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5张PPT。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中国现代史的分期1949年——1956年:为过渡时期
1956年——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1978年:徘徊时期
1978年——至现在: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构特色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良好开端:新中国成立初期:初步建立社会主义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严重挫折:“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粗暴践踏重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法制走向健全,民主制度趋向完善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良好开端重大挫折伟大转折发展
完善初建制度建国 八大 文革 十一届 改革开放
初期 三中全会 新时期1)社会经济:
2)阶级关系:
3)主要矛盾: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为单一的公有制
三座大山被推翻,民族资级和上层小资级逐步被改造为社义劳动者的一部分由资级与无级的矛盾发展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间的矛盾
七年过渡时期阶段特征新民主主义经济单一的公有制四大阶级联合专政(新政协)社义劳动者专政(全国人大)过渡的完成一、新中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A、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反动政府已被推翻;B、人心上:全国人民热烈拥护;C、政治、思想、理论上: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1949.3;
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工作重心、工作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两个务必;
意义: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D、组织上: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知识解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1949、9 地点:北平代表特点:中国
共产党无党派
人士各民主
党派人民
团体各民族海外
华侨各地区人民
解放军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决定——首都、国旗、国歌选举——毛泽东当选为主席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内 容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怎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会议性质: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新中国成立与意义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施政方针——《共同纲领》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成员(主席、副主席)中,中共成员4名,民主党派3人。这三人及当时的身份分别是:宋庆龄(民革成员)、李济深(民革成员)、张澜(民盟成员)。材料二 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特点,并据此指出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的性质。特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占有近一半比例,代表了中国除反动阶级以外的一切阶级、阶层。性质:第一届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由各党各派组成的民主联合政府。选举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新中国成立与意义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小知识:开国大典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知道为什么要用54尊礼炮吗?为什么连放28响吗?54——代表当时已知的我国54个民族28——中共成立于1921,到1949年革命胜利,历时28年数十万群众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新中国成立意义观察上图,结合新中国成立意义,说明:数十万群众为什么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着哪些本质的差异?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
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A、结束压迫剥削历史;
B、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新纪元;
C、为政治建设奠定牢固的基石。第一问: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第二问:(1)新中国是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压迫、剥削,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新中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人民翻身做了国家主人。(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含义之一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完成
B 国民党在大陆势力已被彻底铲除
C 人民掌握国家权力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新民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主要依据是
A、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B、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C、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概括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历史证明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救国方案未能实现。
(4)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帝反封建,打下合作基础。
(5)中共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有着强大的领导与组织力量。
(6)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召开1)、背景、原因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发展过程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发展:1956年,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初步确立:1949年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表、内容、意义)(2)代行人大职能结束: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4)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5)1982年,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族资产阶级已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也已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目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3)政协与民主党派的地位与主要职能:参政党。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特点: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
是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
一起参加政权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
各民主党派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法律上平等地位5)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意义: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热情;
有利于党和政府群策群力,作出科学的决策;
有利于形成对执政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有利于团结,开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局面……(一)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致公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25年10月1930年 8月1941年 10月1945年 12月1945年 12月1946年 5月1947年 11月1948年 1月美国旧金山上海重庆重庆上海重庆香港香港各民主党派成立简况表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实质是什么?这一政党制度建立的背景、发展过程、意义?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实质:资产阶级民主。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实质。(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3)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和组织基础。1、条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953年政府“决议”
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67年——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
(4)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拓展与延伸三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有何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
(1)从历史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代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代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民主集中、议行合一三权分立、多党竞选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理论的具体应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影响而来相同: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定期选举;间接民主等。美英议会的立法权、监督权;(间接民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问:(1)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2)该宪法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原则?
(3)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意义?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人民民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所代表的民主广泛性有何根本不同?拓展与延伸二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材料一:美国创建之初,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政体。
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两院制。 ----邓小平美:内阁和议会分权制衡;
英: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拓展与延伸四问:(1)请以内阁和议会关系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在选举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思路方面,美国和中国有何相似之处?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相比,中国大陆的民主政治有何特色?
(3)今天的美国领导者非常热衷于“输出民主”,要求其他国家全盘接受美国民主模式。你对此如何评论?(2)相似之处:体现本国特色,不照抄他国。
中国大陆民主政治特色: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评论:美国无视世界政治模式多元化的趋势,对他国独特的政治文明缺乏尊重,干涉他国内政。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内蒙古自治区1947西藏自治区196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五个省级自治区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经典例题(江苏高考题)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法律依据<共同纲领>.<54年宪法>等.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l.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国情。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御敌的经历。为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各民族各有独特文化。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局面。(1)确立:1949年第一次人民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建立过程:3、实施: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1、依据: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民族平等;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意义: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什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集中制;
★人民选举代表,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统一管理国家事务。
2、政治协商制度
★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基础;
★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管理;
★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核心是自治权;★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小结:新中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构成根本的政治制度
国家政体
民主集中制原则基本的政党制度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认识:
①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良好开端①中共“八大”召开的国内背景是什么?
②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中共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内的主要矛盾:注意前提
当前的主要任务和总任务:
经济建设方针:注意是“坚持”而非“提出”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重申……
坚持民主集中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九五六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邓小平文选》第371页)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良好开端 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第一,必须有法可依。这就促使我们要赶快把国家尚不完备的几种重要的法规制定出来……第二,有法必依。凡已有明文规定的,必须确切地执行,依照规定办事;……今后对于那些故意违反法律的人,不管他现在地位多高,过去功劳多大,必须一律追究法律责任。…… ——董必武在“八大”上的发言 怎样选举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央不提名单,由个人自己提,想提什么人就提什么人,然后中央集合起来;由政治局协商制定一个预选名单,然后再发下去,各代表团进行预选,然后再由政治局集合起来,制定一个大会的正式候选人名单。
----毛泽东在“八大”上的发言“八大”如何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八大”意义?健全国家法制、发扬党内民主、民族团结、多党合作等
十年“文革”(1966~1976)
三、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重大挫折文革发动的背景
“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以阶级斗争为纲毛泽东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林彪和江青等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国内背景周边国际局势趋于紧张—越南、印度等中苏关系恶化国际背景 “高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任务,他们现在正睡在我们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
——五一六通知
1. “文化大革命” 的导火线-----1965年冬,姚文元发表《 评新编历史剧 <海瑞罢官> 》的文章(导火线)
2.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纲领:“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议》(十六条)
指挥部:中央文革小组“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一九六七年,将是全国全面展开阶级斗争的一年”。“将是无产阶级联合其他革命群众,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社会上的牛鬼蛇神,展开总攻击的一年”。
——1967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1967年初“展开总攻击”最主要活动是什么?其实质?影响? “一月革命”“疯狂”的岁月感受体验细心观察下列四组图片
说明我国民主政治遭到那些破坏?
破坏的原因是什么?第一组图片 在批斗中,刘少奇曾拿出《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悲愤地抗议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要罢免我,要通过全国人大,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国家。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第二组图片 1967年1月,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工人革命造反司令部等造反派组织召开打倒市委大会,夺取上海市委领导权,接着,全国掀起全面夺权风暴。第三组图片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4~1965)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5) 第四届全国政协会议
(1964~1965)
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
(1978~1983) 第四组图片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革命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和法制
①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的建立;
②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遭到严重破坏;
③ 遭到摧残;
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 冤案”
总之,文革使国家的 和 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中共领导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在中国历史上,政府直接介人民大众婚姻缔结行为(设置登记机构、颁发结婚证书)的时间很晚,基本上是民国以后的事。而婚姻登记制度的全面实施则是在1949年以后。右图结婚证最有可能出现在
A.1927—1949年
B.1949—1952年
C.1956—1965年
D.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发生的原因是( )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②党内出现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③中共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习惯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党内意见分歧 ④权力过分集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2、 “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原因(1)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的发展
(2)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以阶级斗争为主。
(3)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和削弱。
(4)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破坏。合作讨论? 1980年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问邓小平:
“今后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发生?”
假如她采访你,你将怎样回答?史海探究“文革”给民主政治建设的教训:⑴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⑵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
⑶工作中要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正确确立工作中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
⑷反对个人崇拜,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⑸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不放过任何历史发展的机遇
(6)防右也要防“左”1.(2008广东韶关3月)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叙述: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在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得到足够盘缠后,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诉,秋菊赢了官司。秋菊打官司能够成行和能够打赢官司,说明该故事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 )
A.20世纪50年代初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
D.20世纪80年代中期答案:D解真题 夯基础四、政治建设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 景①.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②.“文革”结束后,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地在根本思 想上清理“左”的错误,党和国家的工作处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③.针对“二个凡是”,要求彻底纠正”文革”错误;
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肯定……;
⑤.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全会召开奠定了基础;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路线的转折政治路线的转折健全民主和法制组织路线的转折内 容改革开放的决策四、政治建设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现代化建设形成以 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成果。重新确立了 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 ”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以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①新道路:
②新时期:
③新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辟;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开端) 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第一,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第二,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五、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法制走向健全完善①1980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邓小平的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初步构想;
②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中会议通过全面修改的《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1、“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的确立 (法制→法治) 建设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2、意义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1)封建意识残余的长期存在.
(2) 我国还没有根本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
(3)认清在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要有一个过程.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3、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任重道远拓展与延伸 材料一:全国人大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已把建立法制摆在优先地位……1983年全国人大也建立了一个法律委员会……在文革的动乱年代之后,中国正在采取措施以恢复法律的作用。
---法国《人道报》1984年《中国正在建立完整的司法制度》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建法制以来,我国加快了立法进程。据统计:五届人大立法60件,六届人大立法63件,七届人大上升至87件,八届人大117件……
材料三:江泽民强调: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同时要坚持不懈地把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把依法治国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问:①根据材料一和二,说明我国是如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
②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依法治国”方略提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简要分析其本质。
③分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依法治国与德治结合起来的意义。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恢复强调了法律的作用;全国人大把立法摆到优先地位;加快了立法过程;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民主法制日益完善。③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应该依法治国;
只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才能治理好国家。②必要性: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可能性:随着立法进程的加快,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民主政治曲折发展发展状况1949195419561966197619781980198219971999………….…………………...……….…….….……..……….…….………..…..…………………………………….……………………………………………中共七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八大,试从会议召开的时机、中心内容方面概括相同之处,并予以说明,这三次会议在倡导中国革命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历史作用有何异同?时机:都在历史的转折时期召开
(1)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2)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
(3)八大:三大改造胜利前夕。
内容:扩展
都为新的历史阶段及时规定了正确的任务
历史作用:扩展
同:都具有从理论上探索在新的历史阶段指导革命或建设实践的历史作用
异:八大的探索对实践的实际指导作用几乎未能发挥中国共产党四次工作重心转移祖国统一大业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由来有何不同?思考中国内政问题与殖民历史遗留问题实质:中英国家之间的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香港地区香港问题的形成香港问题的实质就是国家主权问题澳门问题的形成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据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门一带劳作、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澳门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划归南海郡番禹县管辖。之后几经变迁,南宋以后便一直归属香山县。1553年,葡萄牙人借晾晒被水浸湿的货物为由,进入澳门,并贿赂官员开始在澳门长期居留。
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之后葡萄牙一直占领澳门并把澳门作为其领土。
1951年葡方仍宣布,澳门是它的一个“海外省”。 澳门是我国被外国殖民者占据最早,时间最长的地区。澳门问题的形成实质:中葡国家之间的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就是国家主权问题本是同根生◆ 三国: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 1885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
◆ 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二战期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归还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 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台湾与大陆又被人为地分离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均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台湾问题的形成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探究以下问题:
1、“一国两制”的内涵是什么?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如何形成的?
3、“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原因是什么?
4、“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有何意义?专题四.3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本节课基本框架一、“一国两制”的理论2、过程1、含义“一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
“两制”: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①萌芽: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②发展: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第三次国共合作
③成熟: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④确立: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
①“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后来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③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含义,这样“一国两制”理论逐渐形成。
④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内容: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②“一国”是“两制”的基础,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事务仍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知识延伸:“一国两制” 构想的含义及内涵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 —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思考:“一国两制”下,对港澳地区与对台地区的细微差别是什么?是否可以驻军。港澳地区的“驻军”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所以外国军队必须撤离。而台湾地区的“驻军”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所以在保证对大陆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理论意义 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5、影响国内:为港澳台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国际: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为什么说“一国两制”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灵活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可能。原则性: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实行“两制”会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主体)“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香港、澳门的回归阅读有关材料,重点了解、探讨以下问题:
1、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简要经过。
2、我国政府为何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3、香港澳门回归有何重要意义?香港回归历程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会谈中提出了用“一国两制”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英会谈
1982联合声明
1984《基本法》
1990胜利回归
1997.7.1澳门回归历程澳门标志性建筑——大三巴牌坊1987年4月,《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探究: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有何意义?(1)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2)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国际--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探究: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谈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收回香港、澳门?(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根本)
(2)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前提)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
(4)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
(5)《联合声明》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法律依据)
(6)全国人民喜迎回归,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完成准备工作。香港澳门顺利回归说明了什么?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
2、香港澳门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洗雪百年国耻。
3、证明“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阅读和平统一台湾的有关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1、改革开放之后,两岸关系经历了怎样发展?
2、目前在两岸统一过程中,还存有哪些障碍?
3、请根据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史实及相关现实分析促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979年/1980/1992年/1994年/1995年….建国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隔绝
(1949—1979)暖风
(80、90年代)逆流
(90年代后)契机
(2005年)1979年以来,海峡两岸关系进展表现
军事停火: 1979年,中国政府停止炮轰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民间交往:1980年后,两岸“三通”的逐步实现。两岸交流特别是民间交流日益频繁。
政治接触: 1992年,大陆“海峡会”和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法律保护: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政策发展:1995年1月,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005年,胡锦涛提出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政党交流: 2005年开始,国、亲、共交流开始 九二共识:(1992年)
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两岸关系的解冻与发展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5 4月29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2005年5月12日,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的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首次握手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1)一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2)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和平统一台湾的有利因素:1、文化同源: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
2、人心所向: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3、国际法则:《开罗宣言》、《联合国宪章》
4、一国两制:政策保障及港澳成功范例
5、综合国力:中国国力及国际地位提升
6、人民往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探究:假如你是下列人物(特首或自治区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 (1)特别行政区和少数民族自治区相同之处?
二者都享有自治权,均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
政区域,不具有独立主权。港澳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高度自主权一定的自主权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知识体系构建 单元知识体系构建 新政协召开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曲折发展政治体系框架法制建设: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十年“文革”体制建设法制建设一国两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政治协商制度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基层民主选举进一步发展逐步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依法治国构想形成成功实践于港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3.“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4.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单元易错点5.我国现在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而不仅仅是法制社会。
6.注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7.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8.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9.“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10.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
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
宪法: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清政
府于1908年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
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
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1.判断政治制度优劣的标准是:一看是否以人为本,二
是是否符合国情。
胡锦涛总书记的四个决不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