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6张PPT。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衣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居室和建筑的演进—住婚姻习俗丧葬习俗其他习俗社会观念 合作探究: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原因?外因:西方文明的传入、冲击
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政治形势,社会环境的变
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 服装、饮食、建筑和风俗礼仪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们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清代男女服饰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拘谨 保守 呆板清代官服等级森严礼治规范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近代探究1:从孙中山服装看,近代中国男装的变化及原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近代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原因: 服装本身:款式、面料、质地;穿着角度;国家政策/政府命令;民众心理;孙中山个人的魅力…… 三 民
主 义
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你知道中山装造型的含义吗?三省吾身
严谨治身袋盖为倒笔架型:以文治国
后背不破缝:国家和平统一1912年1月 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图为参议院成员)从穿衣看体现了新政府怎样的特征?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国人将西装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穿着: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男装:▲西装流行的原因:
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
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
C.向西方学习要求的反映
D.崇洋媚外的心理,追求时髦▲中山装流行的原因:
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
B.民主革命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的反映
C.新派人士的欢迎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近代 探究2:从旗袍的演变看,近代中国女子服饰有什么变化? 旗袍的演变
宋美龄倪桂珍宋嘉树宋子良宋庆龄宋子文宋蔼龄宋子安1917年民国花样杂陈的男女装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探究3:从1917宋氏家族的照片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60年代中期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 象征50年代革命和思想进步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现代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布拉吉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绿军装干部装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绿军装服饰变化②60-70年代:①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原因:
A.文革闹革命
B.提倡节俭、艰苦朴素
C.经济不发达,物资较匮乏
D.极左思想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改革开放以来:特点: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颜色丰富多彩。从封闭、落后、保守到开放,个性张扬,与时俱进原因:国家政策:改革开放;宽松的政治环境;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与世界交流与互动;思想观念的转变;服装面料款式改进……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旗袍土洋并存,中西合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宁装
制服装
绿军装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异彩纷呈
多元化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异彩纷呈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多元社会以中国近代以来女性服饰的变化为例,说明中国服饰的发展趋势。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衣近代: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军装、干部服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后穿的好、穿的时尚、穿的个性趋势: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时尚、开放、美观、适体、平民化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 思想开放影响服饰变化的因素:政治:国家政策/政府命令。经济:生产力水平,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思想;对外交往等等。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鲁菜清香、鲜嫩、味纯粤菜鲜、嫩、爽、滑中国四大菜系味浓、重辣淮扬菜清淡、味甜川菜 与所在地区历史、文化分不开;受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影响。2、饮食方面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粤菜的用料达数千种。(鲜、嫩、爽、滑)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用料广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注重用汤,精于制汤,尤其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川菜:讲究色、香、味、形、器、兼有南北之长。形成麻辣、红油、糊拉、豆瓣、怪味鱼香、家常等十分丰富的特殊味型。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徽州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选料精细、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在造型方面,注重色彩器皿有机结合,展现出精美的艺术性;可谓淮扬品味一枝独秀.你知道世界有哪三大烹饪流派:东方烹饪流派:以中国为代表
西方烹饪流派:以法国为代表
阿拉伯烹饪流派:以土耳其为代表■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民以食为天西餐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西餐。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③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不同;
②中餐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
西餐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近代中国传统饮食变化特点及原因: 1)传入路线:由沿海到内地,由通商城市到市镇 。
2)范围:西餐仅限于上层社会。
3)对普通百姓影响的是:日常西式食品、点心、罐头、冰激凌。
4)传统的饮食文化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原 因自然物产条件的制约生活习惯的制约经济条件的制约探究完全欧化(花园、别墅)江南水乡传统民居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3、房屋建筑——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2)中西合璧(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3)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性和封闭性)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居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西方建筑文化以外向和开放著称居室建筑——家具陈设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 家具陈设: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也受到人们的欢迎。比较洋房与里弄 尚算整齐的贫民窟在城市的边缘充斥的破烂阴暗的棚户区 古代婚姻风俗:
近代婚姻风俗:
现代婚姻习俗:
(建国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自由;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
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蔡元培:三次婚姻印证中国近代婚俗变迁●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旧式
●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病逝)
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
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中西合璧)
●第三次婚姻:1923,迎娶周峻
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完全新式) 习俗风尚变化: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1、婚嫁习俗的变迁:
古代:
近代:
现代:社会习俗发生变迁的基本内容2、丧葬礼俗的变化:
古代:
近代:
现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婚姻自主、删繁就简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殡仪馆和公墓3、其它社会习俗:土葬,繁杂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火葬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公历、称呼、
社交礼仪(点头鞠躬 取代 跪拜作揖—— 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民国下令剪辫子迫令放足其他社会风俗(民国成立后)
剪辫易服、迫令放足、鞠躬握手见面礼:跪拜、作揖——鞠躬、握手清朝辛亥革命后?叙述不缠足运动 的推动阅读教材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不缠足 早在1883年,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就在老家广州南海,联合一些开明乡绅,创立不缠足会。
他也以身作则,他的妻子和女儿都不缠足。维新时期又成立了不缠足会,推行放足运动。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申明禁止妇女缠足。
清末民初,中国两亿男性同胞在很短的几年内全部剪掉了长辫子,将延续268年的清代发式,统一改成世界通行的近代男发,
然而禁止妇女缠足却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在中国的城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中国落后的农村的变化还是微弱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
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图二:时髦的高跟鞋比一比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请叙述断发的历程 阅读教材 为什么说“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1)“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的兴起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中国人思想的变化。
(2)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迫于形势,中国政府也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3)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色彩。探究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课堂总结:史料探究 今则万国交通……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国外,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1)康有为认为辫子在哪些方面与近代社会格格不入、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2)联系辫子与近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风俗变迁在社会剧变中的作用。思路提示:
(1)首先,近代社会“尤尚机器”,辫子的存在容易误缠机器,从而阻碍了机器的使用;其次,辫子的存在不便于近代方式的战争的需要;再次,辫子的存在既不卫生又会耗时梳刮。
(2)风俗反映了民众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它的剧变勾勒出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社会变化又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以社会生活方式,也就是风俗,既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又是促使社会关系变化的不可取代的物质力量。对辫子的态度,极为敏感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中的社会风尚的剧烈变化。 三、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近代社生活变化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
2.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深刻反映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沿海变化快,城市变化快
▲内地变化慢,农村变化慢、触动小,大多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几乎未变,5.50-70年代人民生活基本保障,有较大改善,但总体变化不大(简单、朴素)6.80年代后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根本改观),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四、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把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影响)传入中国——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是近代变化的根本原因2.近代以来社会变化巨大,受政治运动和政局变化的影响3.政府政策的促进8.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自身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进步人士的鼓吹与提倡4.近现代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6.科技水平进步,物质产品、生活用品、娱乐设施等不断丰富5.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促进思想解放 ,自由平等观念等深入人心7.崇洋媚外、追求时尚、美观、舒适等心理——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根本原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近代服饰现代服饰男子:长跑马褂、西服、中山装女子:旗袍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和连衣裙受青睐文化大革命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由封闭走向开放并行于世的中西餐中国饮食文化:发达,四大菜系影响大西方饮食传入: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传入,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备受欢迎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百姓餐桌,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居室建筑的演进演进特点:城乡差异大;北方以四合院为主西式住房传入传入:首先出现在租界影响:中国居室建筑呈现中西合璧特征习俗风尚的变革婚姻风俗:婚姻自主、礼俗删繁就简丧葬礼仪:趋于简化、带有浓厚西方色彩其它风俗:变化大、呈现新旧并存特点必修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更新⑴古代交通工具---轿子、马车、木船⑵近代交通工具①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马车、自行车(19C中后期传入中国---20C初,出现在大街小巷---50年代后开始自己制造)②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1906)、公共汽车(1924)、汽车、火车(19C末20C初)、轮船(1865)、飞机(20C 20年代初)★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先慢后快; 种类:海陆空★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2)政府的大力提倡;
(3)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5)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⑶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合作探究 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为何能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铁路事业有哪些成就缓慢的原因: ①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
②政局动荡;
③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性质所决定。
发展的原因:收回利权运动的蓬勃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53-57)乌鲁木齐兰州包头兰新铁路兰包铁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包头钢铁公司大庆油田大庆武汉武汉钢铁公司上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大港油田天津北京胜利油田东营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⑴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正式办理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⑵电信事业发展——电报、电话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①电报:②电话:电话传入中国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交通通信工具发展更新对人民、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那些影响?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
2.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3.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3)政府的大力提倡;(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
下列有三段关于“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朋沟通联系的变迁”的材料:
古代:“烽火戏诸侯”、“鸿雁传书”、“青鸟传书”、“鱼传尺素”。
近代:“去邮局寄信、打电话、拍电报、鸡毛信”。
现代:电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发短信、传呼、上网发E-mail、聊天。
请回答:
结合三段材料回答,“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朋沟通联系的变迁”的趋势是什么?谈谈你对变化的感想。①趋势:渠道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方便。
② 新的方式出现,但旧的联系方式并没有废止,都在发挥着
各自的不同作用;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地丰富;
沟通联系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自由讨论 私家车的拥有量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增长。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地球却越变越小了。讨论:
现在我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地球村”? 思考: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你有哪些办法?1.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
2.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
3.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