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5.3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5.3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共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16 16:5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课程标准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考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一、新时期的外交建树(改革开放后)
1.背景:
(1)国内: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际。
(2)国际:
①80年代美苏(俄)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闭关自守。
★主要因素(国家利益):改革开放的需要
2.政策:
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1)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2)奉行不结盟政策
——中国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体现
任何一个国家,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3)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建交的出发点
中国新时期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
维护国家利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国际形势的变化美苏激烈争夺美苏相互制约第三世界的不断壮大、
中国在世界战略平衡中的作用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新的科学判断国内社会主义
建设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工作重心转移至经济建设上来出发点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发展 “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但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 “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认为“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邓小平3、调整的依据
——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 制约战争的力量在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有希望;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⑷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新论断 调整依据⑴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平趋势)⑵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⑶对战争与和平做出科学判断是确定对外关系出发点 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世界的看法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认清了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认清了制约战争力量有了很大发展
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成败中得出的教训
D.从一些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中得出的教益
【答案】A 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不同任何大国结盟和搞战略关系。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反对另一方,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改善发展同它们的关系,同时坚决反对它们的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政策。
②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问题时,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不受一时一事左右,而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来决定自己的政策。
③不结盟不等于不关心国际事务,在反对霸权主义的同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同美国和苏联改善发展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伸张正义,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的原则:
一是总结历史教训,感到结盟在某种程度受制于人,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不结盟更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是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果和任何大国结盟,都可能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不结盟政策: 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成针对
任何第三方的政治、军事同盟实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原因: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据事情本身是非曲直独立判断国际问题
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
含义:4、调整的意义 1)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
2)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思考:如何理解中国对外关系的调整与国内工作重点的关系二、活跃的多边外交1、原则
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谋求国际热点地区问题的公正解决 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推动裁军 积极参加联合国事务积极加入联合国各部门组织2、表现 我国为什么开展多边外交要以联合国为中心?
  (1)联合国的主旨是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中国作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
  (2)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地区冲突的加剧,联合国在缓解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中国在维和领域作出积极贡献,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因此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000.9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次首脑会晤(美国,纽约,华尔道夫饭店) 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圆桌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1996年9月,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中国一贯主张全面裁军,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裁减常规武器和生化武器。中国先后签定了〈核不扩散条约〉等一系列裁军与备军控制条约。1985年,中国宣布单方面裁军100万。1997年又决定单方面裁军50万。联邦德国〈波恩评论报〉说:“大家都在谈裁军,可是迄今为止,只有中国人言行一致。”中国维和部队整装待发新时期中国在联合国中活动大事记 3、影响 1)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三、推进新型区域合作1、基础: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开展多边外交 2、成就亚太经合组织成员 2001年10月,中国上海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2)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国际背景:
①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主题;
②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活动威胁世界和平;
③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 国家:
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建立:
2001年6月 “上海合作组织”
◆性质:
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具有广泛合作领域)
合作目标:
加强安全合作—打击暴力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三股势力”。
推进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开展人文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合作精神:
“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性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 合作关系:
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好伙伴的新型国家关系。 意义:
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对我国:
◆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标志;
◆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与交流的关系。

对世界: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有利于维护中亚地区安全与稳定。 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首次元首会议在上海举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 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6国总理 1、成立背景:面临共同问题:边境走私、民族分裂分子的分裂活动、边境贸易、边境资源的开发……
2、合作领域:政治、经贸、安全、文化、外交等全方面互利合作
3、合作目标:加强安全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推进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开展人文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4、合作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性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
5、合作关系: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新型国家关系。
6、合作模式: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互信求安全、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上海合作组织新疆暴力恐怖袭击事件“423”事件
6·26新疆鄯善县暴力恐怖袭击案
8·20新疆喀什暴力恐怖袭击案
10.28 天安门金水桥暴力恐怖事件
11月16日新疆巴楚县色力布亚镇暴力恐怖袭击案
12·15新疆疏附暴力恐怖袭击案
12·30新疆莎车暴力恐怖袭击案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3)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5)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单元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经历三次关键时期:50年代、7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
50年代: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
政策: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
成就:
“一边倒”最突出成就:1949年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50年代:
1954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70年代:
背景:
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外交成就:
(1)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改革开放新时期:
背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
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成就:(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国家力量、意识形态、国内外形势。
知识提升:中美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历史经验 ①隔绝与对峙时期(1949-197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封锁的外交孤立政策。
②打破坚冰、走向建交时期(1971-1978)。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苏争霸愈演愈烈,美国急于从越争泥潭脱身,希望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1971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1978年卡特政府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中美建交的障碍得以排除。
③中美建交、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时期(1979-1989).1979年双方正式建交,随后邓小平访问美国,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篇章。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共同构成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 ④曲折前进时期(1989年6月以来)。8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其原因主要是:中美关系的主要障碍是台湾问题;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仍然存在;美国始终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但中美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政治事务等方面仍有合作的一面。
历史经验:
①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发展中美关系的意义远远超过中美关系本身。
②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分歧、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是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
③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历史证明,只要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得到遵守,两国关系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甚至倒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50年代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来制定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一)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二) 材料一 1996年4月26日和1997年4月24日,五国元首先后在上海和莫斯科举行会晤,分别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这是亚太地区首份多国双边政治军事文件,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此后,五国元首年度会晤形式被固定下来,轮流在各国举行。从1998年至2000年,先后在阿拉木图、比什凯克、杜尚别召开五国峰会。杜尚别会晤时,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应邀以客人身份与会。会晤内容也由加强边境地区信任逐步扩大到探讨在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各个领域开展全面互利合作。由于首次会晤在上海举行,该机制被贯以“上海五国”称谓。 ——引自《上海合作组织起源和建立》
(1)材料一中所说的“五国”具体指哪几个国家?是在什么领域展开最初的合作?后来有何发展?
国家: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领域:军事领域的信任。发展:在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各个领域开展全面互利合作。 材料二 高度评价“上海五国”成立五年在促进并深化各成员国之间睦邻互信与友好关系、巩固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一致认为“上海五国”的建立和发展顺应了冷战结束后人类要求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展示了不同文明背景、传统文化各异的国家通过互尊互信实现和睦共处、团结合作的巨大潜力;……确信在二十一世纪政治多极化、经济和信息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将“上海五国”机制提升到更高的合作层次,有利于各成员国更有效地共同利用机遇和应对新的挑战与威胁。——引自《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2)与“上海五国”相比,“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理解“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
变化: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
理解:它丰富了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反馈练习:
1.(江苏苏北四市2010届第二次调研考试)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个消息使我又惊又喜,我从来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得到实现,我们立即批准接受了邀请。”这表明中美关系改善的特点突出表现为( )
A.官方交流    B.高层互访  
C.以民促官    D.经贸引路
答案:C 2.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当中,美国政府要求新中国有息偿还在中国的部分资产。中美双方进行了持久艰苦的谈判。结果,至1979年中方无息归还了美国被冻结的在华私人资产和政府资产,美国政府将1979年10月1日宣布解冻我国被冻结在美国的全部资产。对这一事实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新中国外交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体现了新中国“另起炉灶”、“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体现了新中国“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D.体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曲折历程
答案:B 3.下列图片中能反映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有(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D 4.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提出了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和平鸽”战略的基本结构是:“和平鸽”的身体前部是亚洲国家联合会(待建),东翼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翼是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的升级),身体后部(南方)是南美、大洋州和非洲国家,联合国是“和平鸽”的头部。“和平鸽”的地理概念结构如图所示。以上材料能说明( )
①中国已经放弃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②中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③中国正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和平外交 ④中国正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5.从2009年7月22日到7月26 日,历时5天的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圆满落下帷幕。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充分说明了中国( )
A.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开展以联合国为
中心的多边外交
C.积极参与地区性
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
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答案:D 6.2009年中日两国正式建交37周年,当前,中日关系总体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局面,中日双方应该继续保持两国关系的良好势头,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要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我国必须( )
(1)遵循“一边倒”政策
(2)遵循“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政策
(3)遵循不结盟政策
(4)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A(1)(2) B(3)(4) C(1)(3) D(2)(4)
答案:B 7.2009年元旦,是中美两国建交30周年。人们称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七天是“改变世界的七天”,中美建交的过程是双方关系逐步积累的过程,以下事件按发展排序正确的是( )
①官方接触 ②民间交往
③事实建交 ④正式建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
答案:C 8.从“和平使命—2005”、“和平使命—2007”,一直到“和平使命—2009”,和平使命系列军演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反恐军演品牌,这也是上海合作组织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一种姿态。以下对上海合作组织认识正确的有:( )
①由中国领导创立的全球性国际组织,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②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③联合打击恐怖主义是该组织重要的目标之一 ④该组织 各国合作目前仅限于军事、政治领域,尚未涉及经济等其它领域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9.(山东临沂2010届一模)2010年1月19日,运送八位中国维和英烈灵柩的灵车经过天安门前时,民众打出“沉痛悼念海地地震遇难的中国维和警察”横幅。中国参与海地维和行动说明当前我国
A.一贯坚持无论大国、小国一律平等原则 B.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
D.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规则
答案:B 10.(山东曲师大附中2010届11月质量调研)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从中可以提炼的对于中苏关系发展的最重要的信息是 A.对抗了30多年的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 B.中国外交的重点由意识形态转向国家利益方面
C.中苏关系依然紧张,坚决拒绝苏联对华的攻击 D.中国的外交政策,将进行重大的战略方向调整
答案:A 11.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答案:C 12.(福建三明一中2010届期中考试)胡锦涛主席于2009年2月12日前往马里进行国事访问,随后访问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三国,此次非洲四国之行是胡锦涛主席农历新年后的第一次出访。新中国成立后,为中非交往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B 13.(福建福州三中2010届期末质量检查)2001年,中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为APEC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中国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东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大力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以下对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事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B.创造和平环境,促进亚太国家的合作共赢
C.推动亚太地区各国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 D.联合亚太各国,向美国的主导地位发起挑战
答案:B 14.有人将新中国半个世纪的外交政策分为“革命外交、发展外交、和谐外交”三个阶段。下列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属于“和谐外交”的是(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中美“乒乓外交”
C.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D.胡锦涛为出席北京奥运会的贵宾举行欢迎宴会
答案: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