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 第三单元 土和火的艺术-资源包【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11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 第三单元 土和火的艺术-资源包【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11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10-16 14:33:48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土和火的艺术 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陶艺是一种人工形态。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 陶瓷艺术陶与瓷的区别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统称,两者实际上有较大的差别,关键在于原料和烧成温度。陶器作品胎体不透明,质地较松,气孔率较高,吸水率较高,质地粗糙含少量杂质。特点陶与瓷的区别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统称,两者实际上有较大的差别,关键在于原料和烧成温度。瓷器作品 胎体半透明,质地坚密,气孔率较低,基本不吸水,质地细腻不含杂质。传统陶瓷舞蹈纹彩陶盆 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陶盆用细泥红陶制成。上腹部弧形,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施黑彩。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舞蹈者形象以单色平涂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 青花瓷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唐三彩造型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出土的唐三彩,从现在分类来看主要也是分为动物、器皿和人物三类,尤其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需要马,农民耕田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而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了。唐三彩色彩  唐三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黄褐緑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罐等。
艺术陶瓷:如花瓶、雕塑品、陈设品等。
工业陶瓷:指应用于各种工业的陶瓷制品。现代陶瓷分类餐具茶具花瓶陶瓷雕塑陶器 用粘土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于 950—1165°C下烧制而成的物品,为多孔、不透明的非玻璃质,通常上釉,也有不上釉的。现代陶艺所提倡的:
  一是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从而提升和转变人的思维,从而促进着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所有新艺术、新风格的前提。
二是融贯众多学科的艺术形态,科学中有技艺,技艺中有科技,科技需要艺术,艺术需要科技,科技为现代陶艺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前景和可能!现代陶艺的创作,适当的采用科技成果是可取的,全部依赖和滥用科技成果则是现代陶艺的一大悲剧。《土和火的艺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陶瓷艺术家的作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陶瓷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陶瓷的相关知识,体会陶瓷艺术不同的造型语言和风格各异的表现形式。
2.通过对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的了解,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认识陶瓷艺术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的综合设计,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关注、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难点分析:
体会陶瓷艺术不同的造型语言和风格各异的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陶瓷艺术家的作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陶瓷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陶瓷的相关知识,体会陶瓷艺术不同的造型语言和风格各异的表现形式。
2.通过对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的了解,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认识陶瓷艺术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的综合设计,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关注、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环视教室,组织上课。
在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中,陶艺是最独具魅力的,不仅是因为水、土、火等因素与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更主要的是土和火这两种朴素的材质为艺术家提供了极为宽广且变化莫测的想象空间。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片独具魅力的艺术空间。
1.陶艺之美
教师出示课件请同学欣赏。
教师提问:(1)欣赏作品后请同学们想一想,陶艺与雕塑有什么不同吗?你能试着分析一下它们各有何特点吗?
教师提问:(2)陶艺与其它艺术门类有何区别?它有哪些独特的艺术语言吗?
2.中国陶艺
教师提问:英文的中国如何拼写?
中国享有盛誉的陶瓷艺术,在世界发展史中,写下了许多光辉灿烂的篇章。英文“中国”China,指的就是瓷器。它以我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影响着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国的陶艺发展概况。
(1)原始陶器
(2)原始瓷器
(3)秦兵马陶俑
(4)瓷器发明
(5)唐三彩
(6)宋代陶瓷
(7)元代陶瓷
(8)明代陶瓷
(9)清代陶瓷
讨论研究
想一想
1.瓷器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2.宋代有哪五大名窑?
中国的陶瓷发展历史悠久,而外国的陶瓷艺术也精彩纷呈,给同学们留一项作业,请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考察一下世界各国的陶艺历史。
想一想,陶与瓷一样吗?你会辨别吗?
小结
看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一定想亲手尝试一下陶艺制作的乐趣,别着急,下节课我们就请同学们亲身体验一下陶艺制作的乐趣。
课件22张PPT。制陶工艺陶的由来
陶器的产生与编织技术是分不开的。陶器是由于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黏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
泥条盘筑法是最古老的一种制陶方法,它的“盘圈”技术受到了编制篮子等容器的启示。因此,陶器的外形和样式,受到了编制容器的影响。
陶器与瓷器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想一想陶器与瓷器
陶瓷包括陶器和瓷器。
陶器与瓷器在质地上不同,但两者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如都是用泥土做成,都需要火的烧成等。瓷器的发明是以制陶技术为基础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1)烧成温度不同
(2)坚硬程度不同
(3)原料不同
(4)透明度不同
(5)釉料不同

历史上著名的中国陶瓷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九千年来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典型的造型风格。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的中国陶瓷,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陶瓷都无法相比的。现在就让我们循着古人的足迹,博览一下历史上中国陶瓷的伟大成就。

古朴优美的彩陶——新石器时代制作的一种绘有黑色和红色装饰纹样的陶器端庄挺秀的黑陶宏伟壮观的兵马俑富丽堂皇的琉璃陶素净幽雅的青花瓷陶都、瓷都
陶都宜兴:江苏宜兴陶器有八大类六千五百多个品种,其中以紫砂陶格外引人注目,紫砂陶是采用当地藏量丰富的含铁黏土质粉沙岩为原料制成的紫红色陶器。紫砂陶器以茶壶为主。
瓷都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下有大量的高岭土、瓷石和制瓷的原料。地上林木密布,盛产松木和其他杂木,为烧窑提供了丰富的燃料。据文献记载,景德镇从南朝时起,就开始了制瓷业到宋代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瓷窑之一,其独特的青白瓷闻名海内。既是最大的瓷器生产基地,又是最大的 瓷器贸易集散地,并向海内大量输出瓷器。常用的黏土
黏土是制作陶瓷的原料。具有独特的可塑性和结合性,黏土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蕴藏量大,种类繁多,是一种天然资源。大缸泥紫砂泥制陶工具制陶技法
捏塑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印坯成型 拉坯成型注浆成型陶瓷的装饰技法压印法:用手指、各种物体和工具在湿软的坯体上压印出各种各 样的花纹和不同的机理效果。
刻划法:在器物坯体表面以竹、木、铁等工具刻划出各种花纹。粘贴法:将模印和捏塑的各种人物、动物、花卉、花纹的泥片用泥浆贴在已成型的坯体表面。浅谈我国陶器的发展史
中国历来就有悠久的陶瓷历史,从远古时期的彩陶、黑陶,到悠久的白釉瓷、原始瓷,再到美丽的唐三彩、粉彩。陶瓷的历史遍布几乎整个中国史,在时间的一点点推移中,陶瓷的魅力也在一点点增加着,可以说,陶瓷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的英文单词“China”,也就是从“陶瓷”的英文单词“china”中演化而来的。可以看出,不仅仅是中国人,就连外国的朋友们也认识到了陶瓷对于中国的重要地位,看作是中国的象征。我们再来看陶瓷的本身吧,不仅是人们的生活用具,更是一种艺术品。不同的色泽,不同的手感,都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韵美。不论是朴素典雅的青花瓷,还是雍容华贵的唐三彩,或是激情跳跃的中国红,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美而著称的国家,那么陶瓷又何尝不是美的象征﹑中国的象征呢?
陶瓷,也正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它是中国的象征,史前时期是没有瓷器的,可是我国早在八千年前便发明了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关于陶器的起源有诸多的神话传说,当时的人们或许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淡忘了制陶的始祖,也或许是想把敬仰和感激之情依附于神灵身上,便产生了“神农耕而作陶”,“舜陶于河滨”,“宁封子为黄帝陶正”,“女娲抟土造人”等故事,表达了其对远古历史的追忆与附会。当然,陶器不可能是神对人类的恩赐,它必定是远古先民们在与自然作生存博斗中,经验、劳动与智慧凝合而产生的结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独立创造出来。
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了陶器。在人类进入新石时代,由于农业和牧畜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而稳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颗粒状的淀汾物质,不像野兽的肉体便于在火上烧烤食用。同时,剩余的食物需要储藏起来。正因为如此,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中辛勤劳动的结果。从民族学和考古学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证。
原始先民们所使用的容器,大都是木制或藤条制成的。这样的一些容器有很大的缺点,不能用来盛水等液体,更不能用火烧烤。于是,制陶技术出现了: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这是人类最早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使物体的本身发生质变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由于空间与时间的不同,需要与追求的不同,标准与审美意识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与文化内涵,使陶器成为这个时代纵向断代和横向区分地区类型的标尺。从考古中证实,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其分布主要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等五个大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