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九年级(下)自主检测历史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2014年5月17日,位于苏州阊门内下塘街的泰伯庙修复一新,对游人免费开放.商朝末年,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泰伯、促雍兄弟避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但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 )
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
B.带来青铜礼器
C.带来精美的彩陶器具
D.传播甲骨文字
2.《左传》中“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固王臣公(诸侯),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反映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
3.中国历代疆域的沿革是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如图所示四幅示意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图一、图三、图二、图四
B.图四、图二、图一、图三
C.图一、图三、图四、图二
D.图四、图一、图二、图三
4.中国著名导演蔡晶盛执导的历史剧《梦回唐朝》,在拍第十六集《八方来客》(反映唐朝繁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时,拟定了如下四个史实,请你帮他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
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5.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有利于寒门子弟入朝为官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6.《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某次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世钟的作用.图中熊代表沙皇俄国,犬代表英国,青蛙代表法国,鹰(即鶧)代表美
国,太阳代表日本,肠代表德国.某次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战争
7.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的蒋介石日记引起了极大轰动.蒋介石在日记中说:“吾愿死于青天白日之旗下,吾为国民革命而死,吾为三民主义而死,也即为共产主义而死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蒋介石撰写上述日记的时间应该在( )
A.1926年前后
B.1937年前后
C.1945年前后
D.1949年前后
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9.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建立中华民国
B.开国大典
C.土地改革
D.香港回归
10.下图是民国初年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销售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一时期该公司经济发展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的客观促进作用
B.外国经济卷土重来的影响
C.辛亥革命对封建制度的冲击
D.国民党官僚资本的支持
11.如图是1949 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万隆会议上赢得了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12.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生路.”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是近百年来首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13.舒国惠在《红色大地》中记载:“对张学良来说,蒋介石反共和拖抗日后腿的做法,到1936年秋天时已忍无可忍”,这个晚动感情的人是东北军的头领,东北军的士兵特别反日,因为他们在东北的家乡,在______之后就被日本军队占领.”( )
A.九一八事变
B.一 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4.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劳动的工具
C.土地的所有权
D.农作物的品种
1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材料中邓小平“打破禁忌”的论断( )
A.促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促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推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D.引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种“崭新的生产方式”指( )
A.家庭手工业
B.工场手工业
C.大机器生产
D.生产自动化
17.“在30年代,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大国崛起》这段解说词评论的是( )
A.“科技立国”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斯大林模式
D.改革开放
18.如图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
B.新经济政策的大力推行
C.经济危机重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D.两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19.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这块份地.由此可以分析出1861年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
①市场
②劳动力
③资金
④原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二战,期间罗斯福的演讲谈到:“彩虹有很多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能混成一条灿烂夺目的彩练.…我们各国不同的理想是可以汇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团结一致地为我们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而采取行动.”下列行动不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
A.珍珠港事件爆发
B.《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C.诺曼底登陆胜利
D.苏联军队出兵中国东北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1.郑和下西洋与岳飞抗金虽都是古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件,但两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属于友好往来,后者则是抵御外来侵略. (判断对错)
22.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用来抵御匈奴.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主要用来抵御蒙古. (判断对错)
23.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判断对错)
24.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做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判断对错)
25.如图两枚邮票是为了纪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位伟人”和“一件大事”。邮票上的“大事”为邮票上“伟人”的学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判断对错)
26.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判断对错)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7.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成熟文字是 ,已知最大的青铜器是 。
28.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请求光绪帝变法,史称“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9.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 ,对战后德国做出处置;1995年 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四、材料解析问答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文章的第一部分阐述了国土开发和国家统一的关系。阅读:
材料一:
统一的第一个时期,大体上是西周到秦。西周有一个中央政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令,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与周代的制度相比,秦汉所形成的统一否定了周的这个政治制度,但是又不是绝对否定。
材料二:
秦汉以后到元是第二个阶段,这个时候中国北方,东部和西部结合在一起,要开发的地区是广大的中国南方。秦统一以后,对开发国土做过一件大事,就是迁徙50万身份低下的或犯了罪的人,到岭南去戍守,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这对中国以后逐步开发南方起了很大作用。当然,南方处在落后状态,又有很多民族存在,跟北方交融不那么容易完成。历史为此付出了1000多年的时间。
材料三:
到了元以后,中国的统一,从地域方面来说进入了第三个时期,理当是开发大西部。元以后,实际上在东部的南北,没有再出现分裂的可能性,问题在于西部。但是元以后中国缺少开发的条件,广大的西部长期处在一个待开发的落后状态。我们今天开发西部是对于中国统一的进一步巩固开启一个新的起点。美国在1
9世纪开发西部,以至于西部和东部走向平衡,维持了美国今天的国情局面。
请回答:
(l)材料一中,西周政权依靠什么政治制度开发了黄河流域的东部地区?秦朝统一后否定了这个制度,在全国推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涉及了南方的开发过程。宋代出现的什么谚语证明太湖流域已经成为重要的粮仓?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前期为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有哪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历史经验值得汲取?
31.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
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学习)日本治体……十年而图霸定矣。”
材料二
:
孙中山在阐释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后总结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新建立的政体有名无实。这是由于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随之消亡,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主张学习日本的什么政治体制?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是?
(2)材料二中的政治革命在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
(3)材料三认为导致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政体有名无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高举了哪两面大旗与之进行斗争?
(4)材料四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这一体制与康有为、孙中山倡导的政治体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变化呈现什么趋势?
32.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重要标志,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它让共产主义运动从幽灵变成了一轮喷薄欲出的朝日。
﹣﹣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王学东材料二
巴黎公社是一次悲壮的失败,失败的原因很多,根本原因就一条,就是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同学没有发展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样一个程度。……马克思对巴黎公社做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开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杨耕材料三
公元1917年11月7日,晚上9时40分,起义前线指挥部下达命令,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52毫米口径的空包弹被推入炮膛,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攻打冬宫的信号发出了。听到炮声,士兵、工人赤卫队潮水般地冲进冬宫。
﹣﹣摘自《正道沧桑》材料四
1927年,中共发动的城市武装起义屡遭失败,想在反动势力强大的大城市中,通过斗争取得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而农村地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革命力量更容易在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带生存下来。毛泽东等决心另辟新路。
﹣﹣摘自《正道沧桑》请回答:(1)材料一是对哪一经典著作的赞誉?这一经典著作的作者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2)材料二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
(3)材料三的描述与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材料四所提毛泽东另辟的中国革命“新路”是什么?
(5)从上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过程谈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015-2016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九年级(下)自主检测历史试卷(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2014年5月17日,位于苏州阊门内下塘街的泰伯庙修复一新,对游人免费开放.商朝末年,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泰伯、促雍兄弟避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但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 )
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
B.带来青铜礼器
C.带来精美的彩陶器具
D.传播甲骨文字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朝的历史,学生要抓住商朝的基本特征.
【解答】题干其实考查的是商朝及之前出现的文明.结合所学可知,铁器是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商朝是制作的灿烂时期;彩陶在半坡原始居民就已经发明;甲骨文是商朝人发明的文字.
故选A.
2.《左传》中“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固王臣公(诸侯),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反映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为了巩固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
故选A.
3.中国历代疆域的沿革是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如图所示四幅示意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图一、图三、图二、图四
B.图四、图二、图一、图三
C.图一、图三、图四、图二
D.图四、图一、图二、图三
【考点】史实辨析题;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清朝疆域图;中国古代史综合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图.
【解答】据所学判断,图一中有岭北行省等,可知当时在地方上实行的是行省制,应为元朝.图二,北方有匈奴,还有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故图二为汉代.图三,中国疆域西跨铁岭,东临太平洋,这应是清朝的疆域.图四中,北有匈奴,都城在咸阳,这应是秦朝的疆域.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应为图四、图二、图一、图三.
故选B.
4.中国著名导演蔡晶盛执导的历史剧《梦回唐朝》,在拍第十六集《八方来客》(反映唐朝繁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时,拟定了如下四个史实,请你帮他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
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解答】四个选项都是史实,并无错误.但是,由材料中的关键词“来客”“对外”可知所选史实必须是对外政策的,而A选项是促进汉藏友谊的举措,属于对内民族政策,作为这一集电视剧的史实不恰当.
故选A.
5.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有利于寒门子弟入朝为官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的科举制度.
【解答】由题干的表达的意思是科举制度培养了大批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说明科举制度为国家选取了大批治国良才,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ABC均与题意无关.
故选D.
6.《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某次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世钟的作用.图中熊代表沙皇俄国,犬代表英国,青蛙代表法国,鹰(即鶧)代表美
国,太阳代表日本,肠代表德国.某次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战争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点,重点掌握战争的危害.
【解答】《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
故选C.
7.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的蒋介石日记引起了极大轰动.蒋介石在日记中说:“吾愿死于青天白日之旗下,吾为国民革命而死,吾为三民主义而死,也即为共产主义而死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蒋介石撰写上述日记的时间应该在( )
A.1926年前后
B.1937年前后
C.1945年前后
D.1949年前后
【考点】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国民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蒋介石在日记中说:“吾愿死于青天白日之旗下,吾为国民革命而死,吾为三民主义而死,也即为共产主义而死也.”要求选出蒋介石撰写上述日记时间的正确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国共曾两次实现合作.但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是既合作抗日又积极反共.选项中A符合题意.
故选A.
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考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分析】材料中“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理解: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
【解答】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迫切要求开拓国外市场.借口虎门销烟于1840年﹣1842年发动入侵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
故选A.
9.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建立中华民国
B.开国大典
C.土地改革
D.香港回归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的知识点,重点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解答】结束了中国人民百年被侵略的屈辱历史,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所以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开国大典.
故选B.
10.下图是民国初年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销售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一时期该公司经济发展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的客观促进作用
B.外国经济卷土重来的影响
C.辛亥革命对封建制度的冲击
D.国民党官僚资本的支持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解答】通过图片,我们看出这是一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情况,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再就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故选C.
11.如图是1949 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万隆会议上赢得了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考点】中美建交.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建交带来的影响.
【解答】从图中可看出,建交最高峰出现在1972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接着,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A.是1955年;B项是1971年、D项表述不对.
故选C.
12.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生路.”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是近百年来首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考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分析】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知识点,重点掌握其历史意义.
【解答】本题考查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一知识点.结合材料“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判断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可知选B.A项是指渡江战役的结果;C项是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D项指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故选B.
13.舒国惠在《红色大地》中记载:“对张学良来说,蒋介石反共和拖抗日后腿的做法,到1936年秋天时已忍无可忍”,这个晚动感情的人是东北军的头领,东北军的士兵特别反日,因为他们在东北的家乡,在______之后就被日本军队占领.”( )
A.九一八事变
B.一 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考点】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应重点掌握九一八事变占领的地区.
【解答】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全部陷落敌手.
B.九 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压迫南京国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于1932年1月28日晚起在上海不断寻衅挑起的事端.
C.1937年7月7日,日本攻占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全国行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D.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
依据题干日本、东北判断是九一八事变.
故答案选A.
14.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劳动的工具
C.土地的所有权
D.农作物的品种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本题考查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
【解答】本题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分别是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即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土地收归国家和集体所有,集体使用;人民公社化运动只是使公有化的规模和程度提高而已;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因此C错误,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三次变化中,最主要的改变是土地的使用权发生改变.因此A项正确.BD项明显错误.
1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材料中邓小平“打破禁忌”的论断( )
A.促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促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推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D.引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分析】本题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作用.
【解答】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向纵深发展,在同年10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BC三项在时间上与题目不符.
故选D.
16.“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种“崭新的生产方式”指( )
A.家庭手工业
B.工场手工业
C.大机器生产
D.生产自动化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应重点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
【解答】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始用作纺织的动力机.使机器获得了持续而稳定的动力,也使人类跨入到“蒸汽时代”,其他工业部门随后也广泛使用蒸汽动力.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机器制造、冶金、采矿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基本上被大机器生产所取代.
故选C.
17.“在30年代,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大国崛起》这段解说词评论的是( )
A.“科技立国”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斯大林模式
D.改革开放
【考点】罗斯福新政.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应重点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解答】A.二战后,日本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模仿型“技术立国”阶段,即积极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自身努力开发应用技术.
B.罗斯福新政开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经济危机找到了有效途径.
C.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D.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依据题干关键信息“三十年代”“开创市场经济”判断罗斯福新政符合题意.
故选B.
18.如图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
B.新经济政策的大力推行
C.经济危机重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D.两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考点】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图表信息,在1937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1937年,苏联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逐渐实现工业化.
故选D.
19.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这块份地.由此可以分析出1861年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
①市场
②劳动力
③资金
④原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考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1861年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影响,需要根据改革的内容仔细作出判断.
【解答】1861年改革是俄国沙皇亚力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故选B.
20.“二战,期间罗斯福的演讲谈到:“彩虹有很多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能混成一条灿烂夺目的彩练.…我们各国不同的理想是可以汇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团结一致地为我们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而采取行动.”下列行动不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
A.珍珠港事件爆发
B.《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C.诺曼底登陆胜利
D.苏联军队出兵中国东北
【考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相关知识.
【解答】题文中罗斯福的观点为团结一致,为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采取行动.根据所学知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紧接着美国和英国向日本宣战,标志着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不能体现罗斯福团结一致,为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采取行动的观点.BCD都体现了各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法西斯.选项中A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1.郑和下西洋与岳飞抗金虽都是古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件,但两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属于友好往来,后者则是抵御外来侵略. × (判断对错)
【考点】郑和下西洋;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郑和下西洋和岳飞抗金,注意区分对外交往和民族交往.
【解答】郑和下西洋属于对外友好交往;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岳飞抗金是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战争,属于民族冲突,不是抵御外来侵略.
故答案为:
×.
22.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用来抵御匈奴.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主要用来抵御蒙古. √ (判断对错)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此题考查了秦长城和明长城,要牢记秦长城和明长城的基本概况.
【解答】秦朝时,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明朝时,为抵御北方蒙古的侵扰,修筑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
故答案为:√.
23.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 (判断对错)
【考点】红军长征.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
【解答】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故答案为:×.
24.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做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 (判断对错)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完成的意义和中共十三大.
【解答】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上,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布署.
故答案为:√.
25.如图两枚邮票是为了纪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位伟人”和“一件大事”。邮票上的“大事”为邮票上“伟人”的学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 (判断对错)
【考点】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巴黎公社.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巴黎公社的知识点.
【解答】题干中的邮票是《马克思》和《巴黎公社社员墙》.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生的工人运动.
故答案:
×.
26.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 (判断对错)
【考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
故答案为: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7.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成熟文字是 甲骨文 ,已知最大的青铜器是 司母戊鼎 。
【考点】文字的演变;青铜器.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甲骨文和司母戊鼎.
【解答】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目前已知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
故答案为:
甲骨文;司母戊鼎.
28.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请求光绪帝变法,史称“ 公车上书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考点】戊戌变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答】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1300多名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故答案为:公车上书;十一届三中全会.
29.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 凡尔赛和约 ,对战后德国做出处置;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 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考点】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WTO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解答】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战后德国做出处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统治秩序;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故答案为:
凡尔赛和约;世界贸易组织.
四、材料解析问答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文章的第一部分阐述了国土开发和国家统一的关系。阅读:
材料一:
统一的第一个时期,大体上是西周到秦。西周有一个中央政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令,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与周代的制度相比,秦汉所形成的统一否定了周的这个政治制度,但是又不是绝对否定。
材料二:
秦汉以后到元是第二个阶段,这个时候中国北方,东部和西部结合在一起,要开发的地区是广大的中国南方。秦统一以后,对开发国土做过一件大事,就是迁徙50万身份低下的或犯了罪的人,到岭南去戍守,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这对中国以后逐步开发南方起了很大作用。当然,南方处在落后状态,又有很多民族存在,跟北方交融不那么容易完成。历史为此付出了1000多年的时间。
材料三:
到了元以后,中国的统一,从地域方面来说进入了第三个时期,理当是开发大西部。元以后,实际上在东部的南北,没有再出现分裂的可能性,问题在于西部。但是元以后中国缺少开发的条件,广大的西部长期处在一个待开发的落后状态。我们今天开发西部是对于中国统一的进一步巩固开启一个新的起点。美国在1
9世纪开发西部,以至于西部和东部走向平衡,维持了美国今天的国情局面。
请回答:
(l)材料一中,西周政权依靠什么政治制度开发了黄河流域的东部地区?秦朝统一后否定了这个制度,在全国推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涉及了南方的开发过程。宋代出现的什么谚语证明太湖流域已经成为重要的粮仓?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前期为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有哪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历史经验值得汲取?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2)本题考查江南经济的发展.
(3)本题考查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4)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解答】(1)材料一中“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采取分封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2)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农业产量进一步增加.“苏湖熟,天下足”描述的是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粮仓.表明至两宋结束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3)清初,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他“达赖喇嘛”的称号;后来康熙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称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经过中央政府册封.雍正时期,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清朝时,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少数民族政策等方面阐述.例如经济上的均衡发展,政治制度的有力保障,与民族分裂势力的坚决斗争,采取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政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得分.
故答案为:
(1)分封制;郡县制.
(2)苏湖熟,天下足.
(3)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4)经济上的均衡发展;政治制度的有力保障;与民族分裂势力的坚决斗争.
31.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
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学习)日本治体……十年而图霸定矣。”
材料二
:
孙中山在阐释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后总结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新建立的政体有名无实。这是由于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随之消亡,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主张学习日本的什么政治体制?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是?
(2)材料二中的政治革命在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
(3)材料三认为导致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政体有名无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高举了哪两面大旗与之进行斗争?
(4)材料四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这一体制与康有为、孙中山倡导的政治体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变化呈现什么趋势?
【考点】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生物工程的概念、核心与重大突破;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3)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4)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根据材料中“1898年”、康有为主张向日本学习,再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早在1868年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当时,中国正处于清王朝统治的末期,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依据所学知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结合材料“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可以看出,“政治革命”是指“创立民国”.中国同盟会是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决心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据材料“由于辛亥革命并没有使…封建思想随之消亡,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可知,材料三认为导致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政体有名无实的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后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高举了民主和科学与之进行斗争,从1915年起,为了解放人民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4)据材料“…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治体制即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此也可以看出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而无论是康有为倡导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孙中山倡导的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君主专制,到近代社会中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可以看出我国的政治制度越来越民主.
故答案为:
(1)君主立宪制;封建君主专制.
(2)创立民国.
(3)封建思想的影响;民主、科学.
(4)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民主专政.
(5)从专制走向民主.
32.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重要标志,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它让共产主义运动从幽灵变成了一轮喷薄欲出的朝日。
﹣﹣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王学东材料二
巴黎公社是一次悲壮的失败,失败的原因很多,根本原因就一条,就是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同学没有发展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样一个程度。……马克思对巴黎公社做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开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杨耕材料三
公元1917年11月7日,晚上9时40分,起义前线指挥部下达命令,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52毫米口径的空包弹被推入炮膛,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攻打冬宫的信号发出了。听到炮声,士兵、工人赤卫队潮水般地冲进冬宫。
﹣﹣摘自《正道沧桑》材料四
1927年,中共发动的城市武装起义屡遭失败,想在反动势力强大的大城市中,通过斗争取得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而农村地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革命力量更容易在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带生存下来。毛泽东等决心另辟新路。
﹣﹣摘自《正道沧桑》请回答:(1)材料一是对哪一经典著作的赞誉?这一经典著作的作者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2)材料二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
(3)材料三的描述与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材料四所提毛泽东另辟的中国革命“新路”是什么?
(5)从上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过程谈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考点】《共产党宣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
(2)本题考查巴黎公社.
(3)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
(4)本题考查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解答】(1)根据材料中“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即可得出结论.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根据材料二中“根本原因就一条,就是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发展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样一个程度”可以得出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不充分.巴黎公社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根据材料三中“1917年11月7日”“攻打冬宫”可以得出这一历史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地来到位于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和指挥起义,7日,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隆隆炮声中,革命武装推翻了临时政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苏维埃政权在各地纷纷建立起来.
(4)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攻打中心城市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但是都失败了.在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了城市中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意识到攻打中心城市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决定带领部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进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此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的实践中,毛泽东逐渐摸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理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
(2)生产力发展不充分(或生产力没有发展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或资本主义发展处上升期;无产阶级革命.
(3)十月革命(或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井冈山道路).
(5)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要与国情相结合(三点任答一点即可).
2016年10月16日