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发面的学问
内容标准:
1.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2.了解病毒也是生物中的一类。
教学目标:
1.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2.调查生活中的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
能力培养
1.通过发面团实验,培养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
2.通过发面团实验,学习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3.通过调查生活中的真菌的活动,学习科学调查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建立大胆设想、大胆推理的信心。
2.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
设计思路:
设计意图
第7课“发面的学问”是“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单元的第二课。以生活中发面团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引出“小小的面团为什么会发得那么大?”的问题。课文设计了“面团发酵条件”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了酵母菌“酵母菌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发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接着,课文通过调查和阅读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其生长环境;通过资料收集和网上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丰富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体会微生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
以生活中发面团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引出“小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团为什么会发得那么大?”的问题。通过调查和阅读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其生长环境;通过资料收集和网上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丰富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体会微生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
教学流程
问题——假设——猜想——对比实验——分析——结论。
重点难点
通过发面团实验,学习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教学准备
1、面粉,酵母菌,碗,筷子,尺子等发面团材料及工具;
2、酵母菌、霉菌、真菌的图文资料。
活动过程:
情景引入
问题情景
活动指引
以生活中妈妈发面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引出“小小的面团为什么会发得那么大”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酵母菌。
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
1.你见过发酵后的面团吗?(引导学生描述事实)
2.什么使面团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目的
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活动一
活动一:发面团
活动指引
本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发面团”的对比实验,发现面团发起来的秘密——酵母菌在起作用。
在揉面团前,由于酵母粉是颗粒状的,直接揉到面粉里会形成黑点,而且会影响面团的发酵。所以要先把酵母粉用水溶解后再掺到面粉里。
加水揉面团时,要尽量充分地揉捏面团,直至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团柔软且表面光滑为止。教师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前一定要熟悉操作过程。面团要尽量分成同样大小和形状的两块,以便于比较。
约一个晚上后,加了酵母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团会明显地膨胀起来。指导学生观察:按一下,面团很松软;切开观察,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空隙;闻一闻,气味有点酸。
没有加酵母粉的面团,体积没有明显变化;按一下,较硬,切开后也没有那么多空隙;闻一闻,还是原来生面粉的气味。通过对比充分感知面团发酵后与发酵前的不同,从而发现是酵母粉使面团发了起来。
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所以实验时要尽量保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除“添加干酵母粉”这一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要相同,例如面粉的量,加入温水的量,揉捏的时间,面团揉捏成的形状大小等。在实验时,可以通过填写实验记录表辅助观察。
由于受课堂教学限制,教师可提前按同样的方法做好两块面团,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较。学生自制的面团可以在放学后观察。
友情提示
由于受温度条件的影响,面团发酵的时间会不等。教师请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确保课堂上能观察到发酵好的面团。
导入
出示发面团的制作材料。
问题
怎样发面团呢?
演示
向学生演示发面团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制作过程。
观察
观察面团发酵前后在颜色、大小、气味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讨论
制作过程中,你认为使面团发大的最关键一个步骤是什么?把自已的猜测写下来,并汇报交流。
小结
原来是酵母菌的使面团发了起来。
拓展:认识酵母菌
活动指引
在干酵母粉里,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酵母菌。和细菌一样,酵母菌也不属于动物和植物,它属于另一种生物——真菌。酵母菌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
根据这个道理,提出问题:“发酵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产生的气体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结合对比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解释,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起来,我们看到发起来的面团里面有空隙,这些空隙就是发酵时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占据的空间。
导入
出示酵母菌图片。
指导
这是发面时添加在面粉里的酵母菌,仔细观察,并描述。
观察
分小组观察酵母菌的外形特征(形状、大小、颜色、气味)。
汇报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引导
引导学生留意发酵后的面团有酵母菌的气味。
讲述
酵母菌是怎样使面团发起来的呢?出示酵母菌放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它是真菌的一种,和细菌一样,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它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发酵现象。
问题
面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到哪里去了?请根据发面团实验及酵母菌的作用进行分析。
讨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将结果填写在课本中。
交流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
目的
通过分析,进一步了解发面现象的产生原因。
活动二
活动二:霉菌生长的环境
活动指引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调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里或周围环境里能见到的霉菌,研究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特点。这一活动共分两个环节:①指导学生课后进行实地调查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霉菌生长环境特点;②分析整理调查报告,归纳出霉菌生长环境的共同特点。
第①环节的活动指导很关键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先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霉菌图片引入,让学生说说还在哪里见过这些现象?通过互相交流,让学生知道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家中较久不穿的衣服、家具里面晒不到阳光的角落、放置较久的蔬果食物等都可能会生长霉菌。然后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居住在城市里,有些家庭清洁比较彻底,不易找到霉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在适当的条件下自行培养霉菌,以便观察。如把一些已经腐败的蔬果放置在阴暗的地方等。
在指导学生观察霉菌生长环境特点时,注意引导学生主要从温度、湿度、光照
空气流通等情况进行观察记录。也可将课本中的调查表进一步细化。
在记录霉菌外形的时候,告诉学生如找不到合适的词描述时,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描述霉菌的外形。有条件的可用数码相机拍下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在学生搜集到大量的霉菌生长环境资料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调查结果,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才有助于学生归纳出霉菌生长环境的共同点:潮湿、温暖、阴暗。
友情提示
学生课后观察霉菌活动时,可发给学生放大镜辅助观察,鼓励学生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要提醒学生不能随便触摸霉菌,更不能用鼻子闻,甚至尝!
引申的问题
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如何做好家里防霉工作?(防止霉菌生长的方法:保持干燥、降低温度、阳光、高温煮沸、加糖或盐腌制。)
导入
(出示书中图片)这些橘子和柿子发霉了,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说说看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发霉,这些物体上面的“霉”是什么样子的?
讲述
出示一组霉菌的放大图片,简要介绍霉菌的特点。
提问
通常在什么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讨论
分小组设计调查报告,设计实验。课后展开调查。
交流
各小组展示调查报告。
小结
1.在高温、潮湿、阴暗的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2.“介绍各种常见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等)”。
问题
关于细菌和真菌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上网
登陆“小”或其他可信度较高的网站搜集答案。并整理信息。
交流
把自已整理好的图文资料写在“小”上,与其他同学交流。
资料:蘑菇
活动指引
本部分向学生简要介绍蘑菇的主要结构、形态,使学生知道蘑菇是一种大型的真菌,认识几种常见的食用蘑菇及毒蘑的共性。
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常见的食用蘑菇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毒蘑菇。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初步了解毒菇的形态共性,拓宽学生的知识,教师一定要进行安全食用菌类的教育。具体介绍蘑菇种类及名称应根据当地实地情况,尽量介绍本地常见的蘑菇,使学生在生活中如遇到相同的蘑菇可以立即辨认出来。
建议介绍一些当地常见的食用蘑菇和有毒蘑菇,如:
食用蘑菇:金针菇、香菇、鸡枞、竹荪、猴头菇、羊肚菌、银耳等。
有毒蘑菇:毒伞、白毒鹅膏菌、臭黄菇、毛头乳菇等。
网上学:细菌和真菌的利与弊
活动指引
组织学生参加网上讨论,把自己找到的细菌与真菌的图文资料贴到讨论区,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的能力。比较细菌与真菌,了解它们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