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16 20:4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10分)
远(zhān)
__
(huì)______塞
寸积(zhū)_____

鞭(pì)____
入里
烦(suǒ)
__
阑(shān)
__
声(yù)
__
(shè)
__取
(sù)
__然起敬
探(lí)得珠
__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汇贯通,举一不能返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
②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略影,瞬起瞬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像肥皂泡一祥,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既破。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
错别字


3.认真观察右边这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你说说这幅漫画给我们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这幅漫画拟个标题。(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第5题。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
( http: / / www.21cnjy.com )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
①邯郸:地名,春秋时代赵国的都城。②
元旦:指正月初一。③简子:人名,又名赵鞅,春秋时赵国的缔造者。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第5-8题。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乎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又安敢毒耶?”
5.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而乡邻之生日蹙(

③又安敢毒耶( )
④以尽吾齿(

6.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7.
选出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选文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B.“安敢毒耶”回应前文,说明整个大段叙述都是对“若毒之乎”的回答。
C.蒋氏自述的这段话,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
D.“说”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如选段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8.
(1)依据选文内容,把下列选项按对比的内容两两组合,将它们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3分)
A.蒋氏以捕蛇独存
B.
乡邻之旦旦有是
C.乡邻鸡犬不宁
D.乡邻非死则徙
E.蒋氏弛然而卧
F.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

)(
)(

)
(2)说说以上三组对比所起的作用。(3分)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_______,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____
___,_____
__;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______
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
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9、默写出文中空缺的句子。(5分)
10.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_______
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_______
(3)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__________
⑷是进亦忧,退亦忧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8分)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微斯人,吾谁与归
1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③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第④段是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1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16题。
①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
,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于是,他奋身而为达尔文的“牛头狗”(bulldog),为他张目。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
②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
( http: / / www.21cnjy.com )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14.第①段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②段中划线句中的“肥皂泡”“探照灯”各指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中“很深”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百无一用非书生》,完成17-19题。
百无一用非书生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
( http: / / www.21cnjy.com )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 http: / / www.21cnjy.com )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③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17.阅读文章①一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3分)
18.文章第⑤段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起到哪些作用?(3分)
19.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请用原文回答3分)
雕花烟斗
冯骥才
①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②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③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④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 还知道我画画 ”“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⑤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呢 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 ”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⑥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
( http: / / www.21cnjy.com )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⑦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⑧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⑨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⑩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
( http: / / www.21cnjy.com )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阅读《雕花烟斗》,完成20-24题
20.依据提示,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并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7
情节:花房相遇,感受温暖→

→重戴桂冠,冷落花农→

好处:
21.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概括。4
22.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给文中画线语句作批注。4
23.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4
24.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相遇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画再次被打成黑画,他又落魄了,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九上第三单元测试卷答案
3、(1)为了升学而避开一切课外书是不可取的,如此走捷径,是在成长路上走了弯路。
(2)示例:①升学“捷径”
②如此“升学”
4、有邯郸的民众在正月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旦这一天将他们捕获的野鸡献给简子。简子很高兴,赏赐给了他们很多东西。门客问简子为什么重赏。简子说:“在正月元旦这天将猎物放生,是表示一种恩德。”门客说:“民众知道您要将猎物放生,所以争相猎取它们,反而使他们死了很多。如果您想放生,不如禁止人们捕猎他们。捕猎之后再将其放生,您的恩德是弥补不了犯下的过失的。”简子说:“你说得对。”
7.
C(3分)
8.(1)AD\BF\CE
(2)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用: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衬托赋敛之毒。④
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2、A
13、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14.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15.“肥皂泡”是指肤浅的瞬起瞬灭的没有学问的智慧。“探照灯”是指有深度有广度的以学问为基础的真正的大智慧。
16、不能。“很深”限制了学问程度,恰如其分。如果去掉就改变了原意,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7.首先指出“百无一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书生”观点的错误;接着举例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最后论证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顺理推出自己的观点:百无一用非书生。
18.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1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上文论述书生在历史上的作用,引到论述书生在现今的作用上。(1分)在内容上,把论证引向深入,强调书生在知识时代的作用更加巨大。
19.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情节:花房交往,感受真情
再次落魄,重识真情
好处:制造波澜,吸引读者;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突出个性;有利于表现主题。
21.①有才华,热爱艺术,绘画雕刻都有造诣。②温良、和善,懂得感恩。③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的情意。
22.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生动的写出了老范在收到唐先生赠送的雕花烟斗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表现出老范纯朴、憨厚的性格特点。
23.
①凤尾菊是贯穿小说情节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索。凤尾菊是连接小说中两个人物感情的纽带。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还托付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画家因凤尾菊而悔悟。②凤尾菊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也寄托着作者对美好感情的歌颂。
24.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