农舍开始冒出炊烟的时候,我就打开面对果园的窗户,园内凉气袭人,萦绕着淡紫色的薄雾,透过雾纱,可以望到旭日正在什么地方辉耀。这时,我再也按捺不住,一面吩咐赶快备马,一面跑到池塘边去洗脸。池塘边柳丝上纤细的树叶几乎已全部落光,光秃秃的树干兀立在湛蓝的天空下。柳枝下的池水已变得清澈见底,冰凉砭骨,而且仿佛又稠又浓。池水于一瞬间就驱走了我夜来的倦怠,我洗好脸,直奔下房,去同雇工们共进早餐,吃的是滚烫的土豆、黑面包和一大块泛潮的盐巴。饭后,我穿过维谢尔基村去打猎的时候,身底下光滑的皮鞍子给予我莫大的快感。秋天这个时节有一连串本堂节日①,因此老百姓都拾掇得干干净净,人人心平气和,村子的面貌跟其他时节迥然不同。如果这年又是个丰收的年成,打麦场上麦粒堆得像座黄金的城市,而鹅群则每天早晨在河里游来游去,无所顾忌地嘎嘎叫着,那么村里的日子就非常好过了。何况我们的维谢尔基村很久以来,还是从我老祖宗的时代起,就以“富庶”著称。
4. 谢苗内奇的庄园
当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我坐在庄园那幢大厦的客厅内,满屋子都是阳光以及由烟斗和卷烟喷出来的烟雾。屋里坐满了人,全都晒得黑黝黝的,脸上的皮肤给风吹得粗糙了,一色穿着腰部打褶的猎装和长筒靴。大家刚刚开怀饱餐了一顿,脸都红通通的,正在兴奋地、七嘴七舌地谈着就要去打猎这件事,同时并未忘掉饭后再喝几杯伏特加酒。而在院子里,有人在呜呜地吹着角笛,猎狗以各种声调狺狺地吠着。一条乌黑的灵猊,是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的爱犬,趴在餐桌上,狼吞虎咽地嚼着剩下的浓汁兔肉。突然,它狂叫一声,从桌上跳了下来,哗啷啷地碰翻了一大串碟子和酒杯,原来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从书房里走了出来,手里握着短柄马鞭和左轮枪,出人不意地朝狗开了一枪,震得满客厅的人耳朵都聋了。硝烟使客厅里更加烟雾腾腾,可是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却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二)、主题探究
1、在作者的笔下“安东诺夫卡苹果”仅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吗?
明确;不是。
2、线索分析——这篇小说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也不靠情节来组织,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组织、推进,那么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呢?或者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内容的?
明确:以时间为线索,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精美的俄罗斯农村秋天的景致。
3、在这篇文章中,“安东诺夫卡苹果”成了一种象征,那它象征着什么呢?
明确: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4、文章通过这样一个象征表现了什么主题?全文是以回忆的形式写出的,那过去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呀。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整篇小说都笼罩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将感情包裹于事易时移的几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中。这是一首旧时代的挽歌,温柔敦厚,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