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 伴随着这首轻松愉快的歌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最令人羡慕的时期,每个人的童年都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那间装满作者整个童年回忆的小屋,去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小屋“家”是避风挡雨的地方,“家”是温暖的归宿,“小屋”是作者童年的家,那里是一个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的地方。作者对小屋的感情是在不断变化之中,一天天加深的,热烈而深沉!瘸腿的大门、方方的窗子、光光的大炕、木呆呆的箱子……都留下童年美好的回忆;妈妈唤儿的声声呼唤、依偎在妈妈身边,听她讲书中好听的故事……怀恋之情让作者无法割舍。
解题
筑巢 肥 沃 舞 蹈 勾 销 烦 躁
理睬 陌生 依偎 傻气 蜗牛
shú j iē
果汁 秫秸 瘸瘸的
wòdǎocháogōuzàocǎimòwēishǎwōzhī课前检测给下列字词注音qué瘸震天动地:
荒诞不经:
寂寞:
筑巢:
囫囵吞枣:
形容声音很大。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孤单冷清。建造巢穴。把枣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
分析地笼统接受。词语解释简介---王立春1965年生于辽宁,满族。曾做过幼儿教师,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入辽宁文学青年作家班学习,现在为辽宁省作家协会《文学少年》杂志社编辑部主任,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作品曾获“第六届冰心图书新作奖”“第十八届陈伯吹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分段概括段意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小屋的情感,彰显爱的主题。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写小屋给“我”留下的许多美好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13、14自然段),抒发自己对小屋的怀恋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2~5自然段),介绍小屋是“我”童年的家,它的外部设施和室内陈设,还描述了“我”和小伙伴一起在小屋里玩游戏。
第二层(第6~10自然段),写外面精彩的世界把“我”吸引出小屋,妈妈又用小屋中的藏书把“我”拢回来。
第三层(第11、12自然段),“我”告别小屋时难舍难分的情景。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了童年时在小屋生活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那段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屋”比作燕子筑的巢,间接体现出小屋的简陋。1.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小屋的语句,想一想,小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走入小屋 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屋的词语,思考:小屋什么样,小屋里有些什么。瘸腿的门、肥沃的小园、方方正正的大“眼睛”窗口、一铺光光的大炕、两个木呆呆的箱子、一面用满半边花的镜子 。第3自然段中“瘸瘸的”说明了什么?形象的说明了木棒长短不齐。几根长短不一样的木板拼成的门,是如此的破旧。第四自然段“木呆呆"运用了什么手法?主要写出了什么?"木呆呆"的站着,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箱子的笨拙。小屋的这一切,给你怎样的印象? 简陋 正是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给了作者终身难忘的快乐童年。默读第5自然段,课文写了作者对童年小屋的美好回忆,让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画出表达作者童年快乐的词语和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 感受小屋之乐。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
是什么吸引作者走出了小屋?弯弯的小河、多得要爬出来的鱼、平展的田野、软绵绵的白云。仔细阅读第6-8自然段,感悟作者的感觉与感情。
前后桌互读第10自然段,讨论:“啊,小屋,我竟舍不得你了,你知道为什么吗”?(3)深入探究:写难忘小屋,为什么又要写小屋外面的世界给我带来的快乐呢?
是为下文在小屋中读书,体会书给“我”带来快乐做的铺垫。
读第13--14自然段 小屋“小了”,小屋“远了”,小屋“老了”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屋并没有增添什么家具,为什么“我”感觉它满满的呢?
因为小屋里的藏书把“我”带进了一个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我”内心充实,所以感觉小屋是满的。
从哪看出“我”不舍得离开小屋?
(1)从“车轮卷起一股烟儿,泪扑噜噜掉”看出对小屋的不舍。
(2)从“小屋小了”“小屋远了”
(3)窗子“愣愣地望着我”、大门“傻傻地踮着脚”
(4)“我”长大了,可念念不忘小屋,要背着小屋去逛大海 作者写的小屋里都有些什么?让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离开小屋时,作者的心情如何?小屋里有一铺光光的炕;地上两个箱子;有镜子;屋南角神奇的箱子。作者最感兴趣的是"屋南角神奇的箱子"。
离开小屋时,作者的心情惆怅,舍不得那装满童年乐趣的小屋,流泪了。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文章通过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装满童年回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激励我们热爱生活,珍惜时光。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屋内之乐
屋外之乐 怀恋之情
读书之乐 小 屋1.用特定的表示时间的状语,把文章划分得结构清晰。
如“那时候”、“后来”、“12岁的那年春天”、“我长大了”等,根据这些表示时间的定语的提示可以很快地划分段落层次。
2.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前后呼应,使文章严谨,完整。
写作特点 第1、8、10、14自然段,是独立的抒发作者感情的段落,穿插在叙事的段落中间,不断升华对小屋的情感。前后呼应的地方很多,如前面第3自然段写了“门前有一蓬车前草”,后面第11自然段又写了“屋前的车前草蓬起绿叶的时候”,等等。
3.大量使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使语言富有口语化,音乐性较强。
课文中大量运用了形容词的重叠形式,AA式和ABB式,如瘸瘸、方方、正正、光光、小小、圆圆、野野、缓缓、痴痴、厚厚、紧紧、满满、融融、香香、愣愣、傻傻、深深、木呆呆、弯溜溜、平展展、悠忽忽、软绵绵、扑噜噜等,读起来朗朗上口,声韵和谐。
本文通过对童年是居住了12年的小屋的美好回忆,表达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主题感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